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人生多歧路
如今林淮唐以陸海軍檢閱使的身份統帥三軍,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光榮這樣大,責任又是這樣重,可成功的希望呢?
李烈鈞還是那副面無表情的樣子,他語氣輕飄飄的,只說:「孫大總統既然讓林先生負協調各軍的責任,我當然是服從的,何況相謀乎。」
李烈鈞熟諳軍學,作為中國留日士官生中最傑出的人才,也以激賞的目光看著林述慶,說道:
東晉前期,皇權旁落,門閥政治比較典型。王、庾、桓、謝等大族先後執掌朝政,幾個主要的大族相互牽制,又相互維繫,從而使這種政出多門的局面得以維持。這種局面妨礙了封建統治秩序的全面建立;也妨礙江南社會的全面整合,所以,東晉前期的北伐如祖逖、褚裒、殷浩、謝萬、謝玄北伐時,南方社會整合程度遠遠不夠,牽制北伐的因素很多,因此未能取得大的成就。
褚裒北伐,「朝野皆以為中原指期可復」,而光祿大夫蔡謨則「獨調所親曰:胡滅誠為大慶,然恐更貽朝廷之憂。」當時各方的意圖及彼此矛盾非三言兩語所能透析,但上述史實已足可顯示褚裒北伐並沒得到江東社會的廣泛支持。
祖逖想到自己「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戴)淵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隗)、刁(協)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和圖書」不久病死,北伐事業前功盡棄。
確認了各方面軍的作戰目標以後,林淮唐即令政治部主任林祖涵給煙台方面打去密電,將北伐軍的戰略計劃通知到藍天蔚,以使三個方面軍能夠進行協同作戰。
如此來看,與東晉、南朝及南宋等喬遷政權相比,明初朱元璋的北伐才是真正徹底的北伐。朱元璋雖然也是起自東南,但其政權的基礎不同,並不需要拿北伐作為安定內部的招牌,北伐的目的就是要驅逐韃靼,恢復漢人的天下。故其北伐才是真正徹底的北伐,也正因為徹底,其北伐才取得了最終的成功。
「以東南而北伐中原,進取北方,南北地理形勢是我們制定北伐方略的基本前提。自古東南立國,主要是依託長江和淮河,其攻守、進退都是以它們為基礎。但無論以進以退,還須經營好東南的兩翼。山東和荊襄是為東南之兩翼,經營好此二地,進可以經略中原,退可以保障江淮的穩固。」
特別到近代以來,南方在人口、經濟各方面上的實力,已經顯著超過了北方。只要南方完成整合,北伐就一定能勝利。
這形勢同樣是林淮唐所面臨的,所幸李烈鈞不是殷浩,林淮唐也不是桓溫,他們兩人之間還能合作,而不是像殷浩和桓溫那樣水火不能相容,最終使得兩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上述北伐基本上都是出淮https://m.hetubook.com.com河正面,爭于河南四戰之地,攻守形勢缺乏依託。如果志只在收復河南,那麼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北伐的失敗便是必然。劉宋元嘉北伐收復河南之戰和南宋端平北伐收復三京之戰,都是如此。
「祖逖北伐時,爭于河南,而河南當時正是混亂和動蕩的交匯之地。褚裒北伐,師出泗口而趨彭城,結果大敗於代陂。殷浩北伐,意在北出許、洛,但先是有張遇據許昌之叛,以致自壽春出兵的計劃受挫,後來移兵泗口、下邳方向,又有姚襄反目相攻。謝萬北伐,由渦水、穎水北趨洛陽,卻以燕兵勢盛而倉皇退兵,招致士眾驚潰,許昌、穎川、譙、沛諸城相次陷沒。
所以,整合才是關鍵,利用北伐的旗幟,完成對南方的整合。
林淮唐現在豎起北伐旗幟,同樣要擔心後方的立憲派們,會不會成為篡奪北伐果實的戴淵,又或者是成為因擔憂北伐將帥坐大而壓制北伐軍的蔡謨。
李烈鈞淡淡回答道:「如果兵力的對比是這樣,二方面軍打到洛陽也不是問題。」
但李烈鈞為北伐的大局考慮,並沒有戳破這點。
或許推倒清室並不多麼難,但其後的北洋軍呢?
祖逖北伐,晉廷並未給予實質性的支持。而當祖逖剛剛在河南打下基礎,晉廷即派戴淵前往節制。
歷史上桓溫北www.hetubook.com.com伐意在建康,雖然沒有結果,但劉裕北伐最終造成造宋篡晉的事業,這也是後方臨時政府的擔憂所在,即前線的北伐軍將領會不會因此尾大不掉?
