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風起辛亥
第五十三章 諸君再見於新中國
第三營由庄文統指揮,一部正在佔領大埔縣縣城,一部則被用於補充加強陳更新的第一營。
大埔縣是山多田少的貧瘠山區,但教育事業相當發達,很少文盲。
林淮唐面帶微笑,所有人的臉上此時都綻放出相同且一致視死如歸的笑容。
第一為先鋒隊在粵東北的經營非常得力,基礎影響深厚,不需要重兵也可以顛覆清廷在此的統治;
「大埔縣縣城呢?」
土豪劣紳依靠官廳勢力,更是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包攬訴訟,慫恿械鬥,不一而足。一般豪紳家庭都設師爺,設有聽候問話的座位,甚至公開設置專為受賄賂用的庫房和儲藏室,儼然一個小朝廷,罪惡不亞於官吏。
林淮唐先後與陳更新、方聲洞兩人握手,說:
既然人們寧可「過番」去當「豬仔」求生,今天當然也不怕起來革命以求得生存。
這份用兵計劃,出自黃慕松之手,實行重南輕北的策略。
「潮軍呢?」
若非總農會竭盡所能救災,今日粵東的景象,還不知道將成為何樣人間地獄。
「我軍設在觀音閣的高山瞭望哨發現惠軍已經出動。https://m.hetubook.com.com」
國民軍起義的總兵力為五個營三千餘人,其中戰力最強的就是主力第一營和主力第二營。
可是自從庚子年以來,大埔經濟衰頹,少年兒童失學,壯年男子失業現象相當普遍,其能勉強溫飽度日的只有依靠僑匯收入和教師工薪所得的少數人而已。
姚雨平也站起來強調:「上個月教官團在大埔縣做軍事地理考察,我們一致認為東文部、沿河竹頭一帶地勢險要,便於伏擊,請兩位管帶務必在此布置前沿陣地,痛擊韃虜。」
其原因有二:
秋風將雨聲都掃入司令部內,林淮唐的衣服下擺完全被風雨打濕。他不為所動,凝視著屋外泥濘的道路,直到身披蓑衣的又一名衛兵飛奔而至,林淮唐繃緊的臉色才稍稍放鬆一點。
第二為清廷在粵東的兵力布置,是以粵東南的惠州、潮汕為主,駐軍不下數千上萬人,粵東北的嘉應州則僅有千余守軍而已。
「是清軍的消息?」
林淮唐道:「陳漢郎、方子明!」
攻略嘉應州,毫無難度可言。
不能維持生活的青和*圖*書壯年,要想活下去,也只有自甘當「豬仔」出賣,以償旅費出洋謀求生活了。
林時爽說:「武昌光復以後,不僅是我們革命黨人熱情倍增,清軍的警戒心同樣加強萬倍,所以今日惠潮清軍傾巢出動才這樣快。」
司令部外滴滴答答的小雨下個不停,方聲洞的竹斗笠上全是水漬。戰士們腳踏泥水,踩得四處亂七八糟,卻也難掩勝利后勃發的朝氣。
司令部里只掛著一盞油燈,被風雨吹得左搖右擺,點點星火搖曳來搖曳去,照得眾影紛亂,直到林淮唐將油燈提到大地圖前,才穩定下來。
「總司令、總隊長……總司令、總隊長!拿下恭州了!」
第四營正在嘉應州各地攻城略地,迅速控制縣城、村墟;第五營一部用於加強方聲洞的第二營,一部留在三河壩司令部作為預備隊。
洪水以後,粵東鼠疫橫行,衙門任其蔓延,根本沒有設想要如何撲滅,死老鼠滿街無人清除;每天清晨棺材堆滿城內各門,等候開城門出城埋葬,官府並不設法及早妥善安頓。由於疫屍未能迅速掩埋,更助長了疫情蔓延。
林淮唐拍和_圖_書響桌面:「清軍已從惠、潮二路並進來剿,速度倒比我們預期得更快。」
「總隊長,潮汕清軍已向梅江、汀江、韓江一線我軍預設陣地逼近,主力第一營已在大麻蓮塘梅子崬一帶同韃子兵交火。」
縣城雖然有城牆阻擋,但每個縣城內部都有潮梅總商會的工作人員,還有同盟會發展的體育會、教育會成員可以作為國民軍的內應。
「到!」
「庄文統帶隊進攻,理應得手……但消息遲遲未來,會不會失利?」
所以當國民軍發動以後,一時間遍起歌謠,「犯法唔(不)怕犯上天,皇帝妹子崖(我)敢連(戀);殺頭好比風吹帽,坐監恰似(游)花園」。
林時爽、蔡綺洪、姚雨平、黃慕松等人也都待在三河壩的國民軍司令部臨時駐地內,他們都懸著一顆心,既焦急等待國民軍各部對粵北各縣攻勢的結果,又對接下來要應付的潮惠清軍主力感到棘手。
「唯我革命黨犧牲,方得我革命軍勝利。我代表執委會祝賀二位旗開得勝,待革命勝利以後,大家再重會於新中國旗幟之下。」
清軍在嘉應州的力量不https://m.hetubook.com.com過一千人馬、幾百條槍,而且就這麼一點力量,還分散在五六個縣城、幾十處村墟中。國民軍奮起發難以後,光靠各村農會的人就能將這部分清軍全部繳械。
起義軍的力量已經基本完成部署,林淮唐現在的命令更多是希望眾人能夠發揚革命的精神與信仰,在大麻蓮塘梅子崬一直到茶陽沿坑,這樣一條長達三十余里的戰線上迎頭痛擊來犯的敵人。
警衛隊的衛兵將大門拉開,一陣秋風席捲入內,吹進了戰塵翻滾的硝煙味,也讓林淮唐如臨其境,有踏入戰場之感。
衛兵先啪的一聲兩腿併攏站直,隨即將手臂高敬禮后,方才回答道:
「諸君再見、諸同志再見,再見時,必重會於新中國旗幟之下!」
屋中眾人聞言俱露出緊張、興奮和激動的神色,大家知道真正的考驗終於到來了!
只有駐紮在惠州府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駐紮在潮州府的潮州鎮總兵趙國賢,這兩支多達上萬人的清軍,才是國民軍三河壩起義的真正敵手。
所以國民軍主力的任務,就是在三河壩一線攔截住清軍的惠潮主力,使其不能北上。國民軍偏和-圖-書師及地方農會人員,則趁機發難,以水到渠成之勢奪取嘉應州所屬各縣的政權。
清末政治黑暗達于極點,粵東比其他地方有過之無不及,幾乎無官不貪,無吏不污,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大小官職的「捐照」已經成為公開商品,有錢便可以買到。
恭州鎮在三河壩南面,當地駐有幾十名清軍巡防營和一百多名鄉勇團丁。因為距離極近,根本是抵在國民軍喉嚨上的一把尖刀。
「我以執委會和前敵司令部的名義,立即要求你們掌握部隊,以陳更新之主力第一營、方聲洞之主力第二營,按照原計劃在筆支尾山頂及石子案一帶挖戰壕、築工事,將韃虜扼在三河以南。」
國民軍的起義計劃,是以主力集合至三河壩,階段嘉應州和惠州府、潮州府等地的交通聯絡。
「到。」
「如鯁在喉的恭州鎮拿下來了!方子明,你幹得漂亮!」
遠處的天際,黑壓壓的烏雲驟集密布,幾道電光隱約閃動,厚重的雷聲轟隆響起,革命的風暴正在席捲五羊大地!
林淮唐搖頭:「大埔縣的水客、學生、華僑,參加潮梅總農會的不下千人,由此內應,怎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