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八十六章 世界人民大團結
不少媒體還有老百姓私底下都在調侃,計委的配給管理總局是全國上下最厲害同時又最沒用的一個部門,朝令夕改弄得普通人的生活難以適從,但了解戰爭配給管理的人也知道,配給表總是變來變去既有總局官員們自己想一出是一出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受到戰爭局勢變化影響的關係。
在間戰期,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以高投資、高積累為主,普通民眾的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雖然也在飛速提高,可是絕沒有國家工業增長速度來得那麼快。
按照這個產能提升速度,估計東共聯會比美利堅聯合工團更快達成年產一萬架戰機的目標。
二戰全面爆發的差不多兩個月以後,當庄文統和蔣先雲急著希望林淮唐能出面解決志司指揮權的問題時,林淮唐還和中央的好幾位同志忙於經濟工作。
大多數老百姓在工資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還是能以相當平和的心態接受時不時更新一番的配給表,不過也還是會有人對軍屬表露不滿,畢竟很多在海外作戰的紅軍戰士都經常會向國內郵寄些緊俏、少見的商品,比如說橡膠製品啊、高檔的酒水和香煙啊、皮草大衣啊之類的,志願軍戰士們和-圖-書的工資水平在歐洲可能不算特別突出,但在俄羅斯和已經打了兩年半血戰的美國,那一百多塊兩百塊錢的消費力可就非常驚人了。
當然,老百姓們一想到這些志願軍戰士是為了「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口號在海外流血犧牲的時候,這麼一點怨氣也就很容易化解掉了。
中央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就此走向開閘放水的階段,經過林時爽總理的拍板以後,銀行團開始以每天三億元的規模向全聯盟的工業聯合體注入資金。
這一點不僅讓共產國際的敵人感到迷惑,就連蘇俄、美工團、法公社、英聯盟……這些盟友都感到詫異。戰爭爆發以後,中國國內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居然沒有下降,反而在戰時還進一步提高起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環境空前舒適,除了出國作戰的志願軍軍人以外,大部分人民的安全也有保障。
每場偉大的戰爭都會帶來社會的變革,即便是對近幾十年來幾乎每天都在迎接重大革新的中國來說,也是如此。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給予中國和東共聯社會的刺|激也是史無前例的,二戰註定會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即便hetubook•com•com是黃少通這樣的東共聯經濟總理,在戰前也沒想到中國舊有的社會經濟導向居然會因為戰爭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經濟大權轉移到了普通民眾手中——在戰前,是民眾在尋找產品,戰爭爆發以後則是產品在找民眾。
這倒也不影響後勤工作。
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對於熟悉中國近代歷史的人來講,尤為可怕,因為就在短短二十多年前,中國一年的財政收支盤子也就只有三億人民元左右。
全國性的大動員必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問題,好在中國人大部分已經習慣了帶有一定配給管理性質的生活。
在整個二十年代的後半段和三十年代的前半段,這十年間中國社會的經濟模式還是以大型國企為中心,是以投資、生產和超額積累為導向,普通民眾的消費往往都被放在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地位上。
戰爭首先就是給東共聯的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本來在整個三十年代當中,執掌中央財經委和銀行系統的黃少通都在主張政府減少開支的緊縮政策,他強調東共聯經濟在當時已經開始面臨生產設施老舊、生產商品商缺乏競爭力的種種經典問題,但戰爭爆發以和圖書後,俄羅斯、歐洲、美國……
東共聯擁有世界上大部分商品的生產能力,所以歐美相繼陷入全面戰爭也沒有導致某些商品的匱乏。反而是戰前東共聯大量生產各類消費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賺取外匯,現在歐美市場喪失以後,雖然大部分工業聯合體還能以軍事援助的方式繼續向俄、美、歐大量出口商品,可是相當一部分的消費品,不管怎麼冠上「軍事援助」的名義好像也都不太適合再繼續出口到海外了。
東共聯每天都在生產數量大到駭人的坦克、槍炮、車輛、軍艦和飛機,同時還在向俄羅斯和美國提供超過百萬噸規模的軍事援助物資,自己則維持著一支目前人數正在快速增長,且已經超過了六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即使這樣,1939年東共聯的聯盟內部民眾消費額仍舊增長15%之多。
這樣,大量的消費品只能留在國內,由中國民眾自己來消化了。
財經委、計委、銀行團……拉上聯盟內部大部分的巨型國企調高職工工資,試圖加強民眾的消費能力,來解決海量產品無法出口只能囤積國內的問題,發展到後來,林淮唐乾脆在青島召集了聯盟各國、各省區的經濟一把手,又開了一和圖書場戰時峰會,只是這場峰會不是討論任何有關於軍事作戰、生產動員的問題,而是在討論如何在全聯盟範圍內提高工資水平。
林淮唐在青島時常感慨:「這場戰爭對我來說特別陌生和意外,但對中國來講,這場戰爭來得真是恰到好處,正好讓我們這代人能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做完所有該做的事情。」
每一處戰場都在呼喚來自中國的物資,東共聯儼然成為了社會主義的兵工廠,在此情形下緊縮政策就毫無必要,不管銀行團像全國的各大工業生產企業注入多少資金,人們都不必擔心可能引發通脹問題了。
很多向俄羅斯運送軍事援助物資的火車,還有很多跨太平洋向美國運送援助物資的貨船,歸國返航時經常有部分車皮、船艙是空倉的,所以與其白白浪費這些運力,還不如拿來給志願軍戰士們往家裡郵寄國外特產。
洪水一樣的資金也給東共聯的那些巨型國營企業聯合體注入強大的能量,美國內戰爆發之初,里德政府曾有過一個一年生產一萬架飛機的產能爬山計劃,但由於戰爭的影響,美利堅聯合工團至今的軍用飛機年產量也還沒有超過七千架,但東共聯一轉入戰時動員體制,僅在五月份https://www.hetubook.com.com和六月份兩個月時間就已經生產了一千五百架作戰飛機。
為了加強軍工生產的動員管理,很多物資又被列入嚴格配給之列,而且由於軍工生產的複雜性和精密性,商品配給表幾乎每天都會發生變化,有時候某幾樣商品突然就列入配給表中,一下子就很難再買到了,有時候某幾樣配給品又會突然從配給表裡被刪除掉,大量湧入國營的百貨商店。
才經過二十年發展,今天的中央政府就擁有了每天向工業聯合體注入三億資金的財政實力,這是人類歷史上都史無前例的巨大飛躍。
1939年迎接世界大戰的中國,就是如此一番面貌。
雖然有些不合情理,部分商品會突然間變得特別緊俏起來,不過這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影響到老百姓的切身生活,大部分人的工資在戰爭期間還是有了長足提高,翻了一番兩番的人也不在少數,除了購買配給表上的商品十分困難以外,對於購買其他大部分的消費品來說,老百姓的消費力絕對是增長了好幾倍。
與此同時,各條生產線都在加班加點,生產軍需用品,供給蘇俄、英聯盟、法公社、北意、美工團……甚至是伊朗、埃及這些國家,當然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國紅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