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113章 第一個上太空的中國人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113章 第一個上太空的中國人

1963年夏秋之交,蘭考連下13天大雨,焦裕祿和張欽禮帶縣城機關幹部、民兵趕到地勢低洼的兩個鄉鎮,挖渠排澇,連續奮戰八九天不歇息,保下了11萬畝秋糧的收成。
天津。
錢學森:「文昌我們的一號發射塔下個月就投入使用了,你們的二號塔10月完工,我們的三號塔11月完工。進度肯定不會拖後腿。但是我還是想說,質子號火箭和你規劃的月球火箭之間技術缺少共通性,這既浪費資源又影響進度。」
城市和鄉村的差距最典型不過如此。
王安和葛耀初在廣州也呆了近一個月,時間雖長,但和中國的合作真的取得了進展。
過去兩年多,唐華和焦裕祿一直有信件交流。雖然不太頻繁,忙時三四個月才一封信,但唐華知道蘭考現在在發生的情況,對蘭考的小食品加工、風沙鹽鹼治理也都給過一些建議。
出於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人民可以忍耐,但再忍耐不能超過一代人。自己苦了一輩子,認了;如果兒子一輩和自己的生活軌跡一模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半年乾飯半年粥,那無論是誰都會心生怨氣。
所以,趙寶桐和其他兩名航天員在返回艙里人挨人地坐著,跟擠公交似的。
「希季,聯盟飛船的介面模型什麼時候運過來?」唐華問王希季。
唐華把信封好,再加一個大包裹,讓人郵寄去鄭州市人民醫院。
半年一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看在你是華人的份上,可能就直接簽三年五年的長期供貨合同了。
李強4月底抽空去了趟廣州和王安面談,王安想要的從中國進口廉價晶體管和微電阻、電容等元件,中國答應了。價格只有美國本土自產的同類貨品價格的2/3。
「蘇聯這載人飛船都沒經過無人試射,直接裝人就打上天,膽子真大,」孫家棟說,「唐部長,我們是不是……保守了一點?」
科羅廖夫說。
唐華:「按說全套技術指標和介面標準是中蘇兩國一起制定的,他們造聯盟飛船的介面不會有太hetubook•com.com大的問題,但最終還是要試一試才能放心。」
……
在稍遠點的地方,神舟飛船的第二艘、也是首艘全擬真的正樣無人飛船正在總裝車間製造。
錢學森:「唐華的太空激光炮,這個20噸的也只是個原型機,他設計的完全構型可是80多噸。」
天津,唐華、王希季、孫家棟在一起看電視,等著日出一號點火升空。
科羅廖夫:「在蘇聯只能這樣。不過,質子號快速投入使用,對蘇聯航天計劃是有好處的,用它可以實現繞月、月球軟著陸,另外,唐華的太空大炮也必須用質子號發射,畢竟是一個20噸的龐然大物。」
唐華現在心情也不算太緊張。中蘇航天深度合作之後,蘇聯火箭可靠性的提高是很明顯的。
……
發射塔的火箭噴射出熊熊烈火,帶著日出一號飛船緩緩上升。
今天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日。
現在日出一號飛船上除了有個趙寶桐,還有不少中國零件呢。
王希季看看時間:「時間快到了,今晚10點咱們的航天員就要飛了。」
蘇聯的「東方計劃」是單人宇宙飛船,「上升計劃」(日出號飛船)是多人宇宙飛船,正在設計的「聯盟計劃」是更大號的多人宇宙飛船。
「第三個出現在航天員通道的是康斯坦丁·費奧蒂斯托夫,他的職業不是航天員,而是一名工程師,只是在乘坐『日出一號』之前,經過了幾個月的臨時航天員培訓。」
擠一點就擠一點吧,反正就在天上呆24小時而已。
也就是從這年秋季起,焦裕祿就感覺身體不太對勁,除了胃潰瘍的老毛病,肝臟部位還經常性疼痛,有時候痛得騎車把不穩車頭,下鄉時就推著車走。
日出號飛船雖然搭載了3名航天員,但它的重量和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差不多,東方號是4.7噸,日出號是4.8噸。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
