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一百零四章 東方壁壘

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一百零四章 東方壁壘

中蘇聯軍在葉卡捷琳堡停下攻勢休整步伐時,軍隊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蘇軍已從俄羅斯第二次紅白戰爭剛剛爆發時的二十多萬人增長到了四十萬萬軍隊,中國遠征軍也從十余萬部隊增長到了一個裝甲集團軍和三個集團軍總計五十萬人的兵力。
擔任主力的德軍俄羅斯集團軍不僅領導層幾經變動,最終由古德里安指揮變成了凱塞林負責指揮,而且俄羅斯集團軍的大量精銳部隊還被調往西線參戰,實際戰鬥力量大幅度下降,原定在六月中旬便抵達伏爾加河作戰的時間表也一拖再拖:
武器裝備方面更是如此,本來白俄和德國已經簽訂了一份二十億馬克的軍事合作計劃,準備以貸款方式向德國採購足以武裝三十八個師的新型裝備,但還是受西線戰事的影響,德國人將大批原定運往東方武裝白俄軍隊的裝備拿給古德里安集團軍使用,完全破壞了德俄簽訂的軍事合作協議。
薩文科夫還試圖在白俄共和國國內進行進一步的總動員,但是人力可以動員,技術裝備的生產和補充卻非一日就能完成的任務。結果就是薩文科夫只能向帝國公約屈膝,以高度喪權辱國的條件向德國低頭和圖書,這才換來了德國組織的東方誌願軍支援。
波蘭和烏克蘭軍隊紀律敗壞,他們的士兵十幾年前還曾經在俄羅斯的土地上燒殺搶掠,這回進入俄羅斯腹地以後的表現也非常糟糕,嚴重敗壞了俄羅斯民眾對東方誌願軍的印象;
六月底也是俄羅斯戰場上由僵持轉向重新運動的一個時期,中蘇聯軍在相繼解放了車裡雅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堡兩大城市以後,由於後勤困難和軍隊達到進攻頂點,所以攻勢一度放緩,給了白俄軍在伏爾加河東岸構築新防線的時間,到六月時,由於天氣變化,烏拉爾山脈的西麓到達了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中蘇聯軍於是恢復攻勢,向彼爾姆、烏法和薩馬拉都發起了驚人規模的進攻。
此後公海艦隊為了壓制英國海軍在設得蘭群島海域的行動,又在雷德爾的指揮下發起了好幾次冒險的襲擊行動,同英聯盟的Z艦隊在挪威的桑格納峽灣及丹麥的托爾斯港海域接連爆發激烈的海戰。
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是英軍依靠本土岸基飛機的支援,在桑格納峽灣海戰和托爾斯港海戰中都取得了相對優勢的擊沉比,但由於公海艦隊在主力艦總數上對於英和圖書軍的巨大優勢,即便是這種相對優勢的擊沉比,對英軍來說還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皮洛士式勝利。
德軍考慮到作戰海域狹窄,又是夜間,編隊作戰多有不便,於是下令各艦按照作戰計劃自行戰鬥,夜間亂戰極為慘烈,英軍艦隊的航母在狹窄海域內未能充分發揮航空兵的威力,在近戰中吃了很大的虧,只能苦戰到天亮以後,才依靠空中打擊逐漸扳回劣勢。
在技術兵器方面,中蘇聯軍除火炮一項略少於白俄軍以外,其他重裝備如坦克、自行火炮、突擊炮、多管火箭炮、轟炸機、坦克殲擊車等等,都明顯超出白俄軍數倍以上。
直到1939年7月時,東方誌願軍才不過有十余萬軍隊到達了伏爾加河戰場,而且其中大多數部隊還是靠烏克蘭的新兵來湊數,根本不是薩文科夫心心念念的德軍精銳。
連續數小時的激戰以後,德軍後續部隊將大量迫擊炮送上海灘,可是旋即又遭到英軍從本土起飛的大量岸基飛機轟炸。
可是實際上呢?
