第五卷 急行軍
第56章 只能有一個機械工業部
唐華當然是打了詳細的草稿,在計算機上寫了好幾天列印出來又修改過的。
「如果這樣設置的話,國家計委今後的生產計劃、管理命令,可能也會簡單一些,比如很多指令就籠統交待重工業部、機械工業部,再由兩個部進行細化,下發給部下屬的工業局。」鄧子飛說,「但是機械工業部所包含的工業種類跨度確實很大,太考驗領導的綜合素質了。就算是唐華說的採用專家委員會加局長聯席會議,作為機工部部長本身還是要對專業技術有所了解。」
「這種融合是高度的,需要幾個部門之間密切聯動,實時配合,而不能採用粗糙的或者說放養式的聯動。比如剛才說的戰鬥機,一開始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可能給機炮留300公斤的重量份額,但實際上在戰鬥機研製過程中,槍炮部門的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或者機炮減重了,一門炮只有250公斤;或者機炮的殺傷力翻倍了,但重量要從3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這時候如果兩個部門之間沒有足夠的聯動,就會影響武器裝備的研製水平。」
或許這也是受了蘇聯的影響。蘇聯老大哥搞了九個國防工業部,那咱就搞八個機械工業部。
建國之後中央機構的急速膨脹,不是因為想做官的人太多,而是掌控能力的問題,就如同劉鼐怕領導槍炮工業部之外的機械工業部。
後來國家在寫國務院機構歷史變遷時,就是這麼定論的:「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僅1956年就新成立11個國務院直屬機構,經濟管理部門達到50個之多。國家行政機構臃腫龐大,辦事效率低,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突出,且佔用了大量財政開支和公職人員名額。……國務院機構陷入了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循環。」
「國防工業的高度融合還體現在裝備的研製和製造方面。某個國防工業部門,它在研製一種武器裝備的時候,可能會與其他國防工業部門聯動,這在當前已經顯現出了趨勢hetubook.com.com,未來這種領域的融合只會越來越強。比如研製和生產一架戰鬥機,你需要為它配備機炮和導彈,這些都不是航空工業局的業務範圍;還需要配備雷達,最後,飛機、導彈和雷達都需要電子信息工業局來提供電子計算機或者半導體元器件。」
總理和國家計委主席各懟一下,好,這下平衡了。
然後,軍隊成立自己的研究院,從國防部第一研究院、第二研究院……到國防部第七研究院。
唐華:「鄧主席,現在國家計委有十幾個委員,國家計委委員又分別組成了幾個委員會,這些委員會今後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機械工業部的工作協調,這本身就是國家計委可以完成的。」
「唐華,」三人散會,鄧子飛和唐華出門,鄧子飛說道,「總理掌管的事情多,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所以有些事情儘管看起來應該這樣做是對的,但最後也要做一些妥協。」
大部分情況下,唐華贊成總理的平衡藝術。
「這個想法我們正在探討,本來想一兩周之後召開個會議討論的,」總理說,「最早其實是劉鼐提出來的問題。劉部長說,他是個老八路老兵工,槍和炮是他擅長的,導彈就不是他的專長了。50年起你把戰術導彈也放到了兵工總局的管理之下,就讓他感覺壓力很大。」
不過現在,有些事情就繞不過去了。
後世有人說,建國初期,從革命戰爭走出來的主席沒有治國的經驗。
「然後是專家委員會和技術發展方向的問題,專家委員會不但應該包括地方的專家,每個機械工業局還應該包括至少一位軍隊的裝備方面的代表。軍隊的裝備代表不是來監督生產的,他應該是一個專家,在本領域內的需求提出者和裝備使用情況的反饋者。」
……
第二回合。
