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巨艦大萌

作者:碩鼠
巨艦大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百九十九章 坦克

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百九十九章 坦克

相對而言,毛子在得到許可生產ZT3(毛子編號T34,還是原創抄襲抄襲),卻可以選擇他們特有的85mm加農炮(實際上也是高射炮改進而來),無論在何種方面,這門炮都更適合ZT3。
實際上,華軍坦克發展脈絡是很清晰的——因為坦克最早就是在孫笑主持下,由海軍開始的項目,所以即使後來陸軍方面接管了大部分坦克發展項目(海軍只剩下兩棲車輛項目了),但中國坦克技術發展仍舊受海軍,或者說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孫笑的個人影響很深。
不是沒人提議引進毛子的85炮生產線用以改造自己的ZT3,不過此時ZT6和ZT7都已經出來了,為了一款舊式坦克專門引進自身體系之外的火炮生產線,這是在太過蛋疼,因而最終沒有被裝備部認可。
不過,實戰證明,原定給ZT4和ZT5的任務,ZT3也能完成的非常好,甚至有時候比前兩者完成的更好,因此此後ZT3迅速成為華軍主戰裝備,連ZT2帶ZT4、ZT5一起替代掉了。
因而,中國自己也承認,ZT3最好的型號其實是毛子和南斯拉和圖書夫產的T34-85。
所以,現在ZT6以每月1000輛的中等速度生產,而ZT7的月產量卻只有可憐巴巴的80輛,其中大部分還分配給了三大營那樣的「儀仗隊」。
再接下來,ZT3(T34)和ZT4(KV1)其實是一個並列型號,後者是突破敵人防線的刀鋒,一切以重裝甲和適中的火力為主,機動性在坦克三大性能中是可以犧牲的方向。
這種坦克是華軍在戰爭初期橫掃整個歐陸的裝甲部隊主體,是中國戰刀厚重的刀背——戰爭開始之初,華軍一萬多輛現役坦克七成是ZT2和基於ZT2底盤的各種改進型號。
這種坦克是如此流行,甚至一度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坦克,在一戰和一戰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大規模出口,法國以許可證的形式生產過ZT1並以此仿造出FT17(原創抄抄襲),美國以此仿造M1917,毛子以此仿造了T21,義大利以此生產了菲亞特2000。
既然100炮裝不上去,那就只好用別的炮,改進時各主要坦克工廠提出的方案,綜合來說就是裝70倍口徑6和*圖*書0炮,裝48倍口徑75炮和裝60倍口徑75炮三個方案。
原因很簡單,在坦克三大指標中格外突出的火力方面,華軍缺乏75到100炮之間的中間口徑加農炮技術儲備。
那門用分裝彈的120炮再不好用,作為突擊炮總是可以的。
世界上絕大多數工業國的坦克以仿造此車為肇始(可能只除了英國和德國),現在也還有幾十個國家裝備這種坦克或者這種坦克的國外仿造型號——華軍當初在歐洲就繳獲了2000輛ZT1或FT17。
陸軍的坦克,肇始於在ZT1(原型FT17),這種坦克奠定了現代坦克的基礎設計——發動機在後、駕駛室在前、置頂的旋轉炮塔等等。
畢竟,之前孫笑不讓他們上戰場,倒也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是什麼勛貴衙內,出點事不好(這些人其實只是從全軍挑選一些形象比較好的士兵安排在皇宮當門面而已,有勛貴子侄不錯,但要說全是勛貴那就過了),只是因為這個單位的裝備真的更適合閱兵之類的場合。
簡單來說,就是ZT4撕開口子,ZT3把突破口發展成最後勝利。
和-圖-書過嘛,若是轉念一想,ZT7是閱兵坦克,這種話其實也就中國自己說說罷了,除了拿來對比華軍自己的ZT6,世界上其他國家哪有能有效對付這種怪物的坦克?
但長身管帶來的弊病就是炮管壽命很低,而且發射榴彈時威力偏小——華夏有豐富的鎢資源,所以短身管75炮已經足夠應對當時絕大多數威脅了,況且盟軍裝甲力量並不以單車性能見長,華軍坦克所面對的絕大部分目標仍舊是土木工事、牽引火炮、敵人步兵等軟目標或輕裝甲單位。
所以京師三大營一直在請戰,而因為他們是拱衛皇城的部隊,其指揮官雖然只是個上校,卻有直接給首輔辦公室打電話的權利,而孫笑最終還是不勝其煩,開口允許他們上戰場了。
ZT6(T54/55)和ZT7(IS3)則是新的劃時代坦克,孫笑曾經得意洋洋的宣稱ZT6是引領世界坦克設計潮流的第三代坦克(ZT1是第一代,ZT3是第二代),就像鐵甲艦、前無畏艦與無畏艦那樣,它的出現使得之前各國設計的一切坦克一夜之間過時了,從現在開始起,能戰勝ZT6的hetubook.com.com只有更多ZT6。
接下來的ZT2(97改)沒有取得如此輝煌的外貿成績,不過它也是一款相當出色的型號:大行程、穩定的高時速、傾斜裝甲、長身倍加農炮,當然,還有柴油發動機。
從技戰術指標上來看,孫笑說的其實一點沒錯,只不過這樣一來,ZT7的定位就過於尷尬了——它幾乎算是重蹈了ZT4和ZT5的覆轍。
在華軍的加農炮、高射炮技術儲備中,ZT3的75mm之後直接就是ZT6的100mm(都是用高射炮改進的型號),而讓ZT3裝100炮的改進型實驗被認為過於頭重腳輕,根本不合用。
早期ZT2使用鉚接裝甲,後期型號全部改成焊接,並採取鑄造炮塔。
說到改進,華軍對ZT3的改進程度其實也不如毛子,甚至南斯拉夫那樣的小盟友。
而前者是當時華軍戰略理論上替代ZT2實現對敵人縱深重要目標實施突擊的坦克主力。
戰爭進行了三年多,孫笑終於同意把當了幾百年大明皇帝禁衛的京師三大營部隊調上前線參与輪戰。
在這種情況下,反坦克特化的火炮性價比很低,因而華軍最終採www.hetubook.com.com取的改進方案還是裝上了中等身倍的48倍75炮。
因此,從中國陸軍的戰術目標定位上來說ZT5(KV2)也是從ZT4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繁生坦克,或者說,那門155炮和巨大的炮塔本就是用來配合ZT4進行突破的,炮塔能轉動的自行火炮。
現在,除了用其底盤生產變形車,華軍已經停產ZT2、ZT4、ZT5,反倒是毛子那邊對ZT4愛不釋手,還在生產並且持續改進。
其中第一個60炮方案生產了200輛就直接停產,最後一個60倍75炮方案則根本沒量產——原因很簡單,這兩種炮都是反坦克特化武器,身管長,初速高,炮彈穿透力強大,可以擊穿已知所有盟軍坦克。
再說,ZT7當初搞出來也不是真的只做閱兵坦克,否則也不會給它正式編號。
當然,中華帝國遠沒有窘迫到必須用這些「儀仗隊」上一線的地步,不過這些人也都是熱血的年輕人,大家都在戰場上拼殺,他們裝備著最華麗的武器(就是最華麗,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先進),卻只能幹些看守皇宮,或者押解盟軍俘虜遊街的活兒,未免讓這些年輕人感到氣不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