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81章 四部一會建築群

第五卷 急行軍

第81章 四部一會建築群

小鋼廠之後是大鋼廠。
三里河原是玉淵潭到遼代南京城護城河的一條引水渠,因長三里而得名。
唐華和鄧主任一行人走進基本完工、正在做最後清理清掃的國家計委大樓。
去年北戴河會議,決定全國第一期開工15個小型鋼鐵廠,1955年開工30個。
這一點,兼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薛木橋委員是最有感受的。
從華北的小型鋼鐵廠投入運營的速度看,這種企業的建設周期還是蠻短的,最快可以在7~8個月內完成建設。
這個時空的國家計委大樓和歷史上一樣被剃頭了。
總會計師:「武鋼現在已經開始部分運轉,事實證明現在武鋼6萬5千人的編製工人和合同工總數是完全能滿足生產和發展需求的,原先制定的10萬人規模過於悲觀了。」
到1954年12月31日有15個小型鋼鐵廠開工,到1955年3月1日,兩個月內又開工了9個。
「四部一會」主樓是國家計劃委員會辦公樓,樓中部9層,其餘部分6層,地下2層。配樓地上5層,四角部分7層,地下2層。總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
分散開來,至少可以騙美國六七枚核彈。
劉嵐濤笑道:「計委總算是開始把國家重點工程放在安徽了。」
小型鋼鐵廠開工最多的是河北。這裏離鋼鐵廠主要使用的機械產地不遠,河北煤炭和鐵礦都有,而且華北平原交通比較方便,現在一共有9個小型鋼鐵廠在開工,其中3個已經投入運營(含廊坊的樣板廠)。
(幸好現在機械工業部不分家,否則此時入駐大樓的就是一機部和二機部,能源部就沒機會進來了)
「其實這有什麼好害怕的,不就是一座鋼鐵廠嗎?以前主席說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戰略上藐視敵人,搞工業建設其實也就是這樣,在建設過程中要把控全程,但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就是在這裏建個工廠。以後和*圖*書這樣的工廠,在你們省甚至你們市都要有很多個。」
鄧子飛、李復春、總會計師:……
「全樓上下到處是計算機,辦公建築群的耗電會比平常的大樓高很多,北京市的用電壓力又增加了。」安子文說。
總會計師:「有了這些計算機,國家計委的編製被削掉了快三百人呢。」
唐華:「還好不建了。現在建成的這幾棟樓,主樓尤其丑。」
計委首先討論的是小鋼廠開工的問題。
唐華:「按我們的規劃,現在是37套了。馬鞍山新廠將會是中國第一個設計時就以氧氣頂吹轉爐為主要鍊鋼方式的鋼鐵廠。轉爐替代了大平爐,但需要增添大型制氧機、高溫氧槍、傾動系統、懸挂式減速系統。所以關鍵設備從33套增加到了37套。」
總會計師:「這60~70%是說零件總數還是總價數?」
本來的設計就挺辣眼睛的,蘇式厚重的建築加上城樓一樣的頂蓋。建到一半,發現頂蓋非常費鋼材,出於節儉的目的,砍掉了頂蓋。
更辣眼睛的是,當中央批評城樓式頂蓋浪費時,只有主樓的頂蓋沒裝上去,配樓的頂蓋已經完工了。已經建好的頂蓋總不能拆下來吧,拆除過程還要另外花錢。所以四部一會建築群,配樓都有頂蓋,就國家計委的主樓頭頂是平的。
但是,這片外觀辣眼睛的建築群,內部裝有當前地球上技術領先的網路化辦公計算機系統……
由於過程過於浩大,中央果斷停止了這種奇觀誤國的行動,行政中心的建設暫停。
其實編製人數莫名其妙地超出預期,除了領導幹部的害怕,有時候也會有各級幹部安插的關係戶。但是在50年代中期這種現象還不算普遍,如果有了這種現象也會被摁住。
