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百四十六章 致命的補給線
劉伯承輕而易舉的戰勝了對手,華軍以微小代價俘虜4萬意軍,領繳獲150輛破舊坦克。
爭吵不休之中,英國人甚至表示:如果自由法意不願撤出北非,那麼英國將單獨放棄埃及以及蘇丹,把主力部隊撤到衣索比亞一線,在這裏英軍可以就近獲得從索馬里上岸的海運補給,也可以獲得衣索比亞的軍力和人力支持。
而且,自由法國和自由義大利的代表對美國人說:
此外,還有英國在埃及的30萬大軍,以及明確加入了盟約組織的衣索比亞帝國的150萬軍事力量(真正的現代化軍隊連20萬人都沒有,大多是部落武裝)。
在戰略位置至關重要的北非,整個地區也只有很零星的短途鐵路,真正能夠為北非守軍提供補給的,除了海運,就只有通過隨時會被海潮淹沒的沿海公路。
加上華軍航空兵切斷了紅海航線和蘇伊士運河,北非的幾十萬盟軍此時只能通過痛苦的陸上運輸來獲得增援和補給了。
華軍很快發現和-圖-書,英軍在埃及沒有抵抗到底的意思,按照他們之前的戰略規劃,英軍不顧其他盟友的反對,堅決從埃及甚至蘇丹開始撤退,第一步就要直接撤到衣索比亞。
這一路補給線道路交通條件比非洲好一些,但也僅僅是好一些而已,如果非洲道路交通是一泡污,那麼這裏的道路交通最多也只能稱作一團爛泥。
實際上,北非戰役的初期階段,劉伯承製定的最遠目標就是亞歷山大,如果不是英軍主動放棄,他甚至不想進攻開羅。
這雜七雜八的440萬大軍,至少在數量上看起來很唬人,似乎真的能守得住非洲。
不過,在亞歷山大取勝后,劉伯承只順著意軍來時的同一條公路追到了阿拉曼,然後就完全停止不動了,他並未繼續追到托布魯克,甚至還把部隊從阿拉曼撤回到亞歷山大。
這運輸路線有多長呢?
但自由法國和自由義大利對此堅決反對,還是那個原因,非洲的殖民地是這兩個流和*圖*書亡政權最後的領土,絕不能輕言放棄。
盟國中只有英國人最為清醒,他們明確表示,北非現在根本不可能守得住,因為補給實在太困難了。
在這種情況下,別指望劉伯承這種出色的統帥會腦袋一熱不顧後勤強行突擊。
即使有美國這個狗大戶援助,這種平均每運輸1噸物資,路上要損失15噸物資以及至少5輛卡車的做法也是不可接受的。
就是這13萬人,補給也是個很大的困難,在當下,劉伯承的補給是通過海運到波斯灣的科威特,然後在那裡上路,通過陸路運輸縱穿伊拉克,再橫穿敘利亞,抵達前線。
馬爾他戰役的意義不在於消滅了多少盟軍有生力量,消滅了多少盟軍技術兵器,而是在於,控制馬爾他后,北約部署在這裏的航空兵已經可以完全截斷盟軍的地中海航線。
1943年3月底,劉伯承率領的中華帝國中東軍團越過西奈半島的沙漠,對埃及進行了一輪試探性進攻。
或者,先用船運繞過好https://www.hetubook.com.com望角,在意屬索馬里登陸,用汽車縱向穿越意屬索馬里、衣索比亞、英屬蘇丹,也是幾千公里,一直運到埃及的庫爾庫爾,再換船運走尼羅河內河運輸抵達的目的地……
再也沒有比這更蛋疼的補給線了,要命的是,無論北非路上運輸線還是東非路上運輸線,都有很長一段距離處在北約航空兵的直接打擊範圍之內。
因而華軍得以在沒有受到敵軍干擾的情況下順利控制蘇伊士運河,4月20日華軍進入開羅,5月1日華軍進入亞歷山大,並且在這裏與趁著英軍撤退,順著巴爾比昂公路進入埃及撈便宜的自由義大利軍隊打了兩個多月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戰鬥。
「現在再放棄非洲就是放棄整箇舊大陸,讓中國有機會整合整箇舊大陸的力量和資源,只憑藉新大陸的人口和資源,盟國還有機會取得勝利嗎?」
何況,英國只是提議放棄北非,並非是放棄整個非洲,放棄北非,等北約進入,這個補給地獄就轉而成
https://m.hetubook.com.com為北約的大包袱,到時候進行幾次短促反擊,給北約持續放血,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連美國自己都不敢說有這個自信,他們也確實捨不得非洲的人口、資源和市場。
自由法國竭盡全力在法屬西非集結了150萬兵力(絕大多數是不可靠的殖民軍),義大利人也在利比亞集結了多達80萬人,此外在意屬東非還有30萬人(同樣以殖民地部隊為主)。
而且這些運輸路線沿途本身都到處是需要補給的地方,即使自由法國和自由義大利不會中途截留,僅僅運輸隊自己的消耗和無法維修不得不扔在半路上的汽車就足夠讓英國徹底破產了。
如果有必要,英軍甚至願意繼續撤退到烏干達、肯亞一線,英國現在正籌劃一條從肯亞的蒙巴薩經內羅畢到烏干達帕誇奇的鐵路線,一旦建成,退到這裏的英軍將會獲得內線作戰的優勢,而補給難題,會全面反丟給追到這裏來的北約軍隊(如果北約真的敢追過來的話)。
原因很簡單
和圖書,華軍的補給已經基本達到極限位置。劉伯承的中東軍群在編製上有160萬人,可謂中國歷史上人員編製最龐大的軍團級單位,但實際只有13萬人真正在最前線,其他都在從印度到中東一路上的據點被分散了。
如果現在盟軍要支援補給亞歷山大港和開羅的守軍,在海運線被徹底切斷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把援軍和補給物資裝上車,然後一路開幾千公里,橫穿法屬阿爾及利亞、意屬利比亞、英屬埃及這整個北非,用汽車運到亞歷山大!
現在盟軍必須做一些戰略上的收縮,執意固守的話,除了付出更大損失還要丟掉北非外,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英國人在馬爾他淪陷以後,就開始考慮放棄埃及,向非洲內陸縱深收縮的可能性了。
這個時代的非洲,道路建設根本就是一泡污(當然直到現在也是),如今整個非洲只有法國在西非(1300公里)和英國在南非(800公里)擁有五百公里以上級別連續鐵路,而且也根本無法形成鐵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