第二級脫離。
唐華:「哎,趕緊繞半圈回到蘇聯上空,我要看看艙內視和圖書頻。」
唐華:「這也是一點點時間差的小遺憾,要是高速天地數據傳輸、飛船觀測校準系統、計算機系統和控制機構能夠滿足性能要求,神州無人飛船與無人空間站對接也是敢做的。問題就是,這些系統還要個兩三年時間才能搞出來。」
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的事,李強表示沒這個必要,香港雖然離中國地理距離近,不意味著在香港可以近水樓台搶先獲得中國計算機。李強建議王安,如果有誠意合作,你的公司設在美國也可以合作。
1964年5月9日。
僱農家庭出身,趙寶桐12歲父母雙亡,在撫順當童工,17歲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鬥,20歲入黨。22歲被選為解放軍第一批飛行員、23歲入朝參戰,當年就取得了第一個戰果——擊落一架F-84戰鬥機。
1960年貝加爾會議確定,蘇聯代中國訓練3名航天員,並在合適的時候用蘇聯飛船送一名中國航天員上太空。
科羅廖夫:「OKB-52的切洛勉設計了質子號,高層的意思,是想保持至少兩個設計局/航天工廠聯合體都具有獨立設計製造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的能力,所以……」
「好在鄭州市人民醫院現在有化療的設備,在上個月,大概3月21、22號,做了第一次化療,跟蹤觀察的結果顯示,化療是有效果的。但是這個也只能是延長病人的生命,延長半年是肯定可以的,而且其中大約60%的病人能延長一年。」
唐華:「我知道了。謝謝。」
當然,現在中國「仰望星空」並不都是燒錢行為,比如去年夏秋的蘭考,就是氣象部門發布了中期強降水警告,焦裕祿和張欽禮才能做到未雨綢繆,在第一場暴雨襲來時就帶隊下鄉準備抗災減災。
廣州。
焦裕祿上任時,蘭考縣大概是河南出名的窮縣,肯定在倒數前三名。內澇、風沙、鹽鹼這蘭考「三害」,風沙和鹽鹼是幾十年上百年的老毛病,內澇在59~61年特別https://www.hetubook.com.com突出。
趙寶桐第二個招手:「向地球的朋友問好,向全國人民問好。」
王希季:「是要走一次這個流程的。不過,咱們的空間站上天,第一個與之對接的飛船是蘇聯飛船,這的確有點意思。」
河南派給蘭考的糧食統購指標從1959年的800噸調整到1960年的50噸,1961年的任務只有30噸,但就這樣蘭考大半的鄉鎮還是吃不飽肚子。
如果一切順利,今天晚上、北京時間10日凌晨,就會有第一名中國人進入太空。
但是,發展的迫切性也如蘭考與宇宙飛船的對比,擺在了唐華以及所有人的面前。
錢學森:「看來,我們的航天工業因為規模較小,反倒是可以免去這種資源的浪費了。」
「第一個出現在航天員通道的是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他是『日出一號』飛船的領航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船長。」
……
這經歷可以算是傳奇了。更傳奇的是,抗美援朝結束后,1954年去蘇聯空軍指揮學院進修,查出患有肺結核(當童工時落下的病根),做了一次手術。但1960年全軍飛行員選拔航天員時,趙寶桐的體檢綜合評分居然還是全軍前三,綜合素質排名第一。
「趙寶桐同志曾是一名飛行員,參加過抗美援朝,並在空戰中擊落了4架敵機。1960年,趙寶桐經過重重選拔,確定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的人員,前往蘇聯接受航天員培訓,在訓練和考核中成績最好。」
唐華:「我們的飛船一定得是百分之百可靠,至少也要99%,要是只有95%那也是不行的。而且,蘇聯的日出號飛船和東方號飛船差別很小,他們跳過試射流程也說得過去。」
科羅廖夫:「那就只能等更大型的火箭設計成功了……」
拜科努爾中心成了中國和蘇聯航天人士大聚會的現場,中國國旗和蘇聯國旗高高掛在大廳上方,錢學森和科羅廖夫率領自己的團隊,先是兩人握手擁抱,然後兩隊人圍和*圖*書坐在一起。
