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五十四章 生力軍
光是通過繳獲,法軍就極大彌補了後勤困難帶來的各種前線軍隊戰鬥力下降問題,而且法軍在行進過程中還繳獲了不少德軍的作戰文書,這讓德國軍隊下一步的作戰意圖更加暴露無遺,巴黎已很清楚德軍的B集團軍群將設法在薩爾和斯特拉斯堡兩點間建立一道新的防線。
看來這支部隊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從組建到投入戰鬥,它或許還要花費一兩個星期的時間,也許柏林認為一兩個星期的時間絕對算不上長,而且也完全屬於他們所說的「即日就能抵達前線」的「即日」時間範疇之內,畢竟按照上一次大戰的經驗,一兩個星期的時間不過轉瞬而逝,在一場世界大戰中就連半個呼吸的長度都算不上。
柏林還在以二十年前的「時間尺度」看待眼前這場戰爭,他們的動作拖沓至極,一點沒有意識到在強大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的閃電攻擊之下,一個星期的時間已經足夠發生非常巨大的戰線變動了……
鐵灰色的天空籠罩著灰綠相間的孚日山脈,法軍的坦克車隊還在隆隆前進,士兵們想方設法克服了一切後勤和地理上的困難,繼續前進,就像林淮唐過去經常提到的那句話一樣:「我們困難的時候,敵人一定更加困難。」和-圖-書
如果這一全新的生力軍,能夠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抵達前線作戰,尤其是如果這個預備集團軍能夠立刻堵到薩爾區這個缺口上,或許南線戰場的形勢真能有所挽救。
這正是法軍指揮官們最希望看到的一種態勢。
隆美爾通過一些小道消息,聽說後方的那個預備集團軍會裝備大量最新型號的重型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武器裝備會比前線的八個集團軍精銳很大一個檔次,而且兵員也多是來自北歐、東歐地區比較精銳的德軍部隊和當地誌願兵,或許戰鬥力真的會很不錯。
戰機事實上就這樣到來了,毫無疑問,德國軍隊沒有選擇放棄薩爾區,而是試圖在這塊缺乏地理屏障的地區重建第二道防線,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選擇。
外套、鞋、炊具和毛毯的消耗量是開戰前公安委員會預測數據的兩倍以上,食物配給的需求量就更加驚人了,法國現在每天都需要宰殺兩千頭牛來滿足前線的需要,一天還需要消耗上百萬的雞蛋、麵包和黃油,帳篷帆布的缺口也是以幾千萬尺的規模衡量,為了印刷分發給士兵們使用的作戰地圖,全法國的紙張都已告急,使得法軍不得不開始大量復用地圖,https://m.hetubook.com.com在舊地圖和舊宣傳標語、海報的背面印刷德國地形圖。
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榮光的德意志陸軍,能不能挺過眼前這一道史無前例的難關?
孚日山脈橫亘在薩爾盆地和斯特拉斯堡之間,事實上將分別撤往這兩個方向的德軍部隊分割為了緩急不能相救的兩個獨立作戰兵團,法軍則在佔領梅斯以後,不僅控制了上阿爾薩斯地區的交通樞紐,而且處在了一個能夠發揮內線作戰優勢的有利地位上。
空軍的掩護這幾天來變得好了一些,至少次數更多,在薩爾區上空每天都頻繁爆發空戰,時不時就有十幾架法國、英國或是德國和比利時的飛機從天墜毀,但薩爾區本土防空力量的加強,代價卻是德軍不得不大大削弱了北線戰場的航空兵力量,空軍的缺位也直接導致了北線戰場德軍的反攻計劃飛快脆敗。
更何況薩爾距離法軍的裝甲先鋒距離實在太近了,這麼短的距離和時間,也完全不夠德軍完成第二道防線的重組工作。
從梅斯到南錫再到貝爾福,德軍兩個集團軍撤退的沿途公路旁邊,經常能夠看到大量由於遭到空襲而被迫廢棄的軍用卡車,除此以外還有數量更多的馬車被遺棄在道路旁https://m.hetubook.com.com邊——這點也證明了德國軍隊的摩托化建設進程十分滯后,雖然法軍也還在大量使用騾馬負責後勤運輸,可規模絕沒有德國軍隊這樣龐大。
