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221章 吉隆坡馬拉松

第五卷 急行軍

第221章 吉隆坡馬拉松

芯級直徑3.4米,裝4台75噸發動機,總推力300噸。四個助推器直徑2.25米,各裝1台120噸發動機,起飛的總推力達到780噸,可以把600噸左右的火箭推上天去。
畢竟赫魯曉夫去年底和美國敲定了緩和的大政策,先是默契停止核試驗,現在又互相開國家展覽,美國在莫斯科的展廳、蘇聯在華盛頓的展廳都快裝修完了。兩國都把自己國家壓箱底的好東西擺出來給對方看,意思就是「瞧,我們國家比你們強大,人民生活比你幸福」。
國防部長尼爾·麥克爾羅伊:「間諜衛星比什麼地球磁場探測,大氣密度探測衛星有用多了。」
數碼成像偵察衛星要跨越的技術不只是解析度這一道檻。
天眼一號帶了6個獨立的返回式膠捲艙,每個艙最大可容納160張膠片,但第一顆星裝填的膠片是80張。由於它的鏡頭是專門設計的,只適合用來在遠地點拍地球全景照,所以這段時間它就不緊不慢,一卷一卷地拍世界風光。
所以,唐華想要的是高分某某號,或者說「鎖眼」11。
再過一個星期,《人民日報》的頭版被一個大大的地球刷屏了。中國上空的視角,有海洋、白雲,白雲下面是淺色的大陸,稍微有一點地理知識的讀者馬上就能認出來這是中國,這是台灣島,這是海南島,還有朝鮮半島、日本,等等。
鎖眼-11的數碼相機解析度是800x800像素,也就是64萬像素一張照片,高分系列因為摩爾定律的緣故,起步就是4000萬像素,接著就到上億像素了。當然鎖眼系列衛星到90年代也搞出了上億像素的型號。
1957年以後,蘇聯的月球號衛星也傳回過照片,但那種電傳信號還原的照片質量比這一次的差遠了。
以唐華目前手頭掌握的技術,第一代數碼成像偵察衛星的像素當然是鎖眼-11那一檔的了,800X800,64萬像素,或者比這略好一點。
錢學森擺出一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模型。
第七和第八天hetubook•com.com,也就是5月21和22日,中美雙方的立場其實已經在相互靠近。
錢學森想了想衛星拍出的1米解析度的照片會是個什麼景象,然後說:「唐華,你這是要監控全世界啊。」
……
蘇聯內衛部隊現在正樂顛顛地把這顆美國衛星的返回艙從遠東往莫斯科運呢。
5月22日下午,雙方一天的談判告一段落。各自的談判團隊依次走出,對圍觀的記者隨便說幾句有效信息基本為零的話,各回各的酒店。在過去8天的談判中,每天的工作都是這樣結束的。
有的讀者拿出鉛筆鋼筆,對照地理書或地理課本上的中國地圖,給頭版的衛星圖手動繪線,畫出中國版圖。有的讀者在地圖上努力尋找自己所在的城市大概在哪兒,點上一個點,標出城市名字。然後把這張塗鴉過後的報紙貼在牆上。
中情局和美國軍方對此是有準備的,這幾年光車禍就製造了兩起,入室搶劫一起,急性白血病一例……到1959年,直接當事人已經沒有能開口說話的了。
唐華:「天眼一號的光學口徑610毫米,目標星我打算用2.4米口徑的光學鏡片,焦距也會很長,衛星像個大炮筒。我打算讓它達到3米的解析度,CCD水平提高之後改進型要達到1米的解析度甚至更小。」
「唐華,你說的那個終極照相偵察衛星,為什麼有11噸重?!」錢學森看著衛星體系的發展規劃,「現在在天上拍照的那個天眼一號,才2.1噸多一點,不到2.2噸吧。」
雙方都同意,對1948年的10億美元,以及1948年以前零星的欠款7100萬美元進行逐條分析歸類。
以前的月球號運載火箭發射探月衛星,我國宣傳時比較低調,很少提中國在裏面參与了什麼工作。但這次的偵察衛星基本架構是中國設計的,衛星框架在天津生產,控制和通信系統也是中國的,名字也叫天眼一號,那就有得說了。
「因此,上天的衛星必須帶夠8年正常www•hetubook.com•com使用強度的燃料,這也是很大的一塊重量了。」
天眼一號的第一個返回艙的膠捲沖印出來時,第二個返回艙也成功著陸了。
