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八十六章 血腥喬治
和勞合·喬治同車的丘吉爾一樣情緒低落:「首相,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英格蘭人成熟了,他們學會了選擇,他們也不需要戰爭年代的人來領導不列顛重建家園。」
英國在歐戰期間,總共編成了一百五十多萬人的遠征軍。英國現在也沒有能力把這一百五十萬人都調到海外去,到1921年為止,遠征軍里也才只有不足三十萬人的兵力被分散到了非洲、印度和東南亞,另有二十多萬軍隊則被以各種戍守、訓練的名義調遣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而且就在去年,工黨受到法國革命的刺|激,正式通過了由韋伯等領導人起草的綱領性文件《工黨與新社會秩序》,公開提出要效仿法國埋葬私有制——到這地步,工黨就算還沒有直接提出暴力革命的主張,可距離那一步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光是一個倫敦,被勞合·喬治幾番折騰下來,用中國人的話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家家戴孝、一片縞素,社會各界簡直是要把自由黨的脊梁骨戳穿,各種罵聲層出不窮,很多報紙也直接把勞合·喬治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差勁、最惡劣、最糟糕的首相,甚至賦予了勞合·喬治一個「血腥喬治」的綽
和*圖*書
號。可結果,這兩個本來應該對英國有利的因素,現在卻造成了非常大的隱患和風險。
若說環球同此涼熱,那麼英國人必有反對意見,就在日英同盟的老盟友日本終於走上一條未曾設想的道路時,真正堪稱二十世紀老大帝國的大不列顛卻陷入了日暮途窮的一片蕭索。
勞合·喬治看著天邊一座座衰頹的高樓,悵然道:「英格蘭人個個都恨我不肯儘快結束戰爭,現在還把好不容易回國的遠征軍又調到海外,我的政治生涯算是徹底結束了。」
剩下還有十萬英軍,被政府調到都柏林,用於鎮壓愛爾蘭島上層出不窮的兵變暴動和城市游擊戰。
「是的。」勞合·喬治嘆了口氣,「我的政府已經徹底失敗了,我的內閣成了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笑話,我現在再做任何決定都只是給這份恥辱繼續加碼。溫斯頓你還要堅持住,即便人民恨我們、唾罵我們,我們也要繼續堅持下去。」
丘吉爾深吸一口氣:「遠征軍留在國內,萬一受工黨煽動出了什麼事情,大不列顛帝國自黑斯廷斯以來千年的光榮歷史就要終結在我們這代人手上了!把他們調到海外,起碼還能控制住南非的黃金、鎮壓m.hetubook.com.com住印度的暴亂,您做得沒有錯,大英帝國這艘老船永遠需要一個不會被市民階層動搖的領導者。」
勞合·喬治果斷把撤回英國本土的遠征軍士兵,又立刻調往海外各個殖民地去,當時就引發了英國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工黨宣布退出聯合內閣的原因之一也是這件事情。
一百多萬英國遠征軍的士兵,那就更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不穩定因素。
倫敦街道好像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時的模樣,街頭的煤氣燈忽閃忽滅,被債務違約和擠兌風波衝擊的銀行大半倒閉,正對著道路一面的玻璃櫥窗處處可見市民暴動留下的痕迹,燒焦的商店招牌堆疊在厚厚一層碎玻璃上面,幾條餓得直伸舌頭的野狗,從巷尾衣衫襤褸的小乞丐面前緩緩走過。
丘吉爾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英格蘭的精神面貌已經面目全非,支持工黨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人只聽見工黨喊出的各種福利口號,卻看不到英國的一步步沉淪。我不會允許帝國的榮光毀在工黨那些暴徒手裡,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大不列顛的尊嚴。德國人只能再笑幾年了,下一次大戰英國就會徹底搗毀野蠻的中歐霸和_圖_書權。」