戰爭的勝負手往往取決於誰能多堅持一秒鐘,德軍在南線戰場的大後撤中已經被迫拋棄了大量重裝備,除此以外洛林的鐵礦也遭到法軍佔領,許多重要的工礦企業由於受到英法空軍轟炸的緣故,生產效率大幅度下降。
現在的薩爾已經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大量潰兵湧向這座城市,由於實施了最為嚴格的戒嚴,城市大部分區域都沒有燈光,沒有油氣,也沒有熱水,街道上的計程車和公交車也全部被軍隊徵用,洗個熱水澡比泡個香檳浴都難。
隆美爾已感到薩爾之戰的前景十分黯淡,但以他手中的兵力和權力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一旦薩爾盆地的缺口被法軍裝甲部隊沖開,整個魯爾工業區都會暴露在法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現在負責指揮南線戰場的德萊斯特蘭將軍控制著三個集團軍共計四十六個法軍師和六個英聯盟遠征軍師,其中還包括六個裝甲師,這支部隊的實力極為強大,在第一周的國境交戰結束以後,法軍南線的三個集團軍大部分軍力都已挺進德國境內,可和-圖-書是其消耗同樣十分巨大。
現在法軍的裝甲部隊更加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優勢,無論是進攻斯特拉斯堡還是進攻薩爾,都能取得更大的兵力優勢。
像是一些裝備重榴彈炮的炮兵營,每天僅能獲得進行四次齊射的炮彈,更糟的是作為強擊矛頭的頭自行火炮部隊,許多炮管一天內僅能被喂上一發彈藥,以至於甘末林不得不建議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完全暫停向留守法國本土的防衛部隊分發彈藥,以期保證最前線進攻部隊的彈藥供應。
可在隆美爾看來,很明顯的目前這場戰爭的「時間尺度」,已經與二十年前的那場世大戰產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差別。
確實,在二十年前那場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德軍也曾經擁有過類似於今天法軍的推進速度,在八月炮火的轟鳴聲中,德軍的進展甚至比今天法軍的裝甲部隊更大,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德軍就幾乎打到了巴黎郊區,直到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和互相迂迴對方側翼的「奔向大海」戰役紛紛失敗以後,一戰的兩軍才從瑞士邊境至加來海峽形成一條綿亘的戰線,進入到互相僵持的陣地戰階段。
但最為緊缺的物資當屬彈藥,儘管公社工人以驚人的效率保證前線補給持續不斷,各城市公社的自發組織也爆發和-圖-書出了非常高效的能量,但眼下法軍前線部隊進入德國境內以後,彈藥消耗量又一次猛增起來,最前線很多部隊都只能攜帶一個基數的彈藥作戰。
而在薩爾和斯特拉斯堡的兩個目標選擇上,情況就更加清楚了,固然斯特拉斯堡對於法國人來講具備特殊的民族情結,但薩爾在地理、交通、工業和軍事戰略意義上都更加重要,薩爾也沒有孚日山脈的遮蔽,地形上十分有利於法軍實施一次大規模的殲滅作戰。
不過這都跟隆美爾沒有太大關係,他更多還是從一個軍長或至多一個集團軍級別的格局去考慮問題,薩爾區正日漸成為法軍裝甲部隊鉗形攻勢之下合圍的「餡料」,但是上級的命令卻是要求他們堅守到底……薩爾區的經濟價值和工業地位實在太高了,柏林不允許德軍從這裏不戰而退,哪怕形勢極端惡劣,柏林政府也一定要求德軍最起碼在這裏堅持打上幾仗,最起碼要堅守到後方新組建的那個預備集團軍抵達前線為止。
可惜,雖然柏林政府一再聲稱「預備集團軍即日便會抵達前線」,可是至關重要的七十二個小時時間都已經全部過去,隆美爾作為一名前線的步兵軍軍長,發動他全部的人脈關係,也還是沒能獲得有關預備集團軍抵達阿爾薩斯的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