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二十一章 立憲派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二十一章 立憲派

但清政府的表現使立憲派逐漸感到,所謂憲政「如鏡之花,如水之月,可望而不可即」。於是,疑慮、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他們大造輿論並發動請願運動,要求速開國會。湖南、河南、江蘇、浙江等省代表陸續進京請願,形成頗大聲勢。
張謇說是這樣說,但他越是痛心疾首,其他搢紳名士,就越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附和。
在場的其他立憲派巨擎名流,也大抵如此,或慌慌張張,或畏畏縮縮,被革命黨打壓如此,居然連在私底下發點抱怨都不敢!
可在程德全、張謇暫居的公館內,江蘇省十多位極負清名的立憲派縉紳代表之間,卻滿溢著低氣壓的沉悶氛圍。
他目光堅定,好似一切力量都投注向北方,絕不能接受北伐軍再進一大步了。
武昌起義爆發之前,清王朝已經處於牆倒眾人推的地步,只需要革命派首先發難了。武昌起義后一個月左右,立憲派首領張謇的政治立場即發生了根本的轉變。11月6日,張謇致電袁世凱,勸其尊重國人「趨於共和」的現實,儘快與南方達成協議,確立共和政體。袁世凱請張謇出任江蘇宣慰使與農工商大臣,張謇也發表通電拒絕履職。
立憲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由上而下地進行政治改革和*圖*書。在清政府的反動統治難以照舊維持下去的時候,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更深入地思考與比較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制度的優劣。立憲派積極宣傳君主立憲思想,立憲思想蔓延傳播,更加深入人心,立憲派人士不是減少了,而是逐漸壯大了。
真是兩頭不靠,兩頭受風。
除此以外,他們還具備著非常雄厚的經濟實力。像張謇,基本壟斷了南通地區的工商業,類似他的,或者財力超過他的立憲派人物,絕非少數。
此後無論是資政院的成立,還是幾次全國範圍的請願活動,都讓朝廷不得不略作讓步,宣布縮短預備立憲的時間。可是清廷在皇族內閣和鐵路國有化問題上的出爾反爾,種種倒行逆施,終於激起立憲派的徹底反對,掀起聲勢浩大的保路風潮,並最終使得實際代替朝廷掌握地方上各種軍政資源的立憲派,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維持了中立姿態。
但是現在,張謇又不禁懷疑起來了自己的抉擇,他做得真的正確嗎?如今天下形勢已經脫韁失控,連林淮唐這樣的小人物都飛天似地躥起,彷彿五代十國般的亂世即將重演,如此格局,對士大夫而言孰利孰弊?
張謇長吁短嘆,最後說道:「南方立憲派,一和_圖_書定要全力支持袁慰亭,一定要全力支持南北議和——南北雙方再打下去,中國可就完了。」
張謇身為狀元實業家,在江南士林威望極高,才敢說出這句肺腑之言。而像程德全等人,無論做巡撫還是做都督,甚或現在去給孫文|做一個沒有實權的總長,均無非做官而已。
張謇看著眾人,又說道:「諸位,現在能維繫南北,為天下勘定大局者,只有我們而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亦即為諸公聲名俱泰也,我們能不有所行動嗎?」
瘋了吧!
張謇拍案而起,痛心疾首道:「朝廷用預備立憲和皇族內閣來愚弄我們,還要以鐵路國有化來奪走我們一輩子積累的私囊家產,以清廷三百年積累的帝王威嚴,與我輩為敵如此,還不是一朝瓦解?革命黨的根腳,又怎麼比得過朝廷?你們在怕些什麼呀!」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大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至少在表面上來看,同盟會、先鋒隊、光復會,這三大革命黨組織已經握手言和,完全團結在了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同一面旗幟下面,南方民軍的士氣受此影響,也是推波助瀾,一浪勝過一浪。
還去租界躲著?