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議的中國國家計委編製是1750人,這邊去年到今年,逐項核實之後,決定編製定在14和_圖_書60人。
1953年全國鋼鐵產量197萬噸,1954年是255萬噸,增長29.4%。
薛木橋:「我知道。……存儲伺服器是在哪?地下二層嗎?我們能不能下去看看。」
行政中心的主樓不建了,國家計委暫時在已建成的半個角的「分區主樓」安家。
……安徽也不是那麼差吧,至少比江西強。看看現在的環江西自由貿易區、環江西經濟帶。
……
……
除了國家計委,這片辦公樓還能安插四個最重要的部,重工業部、機械工業部、能源部、財政部也就跟著搬到了這裏。
「薛局長,你們統計局雖然人少,但給你們配的存儲伺服器群,可是和國家計委數據存儲中心一樣大的,」唐華對薛木橋說,「現在一台存儲伺服器可比一台計算機貴多了。」
除了8座小型鋼鐵廠,華北地區還有3個礦山建立了選礦燒結廠,均與鐵路相連,是小鋼鐵廠鐵礦的主供應站。
蘇聯那樣,3000種主要商品和6萬種次要商品一起管理的瘋狂勁兒不至於,但現在國家統計局確實能夠將全國工業80%的產能數據控制在手中並進行實時數據刷新。
沿江是馬鞍山最大的優勢。地處皖東長江南岸,平原遼闊,順長江而下到南京不過六七十公里,陸路去往合肥也僅有兩個小時的車程。
雖說鄧主任和李副主任仍然表示蘇聯計委那一套學不來,但現在的統計局和國家計委可以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做更細緻的調查和指揮(和歷史上相比)。
總會計師用的是「悲觀」兩個字。
人數在裁減的同時,國家計委的工作指導能力增強了。
月壇西區。
「三里河行政中心」的設計由梁思成和陳占祥提出,四部一會辦公樓只是其中的一角,佔地面積是整個行政中心的四分之一,建築面積是行政中興規劃的九分之一。
包鋼75000人,是和_圖_書考慮到現在可能有3個鐵礦來供應包鋼的資源需求,包鋼的產能也比武鋼(一期)更大。
「1954年包鋼,1956年的大型鋼鐵企業就輪到馬鞍山了。」鄧子飛說。
「五月份計委要搬辦公樓,肯定會有一段時間我們的工作部分停擺。現在是三月下旬,今天召集各位開會就是要抓緊時間,把一些大件的工作安排下去,不要讓辦公樓搬遷影響各地和各部門的生產。」
「按照重工業部鋼鐵局、重型機器局的發展計劃,馬鞍山鋼鐵公司新廠正式建設時,我國可以生產相當一部分大型鋼鐵企業的設備了。」
1957年中國鋼鐵年產量應該不是535萬噸,而是會達到600~700萬噸。
怕的就是一顆核彈過來國家部門全部GG。
馬鞍山相比攀枝花、鞍山、包頭等地相比,存在感並不高,甚至很多人把它和鞍山混淆。因為兩個「鞍山」都是以鋼鐵為支柱產業的。
……
……
唐華:「我們搬過來的同時,老計委辦公的那一片平房小樓也停用了。等於是用電從北京東北角移到了西邊。而且我們老樓用的很多是晶體管計算機,現在配用的計算機系統耗電低得多。所以,總量上差別不大。」
估計等馬鞍山一期全部建成后,馬鞍山就該如歷史上那樣設市了。
……
馬鞍山鐵礦資源豐富,民國初年民族工業還算髮達的時候,這裏鐵礦石年產量曾達到80萬噸(大約等於30萬噸鐵),民國時的馬鞍山鋼鐵公司建國后修復,1953年初流出了第一爐鐵水,但由於此時的馬鞍山鋼鐵公司格局不大,往後的擴建就沒那麼容易了。
李復春:「嗯?一個大型鋼鐵廠,我記得關鍵設備一共是33套。」
唐華說了說現在鋼鐵廠的國產化率,預計在1958年,也就是馬鞍山新廠搞完基建開始往廠房裡裝設備的時候,國內已可達到60~70的設hetubook.com.com備國產化率,而現在只有35%,還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部件。