「國防工業除了正在走向高技術、大規模的方向,高度融合也是國防工業體系必然的發展方向。現在,不同的兵種軍種所裝備的武器有可能對應的是同一個國防工業部門,比如和_圖_書海軍和空軍正在裝備同一種大型號的防空導彈;同一個軍種所裝備的武器則可能來自不同的國防工業部門,比如一艘軍艦上可能裝備火炮;可能裝備導彈;未來還有可能裝備直升機。未來的某些軍艦上面則需要長期儲存裝甲車輛。」
總理又想了很久。
但是這幾天的事就屬於那「小部分情況」。
……
……
一上來就和總理單挑……
之前這幾年,在主席總理總司令面前都是嘻嘻哈哈,反正晚輩,活潑一點是正常,一臉世故城府深厚的樣兒才不對勁。
「如果保持一個機械工業部不變,那這個部以後要領導的工廠和研究機構就會空前龐大啊。」
中南海。唐華VS總理。
聽了總理的解釋,唐華說:「老劉同志是老革命,黨性強、管理細緻、工作民主化、自己以身作則,這些都是很優秀的品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大家可能形成了一種誤區,那就是一個部門一定得是最厲害的那個人擔任領導,其實不一定。今後機械工業部可以以專家委員會提供技術諮詢,局長會議決定軍事工業的發展重點,然後專家委員會與局長的聯席會議共同決定軍事工業的技術發展。」
8個機械工業局還要加7個國防部研究院,這軍隊地方層層疊疊的機構太辣眼睛了,最後只能是院部合併。
唐華:「我們國家的軍事工業、民用裝備製造工業今後會大發展,工業規模翻幾番都有可能,但工業規模變大不意味著一定要同步增加管理機構的規模。甚至由於計算機和新的通信方式的採用,我們以後可以用更少的人,領導更多的工廠,而且管理得比以往更細緻、更準確,對行業發展方向的指引更加清晰明了。」
1954~1966年,急速膨脹的可不只有政務院,國家計委的規模也跟吹氣球似的膨脹起來。
總理就不會認為唐華是鄧子飛派過來懟他的了。
這好嗎?這不好。
鄧子飛:……
「總理,我提這個建議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合用的人才m•hetubook.com•com真的不太夠。每個工業部門幾乎都遇到了這個問題,地方上缺專門的人才,缺得嗷嗷叫,這個時候我們把這些高學歷的理工科人才放在中央坐辦公室,那就是沒有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
直到12年後,大家忍無可忍把這些統統砸了。
在抗戰時期,總理就有「長袖善舞」之名,這不是說跳舞,而是在各方之間協調的藝術。總理總能達成一個又一個的統一戰線,在所有人和所有團體之間找到平衡點。從抗戰到重慶談判,到政協會議以及第一屆政務院里正部級29:27的黨員、民主黨派數量比例,都是平衡的藝術。
並沒有懟更多的人,而是一直在和總理、鄧子飛談,從開始的放炮到最後談細節。
唐華VS總理、國家計委代主席鄧子飛。
人的問題的另一個例證是重工業部。歷史上重工業部也是全拆光了的,分別變成鋼鐵工業部、冶金部、化工部、……一大堆,重工業部則消失了。但現在唐華在重工業部這兒,國務院就沒有把各局獨立拆成部的必要。
唐華也笑了:「全打出來了,而且你和總理都把炮彈吃進去了,那我就不問了。民主集中制,民主階段告一段落,然後是集中的階段。」
「以後還有飛機軍艦坦克,還有一些可能他都叫不上名的新式高技術武器,劉部長覺得自己更加無法領導這種類型的國防工業。」
完成這一切,只需要工信部+國資委。
「總理,機械工業部就是國防裝備工業部,它可以負責所有軍兵種的武器裝備的研製製造,甚至可以兼顧民用重型裝備領域。一個機械工業部就很好。我不贊成把它再拆分成一機部和二機部。」
1949年劉鼐任兵工總局局長時就是這麼規劃的。後來唐華把紅旗-1/2、鷹擊這些導彈也塞到了兵工總局之下,算是為了應付抗美援朝,從快從簡的臨時工作分配。
「但當時兵工總局是在重工業部之下,兵工總局上面還有你。獨立出來成為機械工業部,劉部長就擔心自己領導不好戰術導彈hetubook.com.com這一塊的工作,主動提出把機工部拆分成一機部和二機部,一機部主管槍炮,二機部主管戰術導彈,他繼續當一機部的部長。」
然而,總理也沒有呀。
「而現在甚至還出現了這種傾向,那就是不但沒有往地方上輸送足夠的人才,反而為了組建新的部級單位,把人才從各地調到北京來。」
