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08章 不要打水漂了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08章 不要打水漂了

「電影的高潮,可以概括為升華和絕地重生,最終戰勝對手/實現目標。在《宋景詩》中,就是鏖戰激烈之時,四路義軍趕到增援,形成統一戰線,協力擊垮僧格林沁和洋槍隊。」
「造出來了一個概念樣機,可能1月底2月初送到承德試驗,」錢學森說,「實際上我對這個概念樣機的理論參數不是特別滿意,如果可能的話,明年發動機小組還要做一次重新設計。」
但就是這次托起,和楚達巴、酒泉跟蹤雷達站都發現,被托起來的導彈滑翔體飛歪了。
錢學森:「看來這兩個前提條件都不好達到。衛星導航系統尤其困難。」
「電影劇本我是這樣寫的:全片一共2小時時長,我先把它分成八等分。」
「助推-滑翔彈道能實用化,前提條件是在再入段拋棄慣導系統,採用另一種制導方式。」
在衝出大氣層后,整流罩分離脫落。
12月22日的導彈試射就是這樣翻車的。
「從二分之一到八分之五時長,提升自己,明確同盟,朝目標前進。」
至於3D放映機和電影院發給觀眾的偏振3D眼鏡,在拍電影這9個月的時間,已經在幾個城市布置好了。反正總共就5座城市8座電影院……
「情節繼續推進,到時長的四分之三時,為實現目標與對手交鋒,並遭遇嚴重挫折,這時候劇情的最大危機也就出現了。不,一定要有一個劇情的重大危機,只有重大危機作為鋪墊,才會迎來全片的最大高潮。」
「導彈在大氣層20到50公里高度時表面有電離層黑障,無法收發電磁波,但在這之前和之後的一小段時間窗口,可以利用衛星三角定位確定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再用彈上計算機比對預定航跡,確定誤差範圍,解算出修正航線所需的氣動舵面角度。如果操縱指令正確的話,就可以將航線糾正過來。」
如果把圓錐體的彈頭改成銳角三角形的滑翔體,具備產生升力的條件,它從太空紮下來的時候,在20~100公里的大氣層就不是一頭紮下去,而是會被大氣層「托」起來和圖書,從100公里緩慢滑翔降高。如果托得特別給力,滑翔體升回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了,就是錢學森彈道的變體「桑格爾彈道」。滑翔體從100公里高度到20公里高度,速度從6~7馬赫到3馬赫,20公里3馬赫就可以打開彈載雷達了,當然也可以直接扎到地上。
「巴彥淖爾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7月份試射TK-3和DF-1,激活了從烏梁素海到張掖的四個跟蹤雷達站。這次的跟蹤雷達站略有不同,六個雷達站連起來,是從烏梁素海到酒泉西北方,一條長1000公里的走廊地帶。
鑒於現在導彈/火箭這條線的進度略快,原子彈爆炸時DF-3大概已經服役了,DF-2就成了一種真·過渡型號。最終唐華想大規模生產部署的不是DF-2,而是一種射程也是1500到2000公里、固體推進劑、機動發射、高精確度的第二代中導。
「從影片的八分之三到二分之一時長,還會經歷一次繼續摸索,發現真正的對手,或意識到實現目標的必經之路。還是用剛才《宋景詩》的例子,那就是在四分之一時長出現反派勝保,二分之一時長時出現大反派僧格林沁。」
土狗癱瘓表情.jpg
從烏拉特中旗到和楚達巴,跟蹤雷達站都顯示導彈的彈道一切正常。在和楚達巴附近,導彈再入大氣層,然後被托起來。這附近的牧民當天晚上都看見了天上神跡一樣的炫光。
「阿拉善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但是這有時候也是缺點——搞不好的話,自己人也沒法預測這枚水漂彈會飛到哪。
「烏拉特中旗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這就是水漂彈的第一個優點,導彈射程升一檔。近導變中導,中導變遠導,遠導變洲際。
老張喊出發射命令,DF-1噴出橘紅的火焰升上天空。
