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一百零六章 解決國境問題
包圍與反包圍,同盟與拆解同盟,圍繞地中海航行權進行的貿易條款爭論,就戰時票據分門別類展開的一輪輪博弈和談判,還是化為空談的裁減軍備和海軍條約,外交戰線的鬥爭一點不比金戈鐵馬、龍戰於野的正面戰場平淡哪怕一分。
林時爽加碼道:「您可以和哈定總統好好商討一下,也可以向美國的工業界諮詢意見,我們現在只需要達成一項意向性的協議而已,只要我們兩人握握手,簽一份不具有法律和條約意義的備忘錄就可以。」
斯大林說:「林,我們也認識許多年時間了,我很清楚中國同志的想法,也很清楚布爾什維克黨不可能要求世界各國的同志黨、兄弟黨,都去為了蘇俄的利益而犧牲本國利益,這中間的平衡和取捨我們都很清楚。但您也應當了解到布爾什維克都是一群怎麼樣的革命者,我們不能接受將來有一天中國同志居高臨下或把我們當做衛星國的那種態度。」
斯大林雖然沒有明說,但他的言下之意,其實就是希望柏林會議結束以後,中國可以在經濟建設方面給予蘇俄更大的援助。
林時爽不置可否:「具體的法律問題在以後會有專人和美國政府接洽談判的,在我們兩人之間,我想m.hetubook.com•com首先應當達成一個意向協議,中國需要美國的資金和機器,美國需要中國的原料和市場,我們互取所需,用不著談判,現在握握手就算定了。」
林時爽沒有談「以後允許美國在華推銷工業品」這個「以後」究竟是指多長時間以後,好在休斯國務卿也並不在乎這點,他在乎的更多還是為美國國內被戰後蕭條和信貸危機壓垮了的工業界尋找銷路。
顧維鈞和方誌敏一直陪同斯大林等人,努力為這些俄國的達瓦里希們做工作,林時爽也不得不談到:「親愛的達瓦里希,外交在大多數時候就是這樣充滿現實主義的工作,我們不可能事事如願以償。在談判中總會發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件,何況紅軍也多次討論過,烏拉爾山脈並不是一條可靠的分界線,那裡過於接近歐俄地區的腹地,卻過於遠離赤塔,對我們來說它固然是一個極佳的進攻陣地,用於防守時的後勤壓力卻非常大。」
林時爽贊成中央的意見,他和休斯國務卿在會議以外進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接觸,對於引進美國資本和成套設備的問題,林時爽開門見山:「中國是個落後國家,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美國和*圖*書可以在這兒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後還可以在這裏推銷工業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美國的機器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
休斯國務卿私底下向林時爽透露了英國人同美國政府的接觸,並且表示美國不會和英國在大西洋或太平洋上發生任何衝突,但在金融問題上美國不會慣著英國。
作為禮物,威廉二世在和會討論塞普勒斯問題的時候,還專門派人給丘吉爾送去了一艘戈本號戰列巡洋艦的模型,著實把心高氣傲的丘吉爾氣得夠嗆。
羽毛筆每簽下一行名字,背後也就意味著幾十萬軍隊屍山血海激戰經年也未能解決的問題,暫時告一段落。
中國代表團早就準備好了一式兩份的中美貿易協議備忘錄文件,只等休斯國務卿簽下他的名字以後,林時爽就會找一個合適的時機,通過美國社會黨和產聯的渠道,把這份協議捅到美國的工業界去。
林時爽為此也給出了中國政府的保證,其實不用斯大林這樣來說,中央早就已經決定好了俄國內戰結束以後,中國、朝鮮、日本和蘇俄就要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合作,特別是在沿日本海地區的經濟合作,還可以把朝鮮東部海岸、中國https://m.hetubook.com.com吉林省和濱海省、日本西部海岸,這些近代以來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的地區都納入到發展的快車道上。
在繁複的秘密外交活動下動,林時爽也很清楚英國人並不善罷甘休,大英帝國已成為和會後半程的眾矢之的,在海外、在殖民地、在新大陸、在東方,日不落帝國都受到了數不勝數的挑戰,德國人針對他們、美國人不同情他們、第三國際則隱藏在德美兩國背後竭力瓦解著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
在太平洋問題上,丘吉爾一直希望能夠引爆美國、中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然而美國代表團的讓步最終還是使丘吉爾先生的一切陰謀落了空。
林時爽趕緊鄭重其事說:「這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中國和日本、朝鮮、越南幾國的交往,處處都強調主權國家間完全平等的地位。對蘇俄我們也將如此,中國不會幹涉你們的軍隊和經濟建設工作,更不會插手布爾什維克的黨內生活。」
休斯國務卿稍作猶豫,考慮到哈定總統糟糕的選情,還有美國國內經濟大規模蕭條的情況,他終於點了頭,同意林時爽的要求。
林時爽在保證中國外交利益的同時,也帶著唐紹儀、顧維鈞等人幫助法、日、朝、越等國代表團,hetubook.com•com想方設法衝破會議上各方網羅而成的那張巨型蛛網。
休斯國務卿離開以後,斯大林和布哈林就找到了中國代表團這裏,他們因不滿柏林會議上對俄國東方國境線的劃分,已經連續十天請假,沒有再出席和會上任何一場涉及東歐地區的談判了。
休斯國務卿其實還不太摸得清楚中國人的想法,自從鴉片戰爭中國國門被迫打開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就一直是在致力於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原則。現在中國政府主動提出開放門戶的邀約,這對美國來說誘惑確實巨大,可休斯國務卿作為一名偏向鷹派的理性主義外交官,他本能又覺得和中國的合作對美國長遠來看不會是一件好事。
「我十分清楚這點,達瓦里希,中國政府不會遺忘蘇俄在柏林付出的犧牲。」
「……布爾什維克都願意相信你們,我的朋友。對於國際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平衡,對於本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取捨,我也相信不管是中國人還是俄國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今天蘇俄在柏林會議上是付出了犧牲的,我們希望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可以記住這點,蘇俄不再是世界反動勢力的大本營了,我們已經為世界革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美國產業界今天的壓力和圖書是如此之大,因而休斯國務卿幾乎二話不說就願意給出最優惠的條件:「林書記,我們至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堅信中國的事業必將成功——我的意思是只要中國的法律能夠保障美國的投資,那麼古老中國的工業建設事業就一定會迎來巨大的成功。」
柏林會議的後半程充斥著各種各樣複雜至極的外交陰謀,各國的外交官員們就像一群蝴蝶,或是織網的蜘蛛,重重疊疊、循環往複,將本來十分簡單的幾個問題、稍許概念,編織成了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外交政策。
德國政府的態度更加強硬,威廉二世回到會議當中以後,又開始以他充滿「個人魅力」的語言方式,多次在會議上直截了當的羞辱了丘吉爾。
到是那時候,在美國國內資本家的壓力下,相信美國政府無論如何都沒法拒絕這項合作了。
斯大林很清楚這樣的保證不值幾個錢,但1921年的斯大林還是願意用自己的真誠和中國同志交心:
布哈林剛想反駁說,蘇俄完全可以依靠烏拉爾山東麓的工業資源來彌補後勤補給,但斯大林勸阻了他。
在每一紙協議的背後,除了無數外交官徹夜不眠的算計和博弈外,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在經濟、軍事、科技等等多方面綜合國力的一次集中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