「我還是按我的設想繼續說……機械工業部下設的各局局長,或者局長就是副部長,這是一個團體。一個部級單位內部的領導之間交流,比跨部進行交流合作要容易多了。局長會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剛才我說的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的融合趨勢。」
討論得最多的還是人的問題。
唐華:「鄧主席,我明白。……一切以正式頒布的政令為準。」
馬卡洛夫廠長「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這番話說得讓人熱血沸騰。但中國不但完成了「瓦良格」號,還雙廠出航母、一年新建一支歐洲中等強國規模的海軍、每年民船建造噸位還特么佔全世界30%。
退一萬步說,蘇聯搞了九個國防工業部,那是因為蘇聯擁有一個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體量的軍事工業體系。5、60年代中國才幾個廠啊,就搞8個機械工業部?
在機械工業部不斷出現的同時,國家計委也成立對應的機構:機械計劃局,為各機械工業部制定發展計劃。第一機械計劃局、第二機械計劃局、……沒有第三機械計劃局了,可能是國家計委的大樓沒辦公室了。
「另外,國防工業的設計製造水平還與基礎的工業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基礎工業水平的提升是武器裝備發生革命性躍升的原動力……但總的來說,基礎工業與國防工業相互之間獨立發展和管理,對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協調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各個國防工業部門之間設置太複雜,隔斷太多,不但會造成國務院的機構臃腫、效率不足,但最關
和-圖-書
鍵的是會影響武器裝備的研製和製造。」……
做各種事情都沒有什麼彎彎繞,也就是50年底、二次戰役東線那段時間從50中心發電報發得比較勤,但軍事民主是我黨我軍的傳統作風,只要有理有據,就都是正常。
既然如此,那當初又何必搞這麼臃腫的一個攤子呢。
畢竟這是第一次抬杠懟人……
……
總理還是唐華的上級,所以……就先麻煩總理了。
按國內的約定俗成,兵器工業其實專指槍炮等軍械研製和生產的工業,按英文來說,它對應的是「Ordnance」而不是「Weapon」。
……
第N回合。
現在進入一個較長周期的和平建設期,似乎國務院就有點想把各種大類的國防工業各成立一個機械工業部。
機工部這邊,拆分出八個機械工業部也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過了沒多久軍隊表示很不滿意,你這8個機械工業部其實是8個工廠管理局而已,根本不做研究,找不準裝備發展的方向,更提不出前瞻性的裝備規劃。
「而且,國家計委的機構,其實也有一些是無意義的拆分,應該再重新粘合在一起的。」
……
「這樣當召開局長和專家委員會的聯席會議時,某一個機械工業局的專家,在這種半例行的會議桌上,就可以跨局達成自己的目的,或是發送需求,或是獲取自己要的技術。」
……
1954年,兵工總局從重工業部獨立出來,成立機械工業部,劉鼐任機工部部長。
這一拆下去可就沒完沒了,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四機部、……至1965年,國務院下屬的機械工業部一直排到八機部。
鄧子飛笑道:「所以,你的炮彈現在已經全打出來了?」
唐華blabla說了一大通,總理一直在睜大眼睛聽,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到9月份,據老劉自己說,國務院有意把機械工業部拆分成第一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戰術導彈工業部)。
第二天總理把鄧主席拉來,這是好現象。說明總理打算重新考慮。
——本來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