總部內眾人的這番討論,大部分是在中國歷史和地理的基礎上,做發散性的討論。至於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鐵路對南北交通帶來的影響,還有總農會組織對後勤和軍民關係帶來的變化,已經關係到先鋒隊本身革命的性質問題,所以便沒有在總部會議上做討論,而是另外在執委會的內部進行討論。
同樣,如果北伐僅僅只是作為收拾人心、整合社會的一面旗幟的話,那麼,社會整合的程度反過來也會影響北伐本身成就的取得。只有一個整合得比較成功的社會中才能凝聚出比較強大的力量;相反,社會整合不夠的話,就凝聚不出強大的社會力量,也就無法有成功的和比較徹底意義上的北伐。
林時爽贊同道:「頌亭說的是,北伐作為一種進取的態勢,尤須經營好兩翼。」
林述慶一直低著頭,他看李烈鈞和孫毓筠兩個同盟會黨人,都對林淮唐的安排沒有異議以後,才說道:
「我們不直接援鄂,而是採取威脅京漢線的間接路線,效果反而要比各省援軍紛紛到武昌打添油戰要好得多。」
林檢閱使的大略當是正確之法,只有北伐軍以徹底收復北京為目標,而非僅志在河南,hetubook•com.com北伐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而為了保障東南的兩翼和使北伐軍有所依託,對山東的爭奪以及確保武昌的安全,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二方面軍只要能夠挺進豫東,威脅到京漢線的樞紐鄭州等地,都不需要直接切斷京漢線,就能迫使蝟集在武昌一帶的第四鎮和第二、六鎮各一協北洋軍,被迫撤出湖北。
上述北伐史實,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當政者的北伐意圖實際上都在北伐之外,如此政治影響到軍事,軍事復而又反饋影響到政治,結果就是兩頭都不得討好,最終北伐只能以失敗告終。
劉宋元嘉北伐,目標也只在收復河南,結果每次都是旋得旋失。梁代蕭衍北伐,戰于淮南,與其說是進取,不如說是自保。陳代吳明徹北伐,是趁北方內亂,乘時進取,但也止於淮河南北。南宋張浚北伐,意在屏護臨安,其布勢重在淮河正面,而在兩翼擔任主攻的岳飛、韓世忠二將則勢單力薄。端平北伐,短時間收復二京,也只是重複了劉宋收復河南四鎮的覆轍。
李烈鈞在協調這兩個字上聲音咬得很重,可見他是明白林淮唐的用意,也知道「陸海軍檢閱特使」本來只有協調之責,而無協調指揮之責。
林淮唐當然沒有想讓李烈鈞打到洛陽去,那樣雖然可以跟關中那幫刀客大俠們會師,但戰線可就拉得太長了。
有時,北伐甚至成了門閥大族權力鬥爭的一個m.hetubook•com.com工具。如殷浩北伐就是這樣的。殷浩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是晉廷為了抑制恆溫北伐的動議。
北伐除了作為旗幟外,畢竟還應有本身的內涵。只有一個整合得比較成功的社會中才能凝聚出強大的力量,才會有真正徹底的北伐。此時,事權歸一,將帥用命,士氣振奮,社會組織、社會動員也都暢通有效。
「俠如兄,士雲常常和我講,人生多歧路,我們但聽本心行事。」
待總部軍事會議結束以後,林淮唐即單獨找到李烈鈞談話,說:「俠如兄,我們雖然道不同,但現在看來,未必不能相謀。」
林淮唐亦只能苦笑,他和李烈鈞握著手說:「那麼看來,我們主義上的對錯,只有讓歷史來做裁判了。」
如果南方的社會整合已經比較成功,就不需要再以北伐作為招牌,北伐才可能是真正徹底的北伐。
從歷史上的結果來說,東晉的幾次北伐,桓溫北伐應該說是取得了一定的影響。但桓溫北伐的用意,並不全在收復北方。他兵臨灞上卻不採王猛之議徑攻長安,進抵枋頭而不採郗超之議直趨鄴城,從此中似可窺見他雖專兵在外卻意在建康的梟雄心態。
林淮唐也知道,自古以來,東南政權既然大多是喬遷政權,他們在北方少數民族佔領北方地區之後,大都能整合南方社會,統一江南半壁江山。在他們整合南方社會的過程中,北伐、收復中原通常是其收拾人心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