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十七章 革命總路線
說完第一步【培植火種的基礎】,再說第二步【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
鎮江的隊伍完成休整以後,等到浙軍支隊、蘇軍支隊、滬軍先鋒隊紛紛彙集,便做好了挺進江寧的準備。
其實他做的每一件事情,目標、路線、計劃,都是非常明確的。
但搞清楚一點,先鋒隊的組織是自下而上的,先鋒隊的政權首先是建立農會,由農會發展農軍,再由農軍的常備民兵組織為國民軍,這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是不會因為地盤沒有連成一片就導致組織解體。
按照林淮唐自己的話來說,先鋒隊的發展計劃就是:培植火種的基礎,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點火燎原地進行全面的戰爭。
而且不光是工人高度集中在極少數幾座大都會,就連受過小學以上教育者,也大部分彙集在很少數幾座城市裡。
鎮軍的精銳約有三千人,不久以後趕來鎮江匯合的浙軍支隊、蘇軍支隊差不多也各有三千人。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是新軍士兵組成,稱得上是對革命黨人來說非常重要的一筆財富。
這個就是軍閥式地盤主義的想法。
為的就是培植火種的基礎,把先鋒隊的革命綱領和思想,留在大都會知識青年的腦海里。
這就是目前先鋒隊的【革命總路線】。
孫中山為什麼至今能享有屹立於廣場對面的殊榮?就是因為他用國民黨那具彼時全國第一大黨的軀殼作為養分,使黨從一個小規模社會興趣小組,在兩年時間內演變成全國第二大黨。
而在1911年,潮梅一帶的造血基礎,只會比1927年更差,當地的小學、中
和*圖*書學數量還不到1927年的八分之一多。
林淮唐在鎮江已經摸清楚了鎮軍的底,這是一支可以爭取的武裝力量,它有知識結構上比較新的士兵群體,也有相當熱烈的革命氣氛,只是組織上缺乏有力的領導而已。
林淮唐自己具備全國性影響力和先鋒隊具備全國性影響力,這又是兩回事。
哪裡產業工人多,哪裡受小學教育以上的人多,先鋒隊都該過去做工作,這也是為什麼黨初期總是待在上海。
潮梅閩南根據地,是為先鋒隊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支持;北伐軍,是為了確保寧滬一帶的產業工人群體、知識青年,受到先鋒隊的影響;林淮唐親自到上海去,做各種稱得上是作秀的活動,是為了把先鋒隊的影響力擴散到全國範圍。
就是革命的基礎、火種的土壤,非常荒蕪。
那就是潮梅根據地的周圍,不是敵對的軍閥勢力,而是雖然有矛盾,但總體來說屬於同盟的革命黨友軍。
這就要破除許多人腦海中的固有想法。
所以就要理解,什麼叫【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
玩歷史戰略遊戲,特別是玩Paradox地圖填色遊戲產生的固有想法。
所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地位為什麼重要?就在於他們開啟了培植火種基礎的第一步。
這樣見識過以後,林淮唐就更覺得來到上海、來到鎮江的作用,比之留在汕頭,要重要太多。
軍閥們當然發展地盤的時候,會想方設法讓地盤連成一片,因為軍閥的地盤如果是分割的、破碎的,那軍閥就無法控制其他分割開的地盤和_圖_書和軍隊,就會自然解體。
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南北交戰的狂流退潮以後,先鋒隊的「二次革命」。
林淮唐當然可以在荒蕪的基礎上,通過先鋒隊自己的努力,做教育工作、掃盲工作,培植起造血能力來,這也是先鋒隊目前正在做的工作。
林淮唐現在沒有這種東風,這份工作就要他自己來做,文化思想的東風要他來吹動。所以他必須來上海,這股東風必須在文脈彙集的上海甚至北京吹動,在汕頭或廈門,肯定是不夠的。
潮梅根據地當然也可以繼續向周圍發展,比如說在李烈鈞、譚延闓力量不及的贛南、湘東南一帶發展組織,但是這個收益的意義不大,而且也是先鋒隊本來就已經在做的事情。
一是藉助了新文化運動的東風,二就是國民大革命期間孫中山提供的幫助。
第一步是利用北伐軍,在全國幾個主要的、具備革命基礎的、還未被革命友軍控制的地區,建設革命的基層組織、培植當地人思想上的革命基礎;
秋收起義,不是在建黨時發生的。事實上秋收起義之前夕,黨已經是在全國範圍內有支部,擁有數以萬計的合格黨員,僅次於擁有幾十年歷史的全國第一大黨國民黨的,事實上的全國第二大黨。
所以林淮唐的【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策略,就是到南北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到革命基礎最雄厚的地方,把最重要的革命資源之一【產業工人群體】、【受小學教育者】這些人力資源,確保到先鋒隊的控制範圍內。
第一是通過國共合作,在國民大革命時期使得黨和圖書從一個小規模的興趣小組,急速擴大成了一個具備全國性影響力的數萬人大黨——所以孫文的幫助,在大革命時期來說對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可說是一種提攜。
先鋒隊此前在汕頭,已經做過全面的討論,也制定好了今後的發展計劃。
所以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在歷史上的紅軍來說,就是利用軍閥勢力之間的縫隙,見縫插針發展蘇區。
第二步是在這個過程里,把先鋒隊從一個閩粵地方團體,轉變為一個具備全國影響力的大黨,為此林淮唐需要將中國社會黨、中華民國工黨、製造工人同盟會這類組織全部吸收進來——順便一提,民初這些左傾團體為什麼都在上海?想明白這點,就不難理解林淮唐的動向了。
不是說這種荒蕪的基礎,先鋒隊就不能掀起武裝的鬥爭來。而是說由於這種荒蕪的基礎,先鋒隊點燃武裝鬥爭的火焰以後,很容易就會因為拓展過程中不能得到更多高小教育者的人力資源,陷入一種「革命軍吞噬革命黨」的怪圈中。
對林淮唐和先鋒隊來說,最有價值的【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是什麼呢?