「現在地方上很多幹部和領導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會有一種手足無措的心態。以前從來沒有辦過鋼鐵廠,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鋼鐵廠,這要是沒建起來,或者建起來了運轉不起來,辜負了中央的重託,他害怕。一害怕就想用增加人的辦法,保證這事不出岔子。」
總會計師:「是的,上鋼雖然現在也在擴產擴建,但上海周邊的發展速度太快,區域範圍內鋼鐵短缺的現象已經有些苗頭了。」
四部一會就是重工業部、機械工業部、能源部、財政部和國家計劃委員會。
剩下的那20%是微小企業和個體戶作坊。
目前開工的24個小鋼鐵廠,有9個在華北、2個在山西、1個在陝西、長江流域8個、2個在東北、1個在廣東、1個在內蒙。
鄧子飛:「是的,工程太浩大,成本有點承受不起。而且,行政單位太集中,國防安全方面不太好搞。」
唐華:「是。蘇聯也在研究氧氣頂吹轉爐,但奧地利的奧鋼聯公司在1952年已經研製成功,我們鋼鐵局的技術專家葉渚沛在去年也突破了這項技術,在石景山鋼鐵廠和上鋼一廠各改造了一套氧氣頂吹轉爐。石景山鋼鐵廠的氧氣頂吹轉爐效果非常好,上鋼一廠下個月就改造完畢了,比石景山鋼鐵廠的那個大。如果上鋼一廠的技術改造也成功,基本上就可以證明中國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國家計委辦公建築群,也叫「四部一會建築群」,就建在三里河這裏。
三里河行政中心的藍圖上,正中央一棟斯大林風格的高層大廈,作為國家計委辦公樓。正方形區域由十字路劃成四個塊,每個塊區域一片建築群,用於各種正部級單位辦公。
李復春:「有新的樓房住就不錯了,還挑什麼。」
於是國家計委大樓正面就像是一個土炮樓,「計劃經濟的堡壘和-圖-書」之名由此得來。
唐華:「總投資裏面,國產設備的佔比,錢數。算設備總數,大概是37套關鍵裝備中的24套可以國產。」
按說現在馬鞍山是有一家鋼鐵廠,但1956年放在馬鞍山的鋼鐵重點工程不能算是擴建了。馬鞍山現在的鋼鐵廠大部分設施繼承自民國,建國后工人修復了原先的設備,還自製了一些設備讓高爐恢復生產,但鋼鐵年產量不到10萬噸,新廠建成後年產量會達到120萬噸。
說到安徽,如果說蚌埠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那麼說馬鞍山是鍊鋼煉出來的城市。
唐華:「馬鞍山本地有鐵礦資源,也有一些煤田,將來鋼鐵廠用煤量多了,也可以走長江進行煤炭運輸。總的來說,適合建設大型鋼鐵企業,為南京和上海、長江三角洲地區供應鋼鐵和鋼鐵製品。」
國家計委主任(從主席改主任了)鄧子飛主持會議。
確切地說,這裏的國家計委辦公建築群,在圖紙上,是所謂的「三里河行政中心」的一部分。
黃克誠:「蘇聯的鋼鐵企業現在還都是平爐鍊鋼吧。」
1953年,馬鞍山還是一個鎮,今年要打算設立馬鞍山礦區人民政府,是個縣級機構。
首先是原編製的9萬職工的計劃,唐華一刀下去還剩75000人。
兩年建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52年重點工程是武鋼,1954年包鋼開工,現在該擬定包鋼建成后的運營計劃了。
「鄧主任,三里河行政中心工程,確定是暫停了嗎?」唐華問鄧子飛。
按現在的操作來估計,1955年鋼鐵產量突破300萬噸是必然的,但這並不是高峰期。1956年,東北的擴建加上武鋼55年底投產,鋼鐵產量會直接起飛。
此外這75000人還預留了在未來幾年開始稀土金屬開採和冶鍊的人才餘地。
這是常規操作……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的鋼鐵產量是翻了三倍多,發力加速的時候還沒到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