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珵的困境
而華軍一走,那些隱藏起來的王公貴族們就重新鑽出來,指揮吠舍和首陀羅把分得土地的達利特全都殺死,孫珵的那點改革成果隨之付諸東流。
讓劉伯承感到惱火的是,他無權改變阿格拉地區當地印度人的生活習慣(甚至需要竭力維護),而在這方面,他不得不羡慕正在率軍南下的孫珵。
但在擁有上億人口的印度南方農村,這點兵力根本看不出什麼效果來——婆羅門給吠舍和首陀羅許諾來世的美好生活,剎帝利給他們較輕的稅賦和比以前稍微多一點的權利,吠舍和首陀羅就會自覺殺光所有跟華軍合作的達利特。
11月19日華軍攻佔阿格拉東南方的佔西,消滅4萬英印軍隊,另有4萬多印度兵向華軍投誠,加入自由印度軍隊。
孫珵的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會引起印度本地權貴的強烈不滿和抵抗情緒,然而更令他意外的是,華軍無視種姓制度對各種姓一律平等對待的做法,甚至還引發了印度平民的對抗情緒——原https://m.hetubook.com.com因很簡單,吠舍認為首陀羅不配具備跟自己一樣的權利,華軍的做法是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而印度土人王公貴族卻可以集結幾十萬人對抗孫珵,盟軍很快意識到這種政策差異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於是英國殖民當局給這些土人許諾更多利益,還惡意中傷華軍是賤民組成的軍隊,一旦華軍打過來,賤民就會竊據婆羅門、剎帝利的地位,而真正的祭司和貴族,則會被打壓成新的賤民。
而且,印度人槍打的不準,但每次給你在公路上挖幾個大坑,運輸隊就得下車填坑,這實在太浪費時間了。
結果,孫珵南下過程中,通常只有賤民願意支持華軍,但賤民在印度的經濟循環中沒有位置,他們的支持其實並無多大意義。
華軍的許諾對他們來說似乎一錢不值,也沒人真的相信華軍會實現人人平等的諾言——連孫珵手下的士兵自己都不信。
以至於孫珵率軍打到貢土爾的www.hetubook.com.com時候,他發現連達利特都不支持他的政策了。
華軍的後勤運輸隊也經常遭到襲擊,雖然土人軍事素質不高,這種游擊戰也打不好,通常都會被運輸車隊的護衛部隊反殺,但襲擊過於頻繁的話,還是會帶來很多麻煩。
大批英制、美製(主要是春田1903栓動步槍)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以及PIAT(就是那個反坦克彈弓)被分發給各路土著王公,用以武裝印度人的反華鬥爭。
這些人在正面戰場上當然無法給華軍構成什麼威脅,幾次集結起來的大規模抵抗都被華軍輕易摧毀,不過華軍也別想在當地徵集糧食,牲畜和勞工。
至此,劉伯承又取得了阿格拉戰役的勝利,盟軍損失55萬人(含35萬倒戈)全面退守德里/新德里一線,華軍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傷亡接近10萬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病傷,根據軍隊衛生部門統計,印度骯髒的水源和蚊子給華軍造成的傷亡,比英印https://m.hetubook.com.com軍隊造成的損失要多得多。
比如孫珵不得不給每一支汽車運輸隊配備整連甚至整營的護衛隊,這就增加了部隊的後勤成本。
盟軍不捨得給印度人重武器(西北方面向華軍投降的土人王公太多了,導致英國也很難信任南方的王公貴族),不過,支援輕武器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第二天劉伯承的坦克部隊已經完成對阿格拉本身的包圍,戰鬥進行的如此輕鬆,在戰鬥間隙劉伯承甚至還有心情去泰姬陵參觀一番。
劉伯承就在這種看起來敵眾我寡,但實際上佔盡所有優勢的情況下發起了針對阿格拉的進攻。
乙軍群表面上兵強馬壯,足足48萬人,1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正面戰場上英印軍根本沒有抵抗之力。
華軍在佔西舉辦儀式,紀念當初著名的印度反英英雄佔西女王,華軍方面號召所有印度人立刻站起來,完成佔西女王的遺志,把萬惡的歐洲殖民者趕出印度。
21日當天,劉伯承擊潰了從德里方向趕m•hetubook.com•com來的盟軍援軍,2萬人被打死,4萬人投降。
盟軍方面悲傷的發現,不管他們派出多少部隊,華軍消滅他們都只需要一天。
20日,另一路華軍攻克瓜廖爾,殲滅英印軍11萬(其中6萬投降);24日劉伯承本部主力擊穿14萬英印軍「精心」構築的防線,4萬英印軍被消滅,6萬人投降后加入自由印度軍團。
11月30日,劉伯承發起針對阿格拉的總攻,這次稍微拖延了一點,12月2日凌晨阿格拉陷落。
以至於劉伯承幾次給國內發報,寧願不要炮彈和汽油補給,也要先把凈水片以及其他各類藥物運來。
戰鬥的過程通常也很簡單——華軍主動發起進攻,大批戰爭后緊急徵兵而來的新編印度部隊倒戈,造成盟軍戰線或防線出現巨大缺口,然後華軍坦克從缺口中湧入,橫掃英印軍背後,造成較為堅定的英印軍老部隊崩潰(這一階段也是英印軍每次都還要死不少人的最大原因),華軍達成戰鬥目的,以微小代價取得勝利。
當然問題永和_圖_書遠不只表面上這些,孫珵的主要目的畢竟是軍事進攻,在已佔領地區完成初步改革后,孫珵的主力部隊就要繼續南下進攻。
而種姓制度中最低賤的首陀羅,居然也不願支持華軍,因為他們之下還有更加低賤的不可接觸者(達利特、賤民),而華軍既然不認婆羅門,自然也不會認為達利特是不可接觸者。
如劉伯承所料,戰鬥一開始就非常順利,華軍處在想進攻什麼地方就一定能夠攻克,想要守住什麼地方就一定守得住的無解狀態。
1941年11月15日,劉伯承部隊主力15萬人順著恆河直撲阿格拉,部署在周圍的其他盟軍部隊立刻按計劃前來增援——然後被其他華軍一一擊潰。
孫珵的乙軍群南下的軍事過程並不順利,因為他的進軍路線都在80度線以東,屬於實驗移風易俗的地區。
因而孫珵每攻克一地,都要摧毀當地印度教宗教信仰,推倒各種亂七八糟的寺廟,趕走或殺死英國殖民者、婆羅門貴族、剎帝利官僚,把他們的房屋、土地、糧食分配給普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