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三十九章 歐羅巴之戰
龐大的機群分成三列縱隊,保持著高度的穩定性和驚人的準確性,長長的空中列車準確到達目的地上空,空投,開始了!
數以百計的滑翔機載著法軍的第一傘兵旅直撲南線戰場,除士兵以外,運輸機還幫他們搭載著許多車輛、火炮,短短半小時時間以後,分乘上百架滑翔機的第一傘兵旅官兵就開始執行空投任務。
阿爾薩斯人為何對法國有這麼強烈的歸屬感?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說得十分明了:
從歷史的法理傳統角度來說,阿爾薩斯洛林本就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恰好是法國人從神聖羅馬帝國強佔了這塊土地,而非反之是德國人從法國強佔這塊土地,所以嚴格來說法國人才是入侵者,可為什麼阿爾薩斯人永遠這樣懷念法國,卻不願意效忠德國呢?
另外還有一些更加謹慎小心的法裔居民,他們陰沉著臉,小心翼翼觀察著南錫城內的德國駐軍數量,然後趁著空襲爆炸引起的騷動和混亂,想方設法逃出城去——目的不外如是,就是要給即將到來的法軍地面攻擊部隊通風報信。
所以說,林淮唐希望由共同的歷史記憶與革命記憶塑造成東共聯的新「想象共同體」hetubook.com.com,在歷史先例上來說,除蘇聯的失敗經驗以外,其實也是有著法國這樣的成功案例存在。
現在,在南線戰場的所有德軍將領之中,只有隆美爾清楚意識到了事態發展的多麼嚴峻。他抬起頭望著天空中迅速綻放開的無數朵白色蒲公英——那些法軍傘兵的降落傘——心情落到低谷,連續的轟炸引爆了德軍堆積在齊格菲防線後方的大量彈藥,巨大的爆炸甚至製造了類似地震般的響動。
德國人又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馬賽曲》的作者就是阿爾薩斯人魯熱·德·利爾,它原名《萊茵軍進行曲》,第一次演奏就是在斯特拉斯堡,只是馬賽人最初幫助傳唱,使這首歌傳遍全法,所以才最終被命名為《馬賽曲》。
南錫城中因為遭到法軍空襲的緣故,四處起火,黑色的煙柱直入天空,機場建築被夷為平地,用於運輸火炮和裝甲車輛的公路也被炸得坑坑窪窪,遍地都是瓦礫和碎玻璃,傷亡人數每分鐘都在增加。
又有更大的法軍飛機編隊向德國國境線一側的縱深飛來,只是這回這些飛機不是戰鬥機也不是轟炸機,而是成群的大型運輸機。和*圖*書
德國人對於這一背信行為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這是為什麼?義大利的尼斯不是也在1860年被法國并吞,為什麼尼斯人竟能安之若素,不出幾年就能忘記他們原是義大利人,而阿爾薩斯洛林的上百萬居民,卻為何寧願背井離鄉也不願生活在德國統治之下?到了今天,甚至願意冒著被德軍射殺的危險去幫助法國人?
大量搭載裝備和兵員的滑翔機,被法國人拴在了幾十米長的纜繩上,這種做法也是效仿中國紅軍,簡直如出一轍,隆美爾對此並沒有感到完全陌生,他在印度和菲律賓也曾見過這種場景!