「雪樓,你要去你便去!問我做什麼?!我只想告訴諸公,www.hetubook•com.com自庚子以來,天下事皆出諸公之手,反到今天,難道要任由幾個剛從東洋留學回來的衝動青年,毀了大家的建設事業嗎?」
但到現在為止,政治和經濟上實力最強大的立憲派,卻在朝廷和民黨的鬥爭中,淪為了最不被看重的第三方。
「吾輩辛苦十年,成果俱為孫林等亂臣賊子、毒蛇猛獸,所巧取豪奪,東南有識之士,誰不為之扼腕嘆息!」
以這樣強大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立憲派本來可以取得遠遠超過今天的成果。
程德全眼神閃躲,很明顯是不欲附和張謇之言。
可也無疑,立憲派的中立和放任,使得清廷在南方對抗革命勢力時,完全力不從心,最終造成現在的局面。
張謇咬著牙,終於把袁世凱寫給他的密電丟在桌上,說道:「袁氏電報雲,南北尚在議和,南省即眾推總統,又設臨時政府揆情度勢,良非上策。黃興前日還說只要滿清皇室退位,南方革命黨人就願意擁戴袁慰亭做大總統,但現在又是怎麼回事?孫中山已為總統,袁慰亭的位置何在呢?黃克強這回出爾反爾,北方遂生疑慮,南北議和肯定是難以進行下去了……」
張謇眼看著包括程德全在內的眾多立憲派名士,一個個都像鴕鳥般扎進泥潭裡https://www.hetubook.com.com面,自閉耳目,就又著急又心痛,可也毫無辦法。
這正如時論所言:「今日立憲之聲,洋洋遍全國矣。上有勛戚大臣,下逮校舍學子,靡不立憲立憲,一唱百和,異口同聲。」
反而程德全居然說:「南京現在是不測之地,依我之見,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大家還是先去上海租界暫居一段時間,可以用養病之名,靜觀南北成敗如何?」
立憲派積極推動南北和議,現在反而既不能得到清廷的完全信任,像北洋軍那樣控制朝廷大權,也不能跟隨革命黨完全走上激進之路,掌握南京的政權。
做官做官,做官而已,本來就是求個名利而已,何必搭上性命?
程德全終於慢悠悠地吭聲問道:「……那,那不去上海了?」
清政府的地方要員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魏光燾、雲貴總督丁振鐸、署理兩廣總督岑春煊、貴州巡撫林紹年、駐法公使孫寶崎等人均相繼奏請清政府實行憲政。
張謇聽著這話,眼前就是一黑,程德全啊程德全,你好歹也是官場沉浮了多少年的封疆大吏,怎麼昏庸到這地步?
以張謇這些人為首的立憲派,政治地位本來就比較高,大部分人不是擁有清朝很高的功名和社會地位,就是本來就擔任著朝廷的重要官職。
hetubook.com.com即便將來形勢繼續發生變化,或許對峙的雙方將演變為守舊之北洋軍軍人和南方革命之民黨的對立,那立憲派,依舊將是那個最不被看重的第三角。
情何以堪。
立憲派最根本的屬性,就是軟弱。
這一支政治勢力的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可以稱得上是江蘇省內,甚至是江南乃至於東南地區最具各種資源的政治勢力。
一度也迫使清廷做出很大讓步,1909年10月,各省諮議局正式成立。這些由立憲派控制的諮議局,雖然沒有實權,但卻取得了「國民代表」的資格和合法地位。此後,立憲派就以諮議局為基地,爭取地方與中央的參政權,逐漸形成了有組織的政治勢力。
立憲派不是辛亥革命的助產士,張謇這夥人並沒有推動革命的發展,共和之功不應該落在立憲派頭上。
什麼是立憲派?他們本來就是一群有名、有錢的人,只要能保住名和錢,那麼在臨時政府治下,稍稍損失一點權,又怎麼能讓這些人敢於鋌而走險去對抗民黨呢?
從1906年到1907年,國內先後出現了「預備立憲公會」、「憲政預備會」、「憲政公會」等立憲團體。其中尤以張謇、湯壽潛為首的「預備立憲公會」聲勢最大,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江蘇士紳轉向立憲,江蘇立憲派遂逐漸形成。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