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二百零四章 政務院部長會議
陳更新說:「英國在香港的兵力主要為英印軍和加拿大軍團,總兵力不足一萬五千人,其中大多數都是缺乏嚴格訓練的新兵,英國人在香港沿岸的赤柱、白沙灣、大浪灣等地共設置了29處炮台,其具體|位置均為紅軍所掌握,一旦開戰,紅軍有把握在48小時內控制香港沿岸的全部炮台,至多花費一周時間即可佔領香港全境。」
「海軍也是一個問題。」
蔡綺洪說道:「紅軍現在可以接管香港。」
只是收回香港容易,但紅軍若直接進攻香港,是否意味著中英全面戰爭的爆發?
「我希望外交部儘快聯繫一下聯盟內的各成員國,我們要把原定於1925年五一節前後召開的第五屆東亞聯盟峰會提前到年初,這樣儘快統一聯盟內的外交政策。如果英國殖民者即將在亞洲全線潰敗,東共聯應當做些什麼呢?我們要承擔國際道義,也不能錯過這個歷史機遇。中國紅軍有能力在亞洲和英國遠征軍一較高低,可是中國欠缺強大的海軍和海運能力,這方面只有得到日本同志全心全意的幫助才能解決。」
對此,林淮唐直言說:「如果中國必須要承擔解放亞洲人民的歷史責任和國際道義,hetubook.com.com那麼中國與今天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府之間就沒有道理存在這樣的外交關係。即便沒有發生英國革命,出於我們解放婆羅洲、新加坡、緬甸和印度的責任和道義,中國也應當同英國斷交。」
不過柏林和會以後,英國人在地中海的勢力範圍全面收縮,地中海艦隊的規模也被不斷縮小,僅保留下一個裝甲巡洋艦分艦隊,主力的戰列巡洋艦則都被補充到遠東和印度分艦隊。
林淮唐沉吟說:「國防部和總參對香港作戰,應以威懾為主,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不用冒然開戰,但要向英軍展示實力,必要時可以不動用海軍和空軍,只調集一些炮兵部隊從南安給我炸英國人停泊在香港周邊海域內的艦艇,不打岸上目標和其他國家船隻,只打掛英國旗的艦艇,如英國人降下英旗,我們也放過不打。」
姚雨平不得不提醒眾人:「英國在尼泊爾、孟加拉、緬甸和新加坡等地,還駐紮有多達數十萬人的遠征軍,這些部隊泰半不是為了鎮壓當地的起義者,而多半是用於防備中國,對香港作戰只用動用兩三個師就能輕鬆結束戰鬥,但要對付英印殖民地的駐軍,
和*圖*書
就要做更全面的長遠考慮。」歐戰時期,英國最為強有力的是直接和德國公海艦隊對峙的本土艦隊,這個艦隊下轄4個戰列艦分艦隊、2個戰列巡洋艦分艦隊、4個裝甲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分艦隊,擁有21艘無畏艦、8艘准無畏艦、5艘戰列巡洋艦以及多艘輕型艦艇。
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相當密切,可是要讓日本為了一個香港島,就被中國拖入一場同英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可能性還是不高。
但林淮唐還是進一步考慮到如果英國殖民帝國完全垮台解體的情況,他提議說:
早在歐戰末期,中國就已經收回了境內被外國佔領的全部租借地和租界,只有香港出於貿易考慮而留了下來沒有直接收回。但這幾年來,紅軍早就對香港的一切軍事情況了如指掌,方聲洞也帶領華南紅軍的參謀人員制訂過好幾個進攻香港的計劃,即使按最悲觀的估計,紅軍最多也只用花十四天時間就能佔領香港全境。
林述慶在這個問題上還覺得時機沒有成熟,他認為至少應該等到英國革命者佔領倫敦以後再考慮斷交、建交的問題,不然如果英國革命失敗,那麼中英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就會變得非常https://m•hetubook•com•com尷尬。
更早些時候,從歐戰末期的印度阿姆利則慘案起義以後,中國和英國在亞洲的對抗關係就開始急劇升級起來。一方面是印度的局勢動蕩,迫使英國不得不把大批剛剛從歐戰戰場上退下來的遠征軍士兵,送到印度鎮壓起義活動,幾年時間,英國人在印度不斷增兵,到今天英國遠征軍已經常年在印度維持著多達四十萬到六十萬人的正規軍隊,在毗鄰中國的尼泊爾、孟加拉三角洲和緬甸地區,經常性維持有十萬到二十萬人的遠征軍。
早在印度發生阿姆利則慘案的時候,政務院總理林時爽就針對英國人不斷擴大的亞洲軍事力量發表過一份聲明,他指出:「……中國的外交立場一以貫之,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用暴力手段鎮壓人民群眾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獨立的一切應得權利,特別是在緊鄰我國的邊境地區,不管是何國家,只要發生這一類暴行,我國政府都保有權利過問這一事實,而輕忽中國諾言的任何國家的政府,都將對這種忽視行為負責,承擔一切後果。」
林淮唐問陳更新和謝葆璋:「紅軍有沒有把握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接管香港?」
林淮唐親自起
和-圖-書
草了一份電文,內容是:「……中國現認為位於伯明翰的英國全國勞聯會革命委員會政府,是唯一代表英國人民意志的合法政府,中國中央革命政府願意和英國勞聯會政府立刻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藉以鞏固兩國邦交,及加強兩國的友好和合作。……」林時爽說:「如果英印和海峽殖民地當局,把英國遠東和印度兩支艦隊集中起來使用,力量還是顯著超過了中國紅海軍,除非我們得到日本人民赤海軍的全力支援,才能保證海上航線的安全。」
林淮唐說:「中央認為,已經獲得革命勝利的人民,應該援助正在爭取解放的人民的正義鬥爭,援助英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國際主義義務。」他補充說:「更何況英國殖民主義者還在緬甸、新加坡和北婆羅洲等地區,經常製造針對華人和南洋社會主義者的迫害,打擊倫敦政府也有利於中國在東南亞的革命輸出。」
最終,黃公略站起身來,頗興奮的向林淮唐敬軍禮說:「我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
謝葆璋站起來回答:「英國海軍的亞洲艦隊均駐在印度和新加坡的港口內,目前還沒有看出他們有守衛香港的動力和態勢。」
林淮唐在書記局會議和圖書和政務院部長會議上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只要英國革命者建立起具有全國性質的政府機構,那麼中國就應該在第一時間承認英國的革命政府,並同倫敦當局斷交,並且還應該努力推動整個東亞聯盟的成員國都進行相同的外交努力。
可以說英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這樣激烈的地步,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英國政府的窮兵黷武,為了控制這些亞洲殖民地無所不用其極,極在和平年代保持的軍隊數量幾乎不比歐戰時期要少多少,國內還要和德國比拼造艦競賽,那也就難怪財政危機連連,國民經濟蕭條,最終引爆一場內戰。
為了鎮壓南洋地區越來越激烈的革命反殖民主義革命運動,英國在海峽殖民地的駐軍也不斷上調,到今天,新加坡也駐紮有了將近十萬人的英軍部隊。
當時英國國在本土以外擁有最為主要的兵力為以海軍上將米爾恩爵士為司令官的地中海艦隊,其編成為1個戰列巡洋艦分艦隊、1個裝甲巡洋艦分艦隊、1個輕巡洋艦分艦隊、1個驅逐艦隊以及1個潛艇中隊,主要基地為馬爾他的瓦萊塔,在直布羅陀、塞普勒斯島的法馬古斯塔以及亞歷山大也擁有全面保障地中海作戰順利進行的各個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