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百八十八章 實驗田
以東的顯貴受到嚴厲打擊,他們自然會武力反抗,不會遵循什麼非暴力理念。
中國做這種安排,並未刻意瞞著什麼人,印度高層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尼赫魯、錢德拉·鮑斯等人因此與中國逐漸產生了很多矛盾。
唯一的問題是,印度自由軍缺乏重武器:華軍拿走了繳獲自盟軍的全部卡車和火車頭,朝鮮人和扶桑人挑走坦克和大炮,印軍則只剩下小口徑火炮、迫擊炮和各種輕武器。
華軍自己的長途補給運輸主要依靠鐵路和船運(沿恆河航線),短途主要使用汽車,不過還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來修路,或者修建機場,除此之外,人力還可以用來裝卸貨物。
華軍並不指望這些國家的軍隊參与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中國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維持獨立地位,以遏制新印度國家的發展,為今後中國更加深入的滲透南亞次大陸提供方便。
這件事甚至還引發了國內的很多不滿——國內資產階級認為孫珵在培植造反者,特別是對窮人充滿同情的講武堂軍,很多人甚至認為將來戰爭結束,講武堂軍這樣的隊伍很可能會回國造反。
不過孫珵完全不為所動,他本人的權威不低(陸軍上將,母親又是勛貴兼大資本家),何況孫笑和孫氏家族也不是好惹的。
還要求保持水源清潔,不允許向水源地投擲雜物垃圾;強迫印度人實施滅蚊運動,大力打擊蚊子、蒼蠅、臭蟲、血吸蟲、老鼠等疾病源,以遏制流行病、傳染病。
可惜,精神領袖始終只是精神領袖,各地土財主土王公更是不可https://www.hetubook.com.com能聽他的——80度線以西的印度顯貴在與中國的合作中撈到不少好處,他們自然會繼續與中國合作。
由於甲軍群一直行進在印度經濟富庶、人口密集的地區,因此劉伯承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食品是本地直接補充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主要是肉類、食用油等副食,這方面印度供應量太少,華軍只能從本地獲得少量雞肉和羊肉,因為印度教徒不吃牛,穆斯林不吃豬,劉明昭又命令部隊一定尊重當地風俗,所以,豬肉、牛肉製品還得從別的地方運來。
因此,在印度獨立政府正式掛牌成立之前,原英屬印度已經獨立出十幾個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權,他們是: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阿薩姆、曼尼普爾、那加蘭、米佐以及正在籌劃的錫克、錫蘭。
孫珵的乙軍群,政策方面做了少許調整,華軍方面不再進行強制土地改革,而是根據當地印度人自己的願望允許其實施自治——實際上,按照華軍之前內部商議的結果,貢土爾本來就是強制土改的最後一站。
由於中國方面確實沒有佔領印度的想法(雖然經濟殖民是少不了的),所以華軍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印度本地軍隊的建設。
甲軍群依舊維持原本的對印政策,就是基本不去干涉印度人的宗教和生活習慣,與印度土著上層婆羅門、剎帝利等階層合作,華軍只在軍事上摧毀印度的盟軍,而且把原屬於英印殖民當局的資產轉交給當地印度人。
實際上,就連孫笑也覺得
https://m.hetubook•com•com現在的共產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力的關係,中國的共產黨缺乏鬥爭經驗,若是把印度得來的經驗拿到中國來比然會水土不服,畢竟中國可沒有種姓制度桎梏,底層人民也不像印度那麼痛苦。
傳統華夏文化精英對自己的文明就是這麼自信。
即使不計算殖民時期也屬於英印的緬甸,印度這塊地方也要獨立出至少十一個國家,何況中國明顯有把印度一分為二,以及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一個獨立穆斯林國家的想法。
1941年的最後幾天,劉伯承對自己的部隊進行一次詳細調查,回報給亞聯參的結論是:甲軍群有48萬華軍、4萬朝鮮軍、2萬扶桑軍以及多達62萬印度自由軍,合計116萬人!