雙方的戰鬥便難免落入消耗戰的桎梏之中。
更何況,中蘇聯軍也還在源源不斷向北方投入生力軍,兵力數量一直在持續增長。
和_圖_書而帝國公約的東方誌願軍計劃,從啟動之初就是一堆問題——
公海艦隊雖然大大加強了防空力量,但由於缺乏航母的緣故,此次行動還是選擇在夜間進行。
如果德國只需要對付法公社一個敵人,那麼打消耗戰德軍的優勢就太大了,然而問題就在於帝國公約組織要面對多線作戰的困局,德國除了法國一個敵人以外,在東南歐、在中東、在非洲、在北美,還有在俄羅斯,德軍需要面對的敵人實在太多了。
六月中旬,尋淮州升任紅軍北方戰區第一裝甲軍軍長,他指揮的坦克部隊花費了一周時間由北向南實施掃蕩作戰,至六月底時即同草原方面的布瓊尼騎兵軍會師烏法,結束了烏拉爾山脈西麓戰役的最後一段尾聲,至此,白俄軍隊完全喪失了他們在烏拉爾山脈的屏障陣地,全線後撤到了伏爾加河這條窄窄的防線上面。
這就給了法軍在萊茵蘭戰場繼續與德軍廝殺搏鬥的機會,兩百多萬軍隊在從北萊茵到威斯特法倫的戰場上打成了一鍋粥,法軍的連續進攻使得部隊官兵疲於奔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疲憊不堪,但德軍在調集反包圍兵力時也感到了兵力不足的問題,尤其https://m.hetubook.com.com是德軍哪怕是最新組建的古德里安集團軍,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裝甲集團軍,依舊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步炮集團軍,機動速度十分緩慢,還是沒能力迅速分割、包圍法軍。
由於戰局的急劇惡化,加之德國的直接干預,薩文科夫終於打起精神重新關注起了戰線後方的伏爾加河。在帝國公約的直接要求下,薩文科夫被迫下令調動三十五萬「勞工軍」沿著伏爾加河構築「東方壁壘」,這條防線將從彼爾姆一直延伸到伏爾加河進入裏海的入海口阿斯特拉罕,綿延數千里之長。
按照德俄軍事合作協約規定的時間表,到六月底時東方誌願軍就應該至少有二十五萬軍隊抵達伏爾加河前線作戰。
此後公海艦隊在從設得蘭海域撤往挪威南方的航線上,逐漸拉扯成了一條長度達數公里的單縱艦列,並在黑夜中拉近了與英聯盟Z艦隊的距離,兩支龐大的艦隊最終在挪威海域的哈丹格爾峽灣附近爆發了激烈的近距離海戰。
中蘇聯軍發動第二期攻勢時,前線的野戰部隊總兵力已經達到約一百萬人左右,而白俄軍隊經過了烏拉爾山脈東麓會戰的慘敗以後,前線野戰軍的戰鬥兵員也從三百和*圖*書五十萬急劇下降到了二百余萬,已損失了七八十萬人的有生力量,相對中蘇聯軍的兵力優勢縮小了許多。
白軍對中蘇聯軍雖然擁有二比一的兵力優勢,可是在幾乎所有防線上,白軍面對中蘇聯軍的坦克、飛機、自行火炮,都只有一比三甚至一比四的數量劣勢,即便得到了十幾萬東方誌願軍的援助,白軍還是無法在任何一段防線上發起反攻。
德軍的首次登陸行動便以徹底失敗告終,一個半團的登陸部隊在海灘被英軍大部殲滅、俘虜,隨後英聯盟的共和海軍艦隊又在設得蘭海域與德軍公海艦隊爆發了大規模海戰。
撤退中德軍展開一字縱隊,由於德軍水兵夜戰素質較高,還是先一步發現了英聯盟海軍的驅逐艦,而裝備新式艦載雷達的英軍驅逐艦卻未能提前發現德艦蹤跡,以至於公海艦隊能夠實施巧妙的戰術機動撤出了英軍在南英格蘭各機場本土飛機的第一波次打擊範圍。
英軍和意軍在六月底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都稱不上特別順利,也都未能取得真正的決定性戰果,但這確實也牽制了帝國公約的不少兵力,使得德國除了古德里安集團軍以外,無法再籌措出更多的生力軍用於反包圍的戰役計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