「再過幾個小時,『日出一號』宇宙飛船就將發射升空。作為中國與蘇聯航天技術合作計劃的一部分,中國第一名航天員將乘坐『日出一號』飛上太空,進行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遨遊。」
王希季:「還早。現在五月份,大概八九月份的時候,他們會把一個聯盟飛船的全尺寸模型送過來,我們就可以在這裏測試飛船和空間站的對介面了。」
……
「第二個出現在航天員通道的是中國宇航員!趙寶桐!」
對著電視鏡頭,科馬洛夫招了招手,說了一句:「地球的朋友們,你們好。」
「超微元件的進口單子,你們就半年一簽吧。」李強說。
「今年1月底,我們委託蘭考縣醫院去找一年多沒進行體檢的焦書記,結果他在春節前回鄉探親了。2月20日,焦書記從山東老家回來,這才逮個正著。」
焦書記得重病住院了,蘭勞從鄉鎮幹部到老百姓都著急,轉院到鄭州那天有幾十個蘭考鄉親走六十公里路,一路跟到鄭州來。
……
此時的日出一號飛船在澳大利亞上空,科馬洛夫的話音通過通信中繼傳回了拜科努爾,還帶著不少雜音:「飛船一切正常。趙同志、康斯坦丁一切正常。我感覺良好。」
趙寶桐走過通道時,兩邊圍觀的人群使勁鼓掌,但趙寶桐只能看見人拍手,聽不見掌聲——這個通道是用玻璃和兩側的圍觀人群物理隔離的,防止病菌感染。
拜科努爾90號發射塔。
在河南,離省會鄭州110公里、離開封僅有60公里的蘭考,還有好幾個赤貧的鄉鎮。
「飛船入軌成功!」北京時間凌晨1點,控制中心綜合無線電定位和測控信號,宣布了這個消息。
「5,4,3,2,1,點火。」
焦裕祿上任蘭考,帶全縣群眾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一年裡走了幾千里路,查清了全縣84個風口,逐一編號,在風口植樹減弱風力,還在鹽鹼地種植花生和泡桐。
「大家都知道,今年1月,我們中國發射了自己的第一艘無人飛船,和_圖_書這是為中國載人飛船而做的無人飛行測試。幾年之後,中國自己的宇宙飛船就會搭載中國的航天員飛上太空。今天中國航天員搭乘『日出一號』,也是為中國將來自己的載人航天積累經驗。」
康斯坦丁:「社會主義陣營團結萬歲,世界人民團結萬歲!」
「質子火箭將在1965年上半年起飛,具體起飛時間,看文昌發射中心的準備情況。」
「焦裕祿書記: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垮了還怎麼為人民服務?……去年如果準時參加幹部體檢,病情或許就比現在好控制得多。現在一定要謹遵醫囑,接受全套治療,病情穩定后再說其他,不能再溜號了。」
唐華眼前的是中國第一個空間站原型,正在車間測試。第三測試車間隔壁,有一枚按重量計算,單位重量造價比黃金高7倍的「高分二號」照相偵察衛星。
5分鐘,10分鐘,20分鐘……第47分鐘,摩爾曼斯克的通信站終於接收到了繞地球大半圈回來的日出一號的信號,現在進入可視頻傳輸的時間段。
火箭越飛越高,助推器脫離,標準的科羅廖夫十字。繼續飛,在低畫質的電視屏幕上,火箭尾焰只剩一個發光小點。然後是控制中心報告第一級脫離。
現在唐華不用在政務內網看河南縣級幹部的情況匯總才知道詳情,開封乃至鄭州都流傳著蘭考縣有一個敢作敢為的「拚命書記」,隨便一問就知道。
「簡單體檢發現肝區經常性疼痛,手摸有明顯硬化,轉至鄭州人民醫院詳細檢查,檢查的結果是肝癌,晚期。」
「我們現在在航天員通道。經過重重挑選,乘坐『日出一號』飛船升空的航天員,就要從體檢大廳走出,從這裏走向飛船。」
畫質當然很差,但是能看清楚日出一號艙內的2名航天員。在廣角鏡頭中,科馬洛夫在中間,趙寶桐在左,康斯坦丁在右。
走進天津衛星製造廠的第三測試車間,唐華的心情有點複雜。
「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這裡是蘇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我是主持人沈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