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一百四十七章 芝加哥之聲
當時一位名叫詹尼的建築師採用鋼鐵承重框架蓋起了住宅保險公司的十層辦公樓,這在當時是劃時代的來臨,不久,芝加哥就要以高樓林立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但是,以上的強大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美國之上。
郊野、湖畔、市區……處處工廠隆隆作響,煙囪里冒出的灰色氣柱宛如道道巨龍,直撲向北方的天際。烏雲壓頂,路旁隨處可見的大喇叭里正不斷播放著革命政府號召市民參軍的廣播節目,伴隨著陣陣富有節奏感的爵士樂,主持人的播音腔抑揚頓挫。
難怪惠特曼和桑德堡這一代芝加哥派詩人,總是一反以往詩人咒罵現代工業的傳統,歌唱大工業和摩天樓。他們筆下的熱情洋溢和豪放雄辯,既把芝加哥的卑劣、邪惡、殘酷擺在人們的面前,可也絕不會做出小兒女姿態,掩蓋工業時代大都會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當初麥克阿瑟剛剛進軍華盛頓發起軍事政變的時候,芝加哥的大部分市民都聚集在橄欖球場內外,觀看著芝加哥城市主隊芝加哥熊隊的比賽。
五十年來,五大湖的工人們在這裏機敏有如跟莽原搏鬥的野蠻人,他們光著頭,揮動著鐵鍬,毀滅、計劃、建造、破壞、再建造,在濃煙下,滿嘴的灰,露出和*圖*書潔白牙齒大笑,有屠夫、有工具匠、有小麥商,也有鐵路上的工會鼓動家和大腹便便的運輸老闆,成千上萬節車廂拼湊成工業時代最浮華的一曲笙歌。
至於其他方面,諸如煤炭產量、發電量、銅產量、鋁的產量、汽車產量、工廠職工人數以及大多數門類武器的生產能力,不管是大口徑火炮和小口徑火炮,還是裝甲戰鬥車輛和飛機、輪船,美國幾乎在關係戰爭能力的每一項數值上都排名世界第一位,只有把東歐生產能力也算進來的德國才能與美國的工業實力匹敵。
美國自己土生土長的大詩人惠特曼和桑德堡也從另一個角度大肆褒揚芝加哥這座城市獨有的風格,它是桑德堡口中「活潑、粗獷,強壯而機靈」的城市,活像美國人最熱愛的拳擊手,高大勇猛,根本不象那些矮小疲軟的城市。
「為了華盛頓國家廣場前的死難者!為了麥迪遜廣場花園的那場爆炸!為了菲律賓聖奧古斯丁教堂的殉難!為了紐約長島,也為了血染的白宮!為了他們,去北方、去東方、去南方吧,華盛頓和林肯的孩子們要去美國的每一個角落戰鬥!」
越是身處在芝加哥這座偉大城市的中心,他越能感受到美國人民血管里脈動和_圖_書著的一股巨大能量。
芝加哥熊隊在1920年時名叫斯塔利,這是當時贊助他們的一個澱粉加工企業的名字,當時球隊位於伊利諾伊斯州的德卡特,創始人喬治·哈勒斯就是美國職業橄欖球聯賽的創始人,球隊在1921年的時候遷往芝加哥並改名為熊隊,自此以後這支球隊就成為了芝加哥城市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當這個統一的美國分裂成五個互不統屬,甚至還相互攻伐的敵對政權時,美國工業體系的完整性、原材料的自給自足等等各個方面,都要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
芝加哥各電台的節目陸續中斷播出,用以簡短髮表關於華盛頓政變的消息,報幕員打斷了交響樂團正在芝加哥舉行的音樂會,由於過度緊張,他表現失常,接連兩次把「演出」說成了「交響樂」。絕大部分人都驚呆了,但恐慌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里德總統的聲音開始出現在廣播里,人們也因此漸漸安下心來。
那一天,約有球場內有三萬名觀眾正在現場看比賽,球場外聚集的人數就更多了,比賽正在關鍵時刻,球場的廣播突然響了,喇叭里傳出急促的聲音要求暫時中止這場比賽。
1871年的那一場芝加哥大火摧毀了一切
和*圖*書,卻無意中為二十世紀初的芝加哥城市發展清掃乾淨了一切舊時代的殘骸。