大英帝國的戰時內閣首相勞合·喬治坐在一輛黑色的轎車裡面,他透過車窗看著柏油道路上行乞的可憐窮人,眼中閃過一絲悲哀。戰時內閣已經垮台,英德兩國在哥本哈根簽署停火協議以後,勞合·喬治的政治生命也就等同於被宣判了死刑,英格蘭人不是一個會懷念前人功績的民族……
丘吉爾感慨:「像威廉二世這樣卑劣無恥又低級的人物,卻走了天大的好運,德國人是不會對大英帝國善罷甘休的,在埃及、在南非、在印度和馬六甲海峽,德國和英國兩個巨人還將長久地纏鬥下去。」
至於這些遠征軍的武器裝備,所有的重武器都被軍方嚴格收繳控制了起來。只有被調去海外殖民地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自治領的遠征軍部隊,才裝備了較多的重武器,剩下留在英國本土的軍隊,就算是被調往愛爾蘭鎮壓獨立起義的十萬部隊,也只配備了一些小口徑的輕型火炮而已,勉強保證英軍對愛爾蘭獨立武裝的火力優勢,讓他們可以對付一些比較高大、堅固的建築、農場和工廠。
這近百萬軍隊裏面,勞合·喬治政府先捏著鼻子複員了五十多萬人,用以安撫民意,可也給工黨送去了大量的票源,給英國社
和圖書會送去了大量的青壯年失業者。
內有工黨咄咄逼人,外部環境呢?哥本哈根停火以後,勞合·喬治在聯合內閣垮台時下達的最後一條命令,就是把從歐陸撤回英格蘭的海量遠征軍調往印度和東南亞殖民地。
「皇家海軍還是可以信任的。」丘吉爾說道。
英國本土的軍工業在戰爭期間急速擴張,重工業行業諸如鋼鐵、化工、軍工、船舶、航空等行業的工人數量最少都翻了兩番。哥本哈根停火以後,英國本土和軍工業相關的所有行業一下就都從急速擴張掉到了滿目蕭索的另一個極端,大量工廠破產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去工作,淪為極易被工黨煽動起來製造混亂的「社會蛀蟲」。
大戰爆發之初,英國上下出於造成舉國團結一致氛圍的需要,當時就連工黨都支持政府的戰爭政策,並加入了自由黨的聯合內閣。可是隨著英國在歐戰中漸處下風,聯合內閣也就日趨走向瓦解,等到哥本哈根停火的時候,工黨乾脆直接宣布退出聯合政府,這也是勞合·喬治內閣垮台的原因之一。
「您做的很對,這樣大不列顛才不會重蹈法國人的覆轍。」
就算勞合·喬治沒有徇私枉法,把貴族、資產家、高級知識分子等等上流社會出身的軍人
https://m.hetubook.com.com也一起調去海外,終究無法堵住悠悠之口。
英國在歐戰中的損失比法國小得多,到底是有一條英吉利海峽的天險庇佑,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本土的工業都沒有受到多大破壞。在戰爭末期,英國派往大陸地區的遠征軍主力部隊,也順利撤回本土。
那些曾經締造了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盛世的船塢、工廠、煙囪、紡織機和兵營,如今都陷入沉沉的陰霾之中。月上中天,零星的銀色輝光灑落在逼仄窘迫的倫敦塔下,饒是傾盡泰晤士河之水,也洗刷不清大英帝國這六年來所受的種種恥辱。
上百萬青壯年,戰爭結束以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要面臨退役重新找工作的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像法國那樣引爆一場可怕到極點的大毀滅。
勞合·喬治苦笑著:「戰爭結束了嗎?我看才剛剛開始。」
歐戰中上到世家貴胄,下到販夫走卒,英國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家家戶戶都有青壯年參軍。每個家庭的頂樑柱為了米字旗的榮耀,在歐洲大陸血戰六年以後,好不容易戰爭結束了,好不容易能回家了,現在又被他們的首相調去了疫病叢生的海外殖民地,生死未必,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真正的歸家之日。
依舊有百分之六十的遠征軍滯留在英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