首先要理解一點,什麼叫波浪式的發展?
第二是黨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這些受教育者資源高度集中的大都會,已經在國民大革命和北伐戰爭期間,培植起了雄厚的基礎,所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才能通過這些基礎,從大都市源源不斷向紅區派遣幹部,這就是歷史上白區幹部向蘇區的轉移,最高潮就是上海的中央完全轉移到蘇區去——黨不是沒有蘇區出身的幹
和-圖-書
部,但要承認,當時多數幹部依舊是從白區轉移到蘇區的。首先就是到上海去。
什麼固有想法?
波浪是什麼樣的?一波一波的,而且有時候還會跳躍,什麼時候會跳躍呢?遇到障礙,遇到礁石的時候,就會跳躍。
為什麼?因為蘇區還落後,造血能力太差,即便能造血了,戰爭時期也等不起造血的周期。
它不是四處點火的盲動主義,而是一切為保障將來革命的人力資源基礎所做的統籌行動。
為什麼?
要理解這樣一種發展進程,首先要認識到什麼呢?首先要明白,1911年的中國,受過近代小學以上教育的人,不足1927年中國的十分之一,可稱得上近代意義產業工人的工人群體數量,也不足1927年中國的五分之一。
而對林淮唐來說又有不一樣的地方。
先鋒隊在漢地十八省才有幾個支部?在每個省才有多少成員?在每個省會才有幾份地方報紙和雜誌?
所以林淮唐要想方設法到上海來,以後還要到南京去,或許還將來到北京、天津建立先鋒隊的組織和人才梯隊。
然後他還需要藉助同盟會的資源,把先鋒隊從一個歷史不過幾個月的潮梅地方小團體,發展為具備全國性影響力的嚴密組織——
簡而言之,先鋒隊現在一切的行動,就是在做【配置火種的基礎】之全部、【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之前半部分。
至於說聯繫北洋軍,甚至投向袁世凱的一方,那也要搞清楚一點,南方的革命黨固然有著眾多缺點,但有缺點的戰士也不是蒼蠅可以碰瓷的。
不客氣點來說,林淮唐現階段已和-圖-書經勉強算是有了全國性影響力。但先鋒隊呢?還差得遠。
但做這個工作,不等於先鋒隊就要放棄直接去上海這些大都會汲取人力資源。
這種固有想法,也可以稱為軍閥式的地盤主義。就是認為發展根據地,一定要發展了梅州以後,就該去發展潮州,發展了潮梅以後,就該發展為整個廣東省,發展為整個廣東省后,就該以廣東省為基礎,再拿下臨近的福建、江西、湖南、廣西。
因為寧滬一線,是南北雙方鬥爭最激烈的地方,是知識青年、工人群體彙集密集最高的地方,也是革命傾向濃厚的南方新軍最集中的地方。
歷史上黨是怎麼完成這項工作的?
例如江西是革命立場比較堅決的李烈鈞贛軍軍政府,湖南雖然是立憲派主導但也在大力支援武昌。
這時候再看,林淮唐的行動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好像漫無邊際的嗎?
歷史上紅軍發展根據地,幹部是哪裡來的?
先鋒隊的波浪,留在潮梅根據地,能做什麼?無非鞏固內部的穩定性,對外可能和江西、廣州、湖南的革命黨友軍,搞搞摩擦,甚至可能搞起內戰來,只能是有利於北而不利於南。
到第三步時,就是完成【波浪式發展革命的根據地】之後半部分,在先鋒隊力量可以企及的所有地區,建立起不同深度和層次的紅區來。
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其次,就是在北伐軍所到之處,都要建立起農會、工會、小商販聯合會、士兵代表大會、學生聯合會一類的基礎組織來。
林淮唐固然工於心計,但是違背他自己的原則去和北洋貼貼,那就絕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