唐華:「那就正好了。目標星的光學照相系統,CCD和高速數據處理晶元,各種發動機,姿態調整系統都要新研製,沒個幾年也搞不定。鑒於這個火箭如此給力,老錢,那我就把衛星設計改一改,往12到14噸的重量上靠?」
48年的借款到賬之後,蔣介石馬上在美國購買了武器彈藥往中國運,相當一部分美元根本就沒出過美國國界,又迴流到美國軍工集團手裡了。這一部抹掉,不算。在10.71億美元的欠款裏面,這部分佔了4.5億。赫脫第一天說的都是虛偽的場面話,美國人本來就知道蔣介石拿了錢不是搞民生而是用來打仗的。
第四個返回艙的膠捲是拍攝北美上空的,回收失敗——打開返回艙發現裏面的膠捲已提前曝光了。第五個返回艙又在北美大陸重新拍了一遍。
1959年5月,「蟄伏」了一年多的中國航天重新恢復了熱度。先出來暖場的是天眼一號衛星的發射。報紙很早就發布了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的照片,火箭外殼刷的蘇聯、中國、東德三國國旗勾起了大家的興趣。再看文章介紹,這次是由蘇聯出火箭、中國出衛星,東德製造了衛星上的照相機,社會主義國家大協作。
5月24日上午,陳老總、赫脫先後在同一份文件上簽字。持續6年的中美軍事對峙和海上冷衝突,終於劃上了句號。
吉隆坡。
天眼一號每3~4天找准一次軌道拍照和彈出回收艙,等六個回收艙的膠捲拍完,天眼一號的使命就完成了。
「掌握世界各國動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這8300公里是啥意思,就是從夏威夷偏到了貝加爾湖……
……
而且如果作為軍事偵察用途,返回式偵察衛星即便用最便捷的路徑,也得是拍照的四天後總參謀部才拿到照片,戰術價值已經比較低了。
5月23日,和-圖-書中美代表團又談了一天,23日下午出來,對記者透口風的時候,話語終於有了變化:「我們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NASA首任局長凱斯·格倫南向艾森豪威爾彙報近期的動態。
……
天眼一號的拍攝照片到處流傳,美國表面上很穩,在一次公開集會上,艾森豪威爾還祝賀了蘇聯在航天方面的成就,但在背後,NASA覺得焦慮感又回來了。
……
赫脫現在可以改名叫「虛脫」,扶著牆走出會議室,然後喚秘書把拐杖拿給他。
美國自己也在做間諜衛星,上個月剛發射過一枚,名字叫發現者二號,它其實並沒有帶間諜相機,而是驗證衛星回收技術。不過美國人的運氣不太好,他們的回收技術驗證衛星不但比中蘇的驗證衛星晚一個月發射,而且還失敗了,回收艙在返回大氣層時偏離預定回收點8300公里。
從太空中拍攝地球不是什麼新鮮事,最早是在1944年,德國用一枚V-2做探空火箭,打到100多公里的高空,照相機拍了一張大地照片。這張黑白照片對焦也不太准,但是糊糊的照片還是顯示出了大地的弧度。
……
衛星發射成功后,接下來的一個月,新聞又不斷跟進,說返回艙成功回收,裏面的膠捲信息讀取中。再過一個星期,說社會主義陣營獲得了第一張太空中拍攝的地球全景照片。
造了個這麼昂貴的鏡頭、照相系統,塞到衛星里,又用300噸重的運載火箭把它打上太空,按960次快門就成了太空垃圾,有點浪費。現在哪台照相機沒有幾萬次十幾萬次快門壽命的。
——這就是膠捲返回式偵察衛星最致命的問題,它的「快門壽命」太少了。6個返回艙最多960張照片,就算是唐華設計的天眼一號的放大版,裝12個返回艙,也就是1920張膠片,按1920次快門,膠捲用光了,衛星報廢。
1973年,美國研製鎖眼系列偵察衛星的第11個型號,劃時代地採用了數碼成像、天地數據傳輸,完全顛覆了以往照相偵察衛星和_圖_書的使用模式。從此以後,照相偵察衛星的隸屬單位就從總參謀部地圖測繪部門,轉到了總參謀部的作戰部門。扯到哪裡了,在中國,這種衛星一定屬於國務院國土資源辦公室。