1941年底的最後幾天,中國在印度的政策多少有了些改變——雖然這改變大部分人看不出來。
這支部隊以印度共產黨為骨幹,充實分到田地后,願意接受移風易俗的低種姓和賤民,完全打破種姓制度隔離,建立真正的平等國家。
這隻部隊成立之處只有4000人,不過隨著戈文德教授等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努力,部隊兵力正在迅速擴大——總有些年輕人不願永遠處於被欺壓的地位,把希望寄託于往生的。
劉伯承發現,印軍中最有用的部隊其實是儀仗隊,每當佔領一座印度城市,精心挑選過的,人高馬大的印度自由軍儀仗隊穿著花枝招展的印度傳統服飾,扛著步槍列著整齊的隊伍招搖過市,總能引起街道周圍普通印度百姓圍觀歡呼。
當然,隨著印和*圖*書軍兵力的膨脹,新印度政權高層與中國人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人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較高的情況下,階級矛盾就很容易被對外擴張吸引目光。
只不過,孫珵仍然不同意已土改地區改回原來的模式,反而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任何阻礙土改的人,不管是婆羅門剎帝利還是達利特,一律予以處決。
另外,部隊的防疫工作也比必須尊重當地風俗的甲軍群好太多了,甲軍群一度有超過20%的士兵處於傷病狀態,而在乙軍群,這個數字是7%,而且還在繼續降低。
何況中國本來就有共產黨公開活動,人家也正經八百是合法政黨,在議會中有席位,甚至有人入過閣的。
所以國內洶湧的輿論可不敢涉及到孫珵這位孫家嫡子本人,只是旁敲側擊的話,至少現在是無法動搖孫珵的意志的。
為了保障錫金的安全和權利,錫金還允許中國境內的吐蕃人自由移民居住——歷史上錫金是吐蕃地方政權的附庸,現在也不過是回歸常態。
但印度人需要在戰爭期間幫助華軍作戰,提供力所能及的後勤和人力補充。
而戈文德教授認為在武裝窮苦人的身體之前,應該先武裝他們的頭腦,因而在孫珵的幫助下成立文藝宣傳隊,在華軍和人民軍的武裝護送之下到各個鄉村窮人們中間宣傳打翻舊世界,宣傳新世界的理念。
在這裏,孫珵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成立了獨立於印度政府之外的印度人民軍。
他稱中國的民族自決是對印度的犯罪,中國與英國殖民者沒有任何不同,因而號召印度人把「非暴hetubook•com.com力不合作」運動範圍擴大到中國佔領區——按照甘地的意思,印度人不應該與英國合作,但也不應該與中國人合作。
這些獨立的國家無論大小,都將建立完整的國防軍體系,人口最少的錫金也要準備至少4000武裝人員,華軍負責派遣軍事顧問和教官,提供全套華式裝備。
這一方面是因為尼赫魯、錢德拉·鮑斯等人對中國分裂印度的不滿——印度人有把整個英印當成一個整體的想法,而對中國來說,既然要民族自決,那麼不能只給印度人自決而不給尼泊爾人、曼尼普爾人、孟加拉人或者別的什麼民族自由的權利。
甲軍群方面,隨著劉伯承連續取得兩場殲敵四五十萬的大勝,並且完成對德里的包圍,配合他作戰的印度自由軍兵力迅速膨脹。
不過,事情總要一步一步來,一百年無法建成理想社會,那就多花幾百年。
印度人民軍的發展讓印度高層非常憤怒,比分裂印度本身更加憤怒。
不得不說,這樣做雖然引發印度土人的反抗,不過對部隊也不是沒有好處——乙軍群的士兵們堅定的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這對於共產黨思想濃厚的講武堂軍來說尤其重要。
當然,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是,乙軍群不可能從印度當地獲得足夠糧食補給和人力支援,否則他只能強搶。
同時移風易俗的行動還要涉及更多方面,舉個例子,華軍要求所有印度村莊必須修廁所,不允許隨地大小便。
所以劉伯承對印軍的戰鬥力很是懷疑,他也只是把這些人當成最普通的治安軍使用,或者乾脆就是用來壯壯聲勢。和圖書
而在國內,內閣諸位大臣認為,區區幾千所謂的人民軍根本起不到什麼了不起的作用,就算那思想傳回國內,又能翻出什麼浪花不成?
中華史不絕書,一點點試錯下去,最後一定能找到正確的道路。
不管那條道路到底是什麼,最終勝利的一定是中華。
因而,表面上中國並沒有讓這些國家加入北約,而是讓他們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所謂的「不結盟運動」國際組織(還沒獨立的錫克、錫蘭並未加入,印度、孟加拉也暫時沒有加入,因為他們按照協議要派兵參戰,只是這些國家都沒有加入北約),對外宣稱他們在北約和盟約之間的大戰中將保持中立,實際上他們是套在印度脖子上的項圈。
此外,華軍還是嚴厲禁止一切不符合自己道德觀的事情,凡是燒寡婦、性暴力、以及保留非法神女的廟宇,一律予以最嚴酷的懲罰——通常是指槍斃,偶爾情節特別嚴重者甚至恢復舊明時期的刑罰,比如腰斬、車裂、凌遲,以震懾不法。
另外,處於英國囚禁中的印度獨立運動精神領袖甘地,對於中國的做法和安排也是非常不滿。
所以孫珵不得不一直沿海岸線行動,這樣可以利用華軍在孟加拉灣的制海權,直接把物資航運到自己手中,避免陸路運輸的麻煩和浪費。
中國後勤軍給佔領區內每一個村鎮制定軍需供應標準:按照村鎮的人數和土地規模,印度人按時供應定額糧食、人力和畜力——印度人不願意用牛,不過他們可以提供馬匹或者大象。
他們絕對不會相信共產黨能夠引起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對此也就缺乏警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