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共和國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共和國

林淮唐對此倒是有所預料,他對臨時政府隨時可能在立憲派壓力下與袁世凱媾和,早有心理準備。
難道北伐軍的努力,就只是為了讓宣統小皇帝提前十天離開他的龍椅嗎?血戰數場下來,除了讓清室少拿二百萬元生活費,並且搬出紫禁城以外,便任何的實質意義嗎?
優待條件主要是:「清帝遜位之後,其尊號仍存不廢」,「歲用二百萬元,由中華民國政府付給」;「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其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等等。
林淮唐苦笑:「臨時政府的媾和,在我們預料之中。只是他們跪得這麼快,是出乎我預計的。執委會本來以為南北雙方至少還要扯皮大半個月,才能談妥此事,沒想到他們辦事效率這樣快。」
前線將士對孫中山的看法,不免受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北伐軍上下群情激憤是可想而知的,眾人在前浴血奮戰,甚至於連德國干涉者都在大罷工的風暴下做出了退讓的姿態。
林淮唐沉聲道:「一方面軍不要停止攻擊態勢,繼續向濟南迫近。第二師方面——現在可以退出膠濟鐵路沿線地區了。第二師撤出護路區範圍以後,hetubook•com•com即可開始同德國人接觸進行交涉,中國革命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德國人也沒有干涉的理由了。我們要以結束大罷工為條件,換取德國人完全終結其干涉政策。」
何必需要袁世凱來做這個「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
清廷基本上全盤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退位條件,隆裕太后在2月2日當晚便辦法了退位詔書,稱: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陽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隊長,」第一師師長陳更新問道,「一方面軍接下來要怎麼行動?」
林時爽說道:「一卅大罷工以來的形勢,已經把先鋒隊推到必須去奪取全中國革命領導權的位置了。想來同盟會諸公也是很清楚看到這點,明白他們www.hetubook.com.com再不有所行動,中國革命便沒有他們的份了。事關切身利益,自然做事快得起來。」
清帝退位詔書系張謇所擬,經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討論后,由唐紹儀電達袁世凱轉交清廷公布。其中「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一語,系袁世凱蓄意加入者,以表示他的權力乃得自清廷,而不必受革命政府的約束。
北伐軍方面聞訊以後,只能說是震驚不已。北伐軍目前的優勢如此之大,前方革命官兵尚在激戰之中,南京臨時政府怎麼能接受如此妥協、如此退讓的和議條件呢?
在後一咨文中孫中山說:「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旋即參議院舉行臨時大總統複選會,決議選舉袁世凱接任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於是日發電給袁世凱,稱讚他為「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
「那北洋軍呢?」
孫中山在2月3日當天,得悉清帝退位詔書及袁世凱贊成共和的電報以後,沉默良久,在黃興和宋教仁的勸說下,他為了實踐踐讓總統職位給袁的諾言,除對詔書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一語表https://m.hetubook.com.com示異議,指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外,遂即於2月3日,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和推薦袁世凱的咨文。
原來在南北雙方和談時,袁世凱也曾經流露出贊成共和的態度,但當時之所以袁世凱的態度不被南方所接受,主要是由於袁世凱堅持國會召集地點為北京。
2月3日早晨,袁世凱便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布「共和為最良國體」,「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第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第二,孫中山辭職后,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辭職;第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就在這個詔書宜布的同一天,袁即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名義,將清帝退位條件及退位詔旨副本,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並請轉各國政府。
「北伐軍前線將士,決不能接受現在的和議結果!」
「國民大會會員由各縣農、工、商、學會分別推舉一人,採取區域性的職業代表制,為初選,如當地無農、工、商、學協會,則寧缺毋m.hetubook.com.com濫……」
「凡是統一善後及制定憲法與修正選舉辦法等等所有重大問題,必須由國民公決,任何一方不得借口破壞……」
「電告林述慶,讓他在商丘就地轉入防禦狀態,河南方面不要再繼續打下去了。但山東方面,今天晚上,第一師要立刻對濟南展開攻城行動,我們不承認過去清朝在山東任命的一切官吏,現在……對,就是現在,立即通電全國,鑒於山東目前的權力真空狀態,為儘快結束動亂,恢復和平,我們要立刻召集山東省的國民大會,由國民自行召集,不得用任何官署監督……」
清帝退位詔書的消息,大約在2月2日的晚上傳到了北伐軍前線。
這三條規定,此時由於南京臨時政府接受了袁世凱要求在北京召集國會的要求,事實上已經支離破碎,不可能再起到孫中山預想中使袁世凱成為同盟會政治俘虜的效果了。
1912年2月2日的下午,徐世昌再次入宮面奏隆裕太后,議定了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由於此時清朝的軍事形勢,在北伐軍的猛烈打擊之下,遠遠不及原本的歷史上有利,而且死硬的宗社黨人,也基本上都被袁世凱趕出了北京城,所以隆裕太后沒有再繼續和徐世昌討價還價,基本上和*圖*書完全接受了袁世凱提出的優待條件。
他沒想到的,大概就只有同盟會的妥協如此之快,連一兩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堅持到。
孫中山想以這三個條件達到兩重目的:第一,建都南京,把袁世凱調離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老巢,以削弱其勢力;第二,用《臨時約法》約束袁世凱,防止他實行封建軍事獨裁。
林淮唐擲地有聲:「我們的主張是——目前由南北雙方分別佔領的山東、河南、安徽、江北等處,應當採取國民自決的方式解決善後,我們要求由自由集合的國民大會來解決統一問題!」
除此以外,還有關於清朝宗室皇族待遇的條件,如「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清皇族免兵役之義務」等。
大家的憤怒,亦可想而知。
如今形勢一片大好,還需要什麼議和嗎?難道革命軍沒有力量自己打到北京去嗎?
只是一卅大罷工以來革命形勢又向新一波高潮發展,林淮唐本以為南京袞袞諸公,還不至於那麼愚蠢,同盟會的「同志」們,至少在一兩個月內還可以做先鋒隊的「同志」。
這時當然全盤告以失敗。
現在由於同盟會急於改變自己在革命進程中被邊緣化的情況,便與立憲派一拍即合,原本那用來限制袁世凱的三個條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