突然之間,在齊格菲防線南段的身後,許多地方都亮起了聖誕樹式的光彩——這是法軍空降部隊的引路標。法國人的空降兵完全師從全世界在這方面唯一擁有豐富經驗的空降戰先驅中國軍隊,如今正向阿爾薩斯洛林前進的法軍空降兵就是由大量中國紅軍的空降兵教官一手訓練出來,除傘兵以外,就連不少運輸機和滑翔機的飛行員也都在中國的軍事院校受過訓練。
德軍的眾多堡壘、野戰工事、據點群、交通壕、炮兵陣地和高射炮陣地,都在法軍的空襲中受和圖書到嚴重破壞,到處都能聽到法軍轟炸機群單調的嗡嗡聲,不久就又可以聽到炸彈爆炸的聲音,並且一小時比一小時更兇猛起來,直到達到空前的猛烈程度。
德國以軍國主義的野蠻手段將它的想法強加于阿爾薩斯人的身上,那就該明白,他們遲早會迎來阿爾薩斯人離心離德的這一天。
不僅兵營和機場在燃燒,大火瘋狂蔓延起來,就連德軍的一些指揮部也受到影響,火舌竄向隆美爾的師部,熱浪|逼人,就連空氣都為之扭曲起來,師部大樓窗戶上的玻璃突然捲曲,接著在高溫下完全融化,隆美爾被他的司機和警衛撲倒在地,很多軍官也跌跌撞撞從大廈里逃了出來。
牽引機後方拖拽著的一節節滑翔機,在高空的疾風中忽上忽下,形如抖動的蜻蜓,遠遠看上去就好像是空中列車,運輸機上的傘兵們信心十足:「我們可以踩著機翼一路走到阿爾薩斯!」
即使到現在,還有不少低空飛行的法軍戰鬥機,仍然在大胆掃射這片城區附近的德軍機槍和高射炮陣地。他們仗著德軍戰機暫時無法升空的空檔,氣勢如潮,有一些法軍飛行員的做法簡直魯莽到了極致,竟然敢於直接飛到德軍機槍
和-圖-書陣地的面前開火。
接著,更令德國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南錫的主要居民就是法國人,這點毋庸置疑。天空中疾馳飛過的戰鬥機幾乎把老百姓們都嚇呆了,他們先是呆若木雞,站立在路邊,為戰爭的突然到來低聲啜泣,然後才逐漸意識到這是法國軍隊打了回來,心情變化,又慢慢破涕為笑,最後化成了一片《馬賽曲》的歡呼聲潮。
齊格菲防線南段築壘地域內的德軍士兵,直到此刻大多數人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以至於德軍那些本已收到法軍航空兵突襲壓制的高射炮,遲遲沒能發揮作用,僅有很少的一些高射炮朝空中開火,但並未對法軍空降兵造成多大傷害。
「……斯特拉斯堡被德意志的炸彈野蠻地濫轟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毀,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殺害!當然啦!這兩省的領土先前有個時候曾經隸屬於早已壽終正寢的神聖羅馬帝國,因此,這塊領土連同它所有的居民,看來應該當作德國不可剝奪的財產加以沒收。如果依照古玩鑒賞家的想法恢復昔日歐洲的地圖,那就千萬不要忘記,先前勃蘭登堡選帝侯曾以普魯士領主身分做過波蘭共和國的藩臣……」
神聖羅和*圖*書馬帝國的歷史依據,就像波蘭沒辦法以普魯士藩臣的歷史依據來將它的想法強加于德意志人身上一樣,在居民的認同感上,如何敵得過大革命塑造的共同記憶了呢?!
在運輸機編隊之外,就是大量牽引著滑翔機飛行的飛機編組,機群的規模之大、場面之壯觀,還有傘兵、機降部隊的數量之多,令人震驚,幾十架大型運輸機和數量更多的轟炸機排成長編隊,然後又牽引著數百架滑翔機。
「來了!是法國軍隊!是我們的軍隊!」
1919年的第二次革命,又是如此,更多的政治權利,更加壯懷激烈的革命浪潮,共同的歷史記憶完全可以使習慣講德語的阿爾薩斯人變成最堅定的法蘭西公民和革命者。
阿爾薩斯洛林參与到了法國大革命的浪潮之中,革命的激蕩風雲塑造了當地人的歷史記憶,使當地人將自己視為法國大革命塑造出來的一代新人,他們的政治權利大大擴張,大革命打破的階級制度與貴族特權讓阿爾薩斯人有了更多的上升機會,一邊是保家衛國的戰爭,一邊是施與恩惠的制度,這才使得阿爾薩斯人的傾向完全倒向了法國,甚至之後強制執行法語教學的時候他們都不完全抵觸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