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解放戰爭 第三十五章 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第四卷 解放戰爭

第三十五章 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姚雨平一個人兼任著中革軍委的副總參謀長以及紅軍總司令部的參謀長,算得上是紅軍總參的大腦核心。他跟林淮唐坐列車來的一路上,還懷揣著無數電報和文件,隨時關心著前線戰局的變化以及各級作戰參謀的回報報告。
但是具體的成就呢?
如果去除身管火炮這項的話,南京之戰繳獲的武器裝備,大概相當於四廠兩個半月的產能,雖然稍遜一些,但算一算性價比,其實也非常驚人。
戰勝之威,收穫之大,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的瞠目結舌。
至於日本尚屬於二等列強,如果英國不點頭,日本絕不敢單獨派出軍隊干涉解放戰爭。
林淮唐嘴角微微抽動了幾下:「徐、淮、滬、粵四廠,一個月的產能是多少?」
這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了,不新,則死。
在他強烈的呼籲之下,最後多數委員還是轉變了意見,表決通過了先南后北的戰略計劃。
解放戰爭開始以前,林淮唐就力排眾議,提出了「向北防禦、向南發展」的總戰略。中央委員會本來多數都反對這一戰略,畢竟紅軍最大的敵人是北洋軍,而北洋軍的主https://m.hetubook.com.com力當然在北方,南方更多是國民黨和進步黨派系的武裝,中央委員們普遍認為只要集中主力快速擊敗北洋軍,那麼國民黨系、進步黨系的雜牌軍自然也會望風而降。
張雲逸接著說:「除了寧軍第一師和第八師繳械的武裝以外,我們接管的南京軍械庫里,還找到了可以武裝兩個團的機步槍以及子彈二十五萬發。」
林淮唐問到北線戰場的情況,姚雨平低下頭:
由於南北議和迅速達成,這些軍火多數沒能有機會上戰場發揮自己的威力,全都被留在了南京的軍械庫里,總數可以武裝大約二到三個師。
「北線作戰呢?」林淮唐偏頭問,「南京方面的戰果比較預料順利太多,也好了太多,集結江南一線的部隊可以適當北調。」
可惜黃興和北洋政府交接時,陸續把這批武器沿津浦鐵路送到天津,轉交由陸軍部保管,所以現在南京的軍械庫中,軍火數量已經從二到三個師的裝備減少到了兩個團而已。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嗎?恐怕已經是僵透了。
這樣一具屍體,真沒有什麼https://m•hetubook.com•com珍惜的價值,除非從它的身上長出一條全新的生命。
林淮唐一手締造了中國社會黨,雖然黨採取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很尊重中央委員們的共同決策、共同領導,但林淮唐的個人威望依舊不容忽視。
可是總的生產量,據不完全統計,北洋政府時期47個兵工廠,從1912年到1927年共生產各種槍支72.52萬支,火炮3643門(其中迫擊炮2303門),槍彈84646萬發、炮彈27.63萬發(其中迫擊炮彈12.57萬發),手榴彈14.32萬枚、火炸藥154.38萬公斤。
中央委員會對此頗有異議,大家都覺得歐洲形勢日漸緊張,在華列強間的關係都處在緊繃的平衡中,德法、英俄、美日……一對對矛盾決定了列強很難達成一致的干涉立場。
更慘的是,全中國整整十五年時間才僅能生產出27萬發炮彈,其中還有將近一半都是迫擊炮炮彈。
中國淪亡衰弱到這種地步,也就難怪國民的精氣神和民族尊嚴一文不值,後來人恐怕很難想象如斯一個偌大國家,一個起碼還擁和_圖_書有四萬萬國民的大國,十五年生產出來的炮彈數量,才夠1912年的保加利亞打一個月仗。
這是整整十五年間的產量,如果平均算到每一年頭上,相當於全中國一年才只能生產60000支槍械和300門包括小口徑迫擊炮在內的火炮而已。
但林淮唐也有他自己主張的理由,北線戰場是以京漢鐵路、津浦鐵路兩條交通幹道為中心展開,地勢又比較平坦空曠,有利於北洋軍發揮自身火力優勢,南線戰場則是山林密布、水網縱橫,更有利於紅軍發揮自身機動優勢。
黃興辭去南京留守的職務,曾和北洋政府做過交接工作。辛亥年時南方革命各省和海外華僑,為了支援北伐軍,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向南京援助了大批軍火。
對工業建設工作比較熟悉的林時爽答道:「南京之役的繳獲,最少也相當於四廠四個月甚至於五個月的產能。」
「北線戰場甚為焦灼,北洋軍重兵環繞山東,決以魯省為突破口與紅軍決戰。漢郎正在徐州指揮作戰,豫東、山東兩大戰場,紅軍均稍處下風,敵人在兵力、兵器上皆佔據很大優勢,北軍叫囂要在兩個月m.hetubook.com.com內佔領徐州,局面還很緊張。」
但即便如此,南京之戰的繳獲軍資之多,還是讓林淮唐、林時爽等人面面相覷,很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何況,林淮唐還堅持認為一旦北洋軍露出明顯的頹勢,列強勢必會插手干涉,特別是日本很有可能直接派出大規模的干涉軍隊進攻紅軍。
中央委員會的觀點也算是建立在國際視野上,不能說是沒有道理的。然而他們很難考慮到國際局勢的進一步變化,歐洲形勢那樣緊張,如果突然間爆發一場把主要列強全部卷進去的歐陸戰爭,英國還能繼續限制住日本的干涉野心嗎?
紅軍在南京繳獲的這批武器,全部加起來估計能夠武裝兩個師,這已經接近於目前社會黨所屬四大兵工廠近半年的生產產能。
不過這也是因為除了上海的江南製造局以外,徐、淮、粵三廠在設計投產之初,就沒有考慮過大規模生產身管火炮的計劃。
東歐的保加利亞算是小國了,在歐洲一般被認為是農業國而已,可就在1912年爆發的巴爾幹戰爭中,連保加利亞這樣的東歐小國都使用了1200門身管火炮,每月消耗的炮彈數更是高達和*圖*書254,000發。
這就意味著,如果林淮唐不改變這個可憐的中國,那麼以全中國的力量,從1912年一直生產到1927年,生產出來的全部炮彈,還要加上更容易生產的迫擊炮炮彈,也才僅僅夠1912年的東歐小國保加利亞使用一個月而已。
畢竟紅軍才投入一個師兵力,才花費一天的戰鬥時間而已。
直到北洋軍政府最終垮台的1927年為止,在這一階段北洋政府新建了規模很大的鞏縣兵工廠,擴建了漢陽兵工廠,地方上張作霖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東三省兵工廠,閻錫山建立了全國第二的山西兵工廠,其他一些軍閥也建立了幾十個大小不等的兵工廠。
考慮到這種特殊情況,紅軍就必須採取先南后北的戰略,也就是「向北防禦、向南發展」,首先確保對南方各省的控制,特別是將華東、華南兩大根據地在地理上直接連成一片后,才能考慮二次北伐。
民國初,繼承的是清政府孱弱不堪的軍事工業,其根本不能保證正常的國防需要。在後世歷史上,北洋軍閥、國民黨和各地軍閥為了爭權奪利相繼建立了一批軍事工業,使中國的軍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