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八十章 先鋒派
在另一個時空,二十世紀的國際共運革命,最後是在極為嚴酷的軍事環境下,激進、抽象的色彩被迫向保守、務實的一面讓步,並在最後被國際壟斷資產階級完全奪走了在藝術方面的話語權。
劉師復隨即就從上海找來了張石川、鄭正秋等有過拍攝電影經驗的中國人,跟喬治·梅里埃一起合作拍攝海原大地震的救災紀錄片。
除了媒體人員以外,來自日本、朝鮮、俄羅斯、法國和美國等國的救援隊人員也多達數千人,其中尤以日本派出的一千四百餘人救援團隊規模最為龐大。
救援隊到中國國內以後的經費問題,包括日常生活的經費和前往災區的路費等等,都是按照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一半由中國政府負擔,剩下一半由志願者個人或國外其他願意提供幫助的社會團體幫忙解決。
林淮唐也記得,在另一個時空的俄羅斯,十月革命以後不久就誕生的《戰艦波將金號》就對現代電影行業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還有像埃爾·利希茨基的畫作《以紅色楔形敲擊白色》、弗拉基米爾·塔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和圖書等等,也都是那種對古典主義藝術造成巨大衝擊的作品。
在歐戰爆發以前,法國電影就已經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設置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控制整個電影市場。就算在歐戰期間遭到了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挑戰,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總產量仍然居世界首位,並且在海外市場上相對美國也仍然佔有優勢。
單就先鋒派來說,還不止是電影,而是在法國的各類藝術表現形式里都出現了所謂的先鋒派藝術的說法,比如音樂、繪畫、建築乃至於是服裝設計等等……林淮唐不太了解藝術領域,但他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出發,是直觀感覺法國現在流行的這種先鋒派藝術還挺符合下一個世紀的審美,簡潔又不單一,在排除繁瑣的情況下保留了簡約的美,給林淮唐的感覺就是很「現代」,當然值得1921年的中國藝術行業勞動者們去學習學習。
林淮唐在海原大地震爆發之前,也在北京看過岡斯拍攝的《羅伯斯庇爾》,據說美國的電影同行把法國1919年革命以後的新和圖書式電影藝術風格,統稱為先鋒派。
革命以後,法國電影人拋卻了舊時代的枷鎖,獲得了完全的創作自由,整個文藝領域更是在這兩年來贏得了爆炸式的發展。德呂克、岡斯等幾位電影導演從印象主義的繪畫中獲得啟發,電影中不著重表現主題和情節,而是強調表現電影的攝影畫面,由此創立出印象派電影。
法國在歷史上一直都有非常雄厚的文藝基礎,就算德國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增長在近代迅速超越了法國,可在文藝領域法國還是歐洲當仁不讓的領頭羊。何況電影本來就是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發明出來的,兩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放在整個人類電影的發展史上,都相當於是開天闢地一般的存在。
德呂克拍攝的《紅色狂熱》在人類歷史上頭一次使用深焦鏡頭,岡斯導演拍攝的《羅伯斯庇爾》則創造性的在電影里運用了加速蒙太奇的技法,電影里羅伯斯庇爾、窮苦的法國貧民、因飢餓偷盜麵包而被鞭打的乞丐小孩、驕奢淫逸的法國貴族和教士,還有一座座斷頭台前的處刑,都被岡斯導演按照希臘悲劇和_圖_書的「黃金分割率」的格式做了交叉剪輯,……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極具戲劇張力的鏡頭,也隨著中國引進這幾部影片,給這一代中國人造成了對法國革命歷史的深刻印象。
外國救援隊的人員大多數都在過年前奔赴災區,一部分醫生則被留在太原和西安的醫院主刀,因為那時候災區的醫療條件過於惡劣,還時不時發生餘震,極其不利於外科醫生們做精細的手術,因此政府最後才決定盡量多把傷員運到太原、西安等條件比較好的大城市進行治療。
外國赴華志願者里年齡最小的人,是日本寶冢少女歌劇團的一位小演員田中絹代,只有十來歲;救援隊里年齡最大的人則來自法國,是因《灰姑娘》、《聖女貞德》、《貴婦人的失蹤》、《月球旅行記》等影片在戰前就名聲大噪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當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
喬治·梅里埃被譽為法國的戲劇電影之父,他在電影的拍攝技術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這次到中國來也攜帶了許多新式的電影拍攝器材。考慮到中國的電影事業這時候還幾乎是一片空白https://www•hetubook.com•com,林淮唐就親自囑咐劉師復從中央美術大學和中央美術研究所里抽調一批人出來,跟著跟法國這位喬治·梅里埃導演一起到災區去拍攝救災片段,順便和人家學習學習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技法,之後最好能弄出一部電影出來,拿給全世界看一看。
林淮唐還沒有親自去過歐洲,他個人確實一度產生過想法,想要親自代表中國去參加柏林會議,但中央這邊肯定是極力反對,到最後還是決定讓林時爽、唐紹儀和顧維鈞到時候率領中國代表團前往柏林參會。
共產主義的革命者在思想上既然要走到全世界的最前列,那麼不管是繪畫、雕塑、版畫、書籍、電影作品、攝影作品還是平面設計作品,革命者也自然而然要用最前衛的詩歌、電影和蒙太奇語言,表達出最激進的想法。
可在林淮唐的眼前,他想這個世界大概是會有所不同,也許新生的藝術會站穩腳跟,也不會屈服於資本操作和金錢的遊戲,比起另一個時空,人類將看到更多或精彩、或恢弘、或詼諧、或精緻、或離奇、或細膩的藝術作品。
在這件工作之前,林淮唐又和圖書陸陸續續接待了來自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的新聞記者,到最後由中央秘書處拍板決定,效仿辛亥革命時的經驗,組織一個世界記訪問團,由政府安排他們在災區情況大致穩定以後,到海原縣和固原縣去做新聞訪問。
這個時代會有更多精神上的食糧,在通向新世界的道路上餵飽所有人。
張石川、鄭正秋在1913年創辦的新民公司,曾經承包過美國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製片業務,拍攝過十多部無聲電影,在電影拍攝方面有不少經驗,只是缺少獨立完成大製作或有聲故事片的能力和經驗,現在加上喬治·梅里埃的指導,還有來自北京的一群技術人員支持,要拍一部足夠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救災努力和成果的紀錄片電影,應該不是難事了。
另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近千名志願者和專家顧問被留在北京,當時北京的外賓接待能力還很弱,符合標準的賓館,就算加上紅軍的招待所最多也只能接待一千五百人左右,其中還要留一部分用於正常的公務接待,最後就由林時爽出面請不少國外來的專家和訪問者住到北京一些市民家中一段時間,才算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