「特別重的第二個原因,是目標星要長期在軌工作,壽命至少要達到8年,10~15年最好。這8年時間它拍照的時候調整姿態,要啟動微小發動機;如果地球某處有突發事件,需要偵察衛星在一兩個周期內掠過熱點地區上空,衛星要啟動推力較大的變軌發動機。」
第二個返回艙的拍攝點在中國上空,第三個返回艙的拍攝點在歐洲上空。三個返回艙的膠捲分別給蘇聯、中國、東德用來上雜誌封面和報紙頭版。
美國國務卿赫脫和中國外交部長陳老總的會談,在開會前雙方預期是談三到四天,結果持續了一個星期還沒出結果。
陳老總體力消耗也不小,尤其是穿著厚實的中山裝正裝,一出會議室(這是唯一有空調的場所),汗就下來了。出會場上小汽車,就在秘書的幫忙下把中山裝脫了下來,襯衫袖口也挽起,使勁扇扇子。
巴統的高技術禁運問題,這個無解,中國肯定和蘇聯一個待遇,陳老總也不打算在這方面糾纏。
格倫南:「對,它就是間諜衛星,但是他們的進度很快,超過了我們。NASA也意識到了間諜衛星的重要性……發現者二號失敗后,我們必須繼續打發現者三號,預定的發射時間是下周,6月3日。」
但是,沒有活人能開口說話,白紙黑字能代替他們說話。
談判的第六天,陳老總放出了1953年在台灣繳獲的美國空軍日誌檔案複印件,以及在朝鮮發現的細菌彈殼體的檢查報告,與檔案中有幾處記載的美軍出動記錄是吻合的。
知識產權問題,中美要和中蘇一樣的標準,互相「尊重」。
台灣戰役結束后,我軍接收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戶頭上的外匯、在台北的金庫里搜出來的美元現鈔,一共價值3420萬美元,這部分……中國……認帳。
對於全世界的政治圈子,中美的高層會和*圖*書談是比東西兩大陣營的太空競賽更值得關注的事情。各國高層政要基本都默認了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世界的五個扛把子,中國在扛把子中間的排名,要麼是美蘇英中法,要麼是美蘇英法中,中國在第四或第五位。
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總理點名過美國人,你們細菌戰的事情遲早要清算。而美國那邊,53年台灣出事之後就知道應該有個把柄落在中國人手裡了。
艾森豪威爾:「蘇聯和中國在大肆宣傳他們的照相衛星,這其實就是間諜衛星,對嗎?」
這張1959年5月28日的《人民日報》成了全國的收藏熱門,許多單位訂閱的人民日報,5月28日的這一期發下來之後就「失蹤」了,廠長和書記要是晚一天半天看的報紙,就發現頭版已經不見了。
「這火箭我們估計能把14噸左右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本來是打算用來發射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器之類的東西的,」錢學森說,「你的終極照相偵察衛星,只能用它來發射了。但我得先說明明一下,這個火箭要很多年以後才能做出來。」
……
「剛剛在卡納維拉爾角,我們的先鋒-3A地球磁場探測衛星發射失敗,火箭第二級故障,導致火箭和衛星墜落在南大西洋。上周還是在卡納維拉爾角,『地球圈』大氣密度探測衛星在升空后失聯。」
「還好,火箭這邊,目前規劃到的最大的運載火箭,能把十幾噸的載荷送上太空。」
介於這兩種性質之間的借款去處,陳老總和赫脫一條一條地敲定,達成一致,兩天時間基本就是干這個了。
照片一看就不是簡單的照片,它的四角標著很多小數字,左上角標的是拍攝參數:由天眼一號衛星在遠地點6061公里拍攝的,軌道傾角78度,拍攝時間北京時間下午3點。
對於這次會談,日本媒體起了個唬人的名字《クアラルンプール決戦》(吉隆坡決戰),歐洲則把這叫做「吉隆坡馬拉松」,美國媒體稱作「吉隆坡回合」,蘇聯這邊,赫魯曉夫對中國和美國也走向和解表示十分歡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