「所以呢,《宋景詩》的劇本就這樣改完啦。眾所周知,我是搞科學的,不是搞藝術的,就是用設計機器的方法來設計這兩個小時的電影劇情。」
VIP觀眾約https://m.hetubook•com.com有一半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八一廠的,另一半是中宣部、中宣部電影處的。
滑翔體從100公里下降到50公里,進入平流層的頂端,這時候的飛行軌跡更歪了。雷達繼續跟蹤掃描,滑翔體從50公里到20公里高度時,連肉眼都可以看到這貨方向是偏的。最後落到地面,偏離彈著點43公里。搜尋部隊花了兩個小時才找到地上的導彈殘骸。
等衛星導航系統成型,水漂彈也就是能做到對地面固定目標進行核打擊。當然,水漂彈的彈道不是一般的飄忽,而且末端反覆修正,精度驚人,能準確地把核彈喂到對方硬目標頭頂。
「從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三時長,是摸索-事件升級。」
「很明顯,採用助推-滑翔彈道時,慣性制導系統無法有效地定位導彈自身的位置,無論機電陀螺還是激光陀螺都不行,」唐華說,「滑翔階段導彈變向頻率過高、震顫過於劇烈,超出了任何慣性制導系統的承受極限,即使慣導系統不罷工,頻繁的變向也使得慣導系統的累積誤差大大超標。」
時間回到7天前,12月22日,烏梁素海導彈試驗基地。
S75比S25防空導彈短一點兒,但全長也達到了10.6米,瘦倒是瘦很多。
水漂彈的第二個優點,再入大氣層的時候彈道飄忽難以預測。
「這些點……一共15個,大概可以算是15個劇本必備轉折……」
唐華:「其實,后一個條件也一樣困難。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大的計算量,數字處理晶元的主頻可能要達到G赫茲,至少也要800兆赫茲。還必須是耐高溫抗輻射的專業封裝晶元……斗膽預計一下,電子信息工業能在20到25年之內做到這一步,就很不錯了。」
「這次測試是過於激進了,」錢學森說,「不僅是慣性制導系統承受不住,我猜測滑翔體的氣動舵面在第一次打水漂的時候就故障失效了。」
「和楚達巴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前提條件了,彈上不但hetubook.com.com要裝備計算機,而且必須是配備超高速數字處理晶元,才能讓滑翔體在太空-大氣層飛行的這段很短的時間里,完成自身定位、航跡比對和操控指令計算功能。」
「DF-2導彈的火箭發動機現在進度怎麼樣?」唐華覺得還是關注一下傳統路線的彈道導彈。
最後,當唐華為了說明影片的興奮點,在白板上寫矩陣公式時,來看試映的VIP觀眾們:
唐華:「還有三天就到1956年了。」
《宋景詩》看完了,劇組以及特邀VIP觀眾在試映廳沒走,大家都感覺興緻未盡,想聊聊再走。唐華就先聊他從陳白塵、賈霽那裡拿過劇本之後到底怎麼改得親媽都不認識的。
……
《宋景詩》的拷貝正由汽車火車各種交通工具送往各個城市,上映日期大概就是後世的賀歲檔——但現在一部電影的上映期很長,能從元旦假期一直放到正月十五,火爆的電影有可能會半年之後拷貝的使用率還處於高位。原因無他,電影年產量太少。
「電影的開頭大概是這樣的三部曲:鋪墊-發展-激勵事件」
從遼東半島演習回來,唐華的正常工作節奏就恢復了,日常上班、下班以及等待《宋景詩》上映。元旦前兩天,還沒等到電影開映,倒是等來了從烏梁素海回來的錢學森。
「最後,電影的結局。」
由於沒有空氣,分離后的滑翔體和彈體一前一後相隔不遠在太空中按慣性(拋物線)彈道飛向目標。不過彈體在重入大氣層時由於空氣阻力會迅速與滑翔體拉開距離燒毀。
唐華:「的確是這樣。東風-3既是遠導,可能也要作為第一枚運載火箭的原型,這個研製進度要是拖延了,那航天和導彈的全盤計劃都會被拖后。」
……
按照抗美援朝時定下來的裝備劃分,野戰機動式近程、中程防空系統隸屬於於陸軍/海軍陸戰隊,以高射炮兵師的方式與小口徑高炮混編;遠程防空系統隸屬於空軍,以空軍防空旅為單位進行編製。