三十年代的美國在經濟上已經遭到了多維度的全面打擊,長期的經濟蕭條、停滯和黑色星期一的致命重創,都讓這時代美國的經濟並不像另一個時空那樣達到舉世無敵的程度,但在許多方面,美國經濟哪怕遭遇這麼多、這麼長時間的負面影響,依舊能夠獨步天下。
1891年英國作家吉卜林來到芝加哥時,他這樣說:「我邂逅了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城市,人們叫它芝加哥。」作為美國中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它有著無數的美譽:美國最高的建築威爾斯大廈,世界上第一座鋼結構的大廈,世界上最美的天際線,摩天大樓故鄉……
強大的工業基礎可以讓美國社會黨人宣傳和組織上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內戰的頭一個五十天里,里德政府確實損失慘重,美國社會黨也在反反覆複檢討著己方布置、謀划的失策,像白勞德之類顢頇無能又臨陣脫逃的幹部將失去領導人的地位,但在五十天以後,芝加哥政權的活力就開始逐漸顯現出來。
四月春風也吹不散芝加哥灰濛濛的天空,放在幾十年後,五大湖嚴重的工業污染可能會讓生態社會主義者怒不可遏,可放在www•hetubook.com.com1937年,芝加哥的陰霾卻代表著這時代最高也最偉大的生產力。
一提起摩天大樓,人們就想起紐約。其實美國最高的大樓並不在紐約,而在芝加哥,這裏才是摩天大廈大的故鄉,1885年人類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就是誕生在芝加哥。
里德也是這樣。
並且,這些樓宇又在內戰以後一座座為社會黨政府所用,碩大、綿長的赤紅色羅馬式長旗從摩天大廈的樓頂直直垂落,拉出一條長達十多米的線條,更多玻璃窗上則張貼滿代表著革命熱情和股東宣傳的標語。
比如說最基本的一點,美國有全世界最強大的石油工業和煉油能力,可是大部分富產的油田現在都被南軍控制,美國的航空工業則被西雅圖的西北專署掌握,船舶工業和火炮、步槍、化肥工業的產能大多數則落入麥克阿瑟手裡,汽車工業方面休伊·朗也和里德並駕齊驅。
一開始,觀眾們還十分不滿,許多人發出牢騷聲和噓聲,不過很快,類似的通知就接連不斷在全城響起,和社會黨相關的人員,還有新聞記者、警察、在芝加哥休假的軍官和國民警衛隊隊員都陸續回辦公地點報道,離開球場的人越來越多,一切預示著似乎有什麼大事發生。
市民們好像在半夢和_圖_書半醒中「迎接」美國內戰的到來,直到里德總統和白宮內閣的重要成員們乘坐運輸機轉移到芝加哥時,人們才完全醒悟過來,麥克阿瑟已經在華盛頓開槍,鮮血即將流滿整個美國,美國的歷史在這一天徹底改寫,它的血管上將被切出一道永遠無法縫合的傷口。
接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充斥全城,街上互不相識的人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親情相互對視,國家災難超越了個人問題。除了極少數右翼分子和大企業主以外,芝加哥絕大部分居民在里德總統的演講聲里下定了一個決心,那就是團結一致,迎接這場被動參与的戰爭。
美國還是實際上最大的產油國,美國的石油產量超過了一億噸,其中光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就出產了全球接近一半的石油,只有德國控制下的巴庫石油勉強能夠與之媲美,至於其他國家,即便是奧斯曼土耳其的石油產量也遠遠比不上美國和德國的石油產量,中國、婆羅洲共和國、墨西哥、白俄、蘇俄……還有其他一些南美洲國家,則比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石油產量還要遜色一些。
只有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與不列顛聯盟建立了長期的採油、煉油技術援助合作,可以為第三國際的歐洲部分提供穩定且大量的石油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