「唐部長,在烏梁素海一共有三個事情。第一,12月21日,和_圖_書冬至日那天用探空火箭對大氣層電離層進行了第二次觀測;第二,我用DF-1導彈帶300公斤戰鬥部打到了850公里射程;第三,雖然用DF-1打出了850公里的射程,但是彈著點有點偏,誤差43公里。」
「不知道哇,最近一年,一直是常副司令員來指導我們的工作。」
DF-2是兩級液體火箭,第二級借用DF-1的42噸推力火箭發動機,第一級是新研製的65噸左右推力的發動機。DF-3的概貌也規劃出來了,兩級液體火箭,因為全彈重量劇增,第一級火箭發動機可能要達到100甚至120噸,還是一泵四噴的「一台」發動機。
要實現精確命中移動目標,那就是T-ASBM了,這一套大體系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完成。
「等等,660公里射程的東風-1你打出了850公里射程?」唐華叫到,「你打了一發錢……不對,助推-滑翔彈道的測試彈?!」
一長列軍列在烏梁素海火車站停下,平板車上裝著的重型卡車、拖車一輛接一輛開下來。最後,拖斗和S75防空導彈也被放下車皮,與重型拖車組合在一起。
唐華在白板上寫寫畫畫,最後畫出了X軸、Y軸和函數曲線,曲線上一個,一個,點了一串的點。
鑒於水漂彈第一發打得離題萬里,這個項目就先凍結起來了。
一般來說,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近似於一條拋物線,發射之後飛上一百多公里甚至幾百公里的太空,然後再一頭紮下來。
「紅柳泉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重入大氣層也是綽號「水漂彈」的滑翔體發威的時候。
12月27日,錢學森帶著被摔成八瓣的DF-1滑翔體回北京后,烏梁素海導彈試驗基地就暫時被空軍防空第一旅佔用了。今後三個月,這裏都是防空第一旅的試射和訓練場。
「酒泉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唐部長這一定是故意難為我了,寫個電影劇本還要學線性代數么?
在大氣層外,火箭發動機繼續燃燒了一小段時間,燃料耗盡,三角形滑翔體與導彈彈體分離。https://www.hetubook.com.com
「開篇三部曲大概佔全片時長的八分之一,最多不超過四分之一。在電影的四分之一處,必須出現本片的對手或目標。什麼意思呢,比如《宋景詩》這樣的戰爭片,反派應該在四分之一處出現。如果不是戰爭片而是其他類型的電影,那麼就是主要目標。」
老張:「劉司令員說,這導彈專克RB57,可以叫它『堪培拉之友』。」
錢學森:「按計劃,1957年7月東風-2全狀態試飛,時間是留了余量的。現在我主要考慮的是東風-2和東風-3的第一級發動機,在某個時間段可能要同時進行研製和測試。東風-3的技術規格又提高了一截,技術跨度大,提前做工作,萬一中途遇到瓶頸也有充裕的時間克服。」
唐華找了張紙,畫了條圓弧地平線,在上空點了幾個點以及正在太空飛行的導彈,然後把導彈和幾個點用線連起來,「衛星導航系統。」
……
「5,4,3,2,1,發射!」
……
發射架上,一枚DF-1彈道導彈已在八小時前起豎,並在半小時前完成了燃料的加註。外觀上看,這確實就是一枚普通的DF-1導彈,但它的戰鬥部不再是一坨炸藥,而是兩片可打開並拋棄的整流罩,裏面是一個銳角三角形的滑翔體。
……
玩笑歸玩笑,唐華講的劇本套路其實不難理解,就是與他們以前所想的電影藝術有億點點差別。
又尖又長的導彈從頭部到末尾的助推器,一共裝了4組彈翼,這讓S75導彈看起來特別精神——當然4組彈翼只是賣相好而已,從實用性角度出發,這麼多的彈翼說明導彈的飛行初段穩定性先天不足,只好用沉重的大面積彈翼來彌補。
「你知道劉司令員把這導彈叫做什麼嗎?」基地總指揮張逢意大校問帶著全旅來試驗場的旅長。
錢學森兩手一攤:「今年數控加工中心到位,高強鋼構件的精密加工不是什麼難事;大氣層邊界的水漂彈空氣動力模型做過風洞測試,我也用大型機進行了演算。所以,從49年起我一直在琢磨的滑翔彈道,就初步具備做測試的條件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