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三百四十八章 黎凡特

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三百四十八章 黎凡特

現在阿拉伯世界流行的各種藝術,包括詩詞、繪畫、小說、戲曲等等,大多數都來自於大馬士革、貝魯特和開羅,伊斯坦布爾雖然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由於奧斯曼帝國國勢強盛,所以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政治中心,但由於奧斯曼帝國本質上是一個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東地中海帝國,所以伊斯坦布爾產生的文化產品,更多是帶有歐洲、希臘和地中海風味的產品,並不為中東那些講阿拉伯語的族群所喜愛。
早在他還是總統路易·波拿巴的時候,他就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討好教會的措施。1849年,教皇在法國軍隊的保護下回到梵蒂岡。次年法國議會通過《法盧法案》,為在國內大規模建設天主教會學校鋪平了道路。
此外,從阿拉伯大征服的時代開始以前,就有大量基督徒生活在黎凡特沿海的這片狹長平原上,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時代,又從歐洲來了許多信仰基督教的侵略者,經過幾百年的定居、通婚和融合以後,這些基督徒就在黎凡特一帶形成了若干片定居區。
其實不僅如此,除了貝魯特城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占其半外,在貝魯特城外的鄉村地帶,阿拉維和圖書派信仰和德魯茲派信仰,又各占其半,形勢錯綜複雜,如果硬把這些地區拼湊成一個國家,將來肯定是會動蕩不休的。
耶穌的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的出身地伯利恆的教堂,自十字軍時代以來一直擁有豁免權和特權。十字軍東征時代,歐洲人在東方建立的幾個十字軍王國,其國王都是法國貴族,所以法國在歷史上向來自居於聖地保護者的地位,1535年時,法國為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法蘭西斯一世還破天荒與土耳其的蘇萊曼大帝結成讀聖同盟,作為饋贈,奧斯曼帝國從法律上確認了法國對於黎凡特聖地教堂的保護權。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時代,由於奧斯曼高門採取了米特利制這種民族、宗教社區自治政策,所以黎凡特的基督徒與其他穆斯林和睦相處了幾百年時間。
他們中有的人被稱為馬龍派基督徒,有的人被稱為亞述人,大多信仰著像是亞美尼亞正教會或是聶斯托利派基督教這樣古老的信仰,變成了穆斯林沙漠海洋中間的點點綠洲。
十九世紀時奧斯曼帝國與埃及阿里政權爆發戰爭的東方危機時,法國就是以保護奧斯曼帝hetubook.com.com國境內的基督徒,深入參与其中,強勢干預起中東地區政治格局的自然發展。
但從近代開始,隨著歐洲的帝國主義強權不斷入侵黎凡特地區,本地原有的基督徒少數派群體,也開始遭到歐洲殖民者的利用。
由於法國的強硬態度,且法國給予了土耳其以安全保證,奧斯曼政府最終於1852年12月同意了法國的要求,允許天主教教士持有伯利恆聖誕教堂的鑰匙。結果聖地危機陡然升溫,俄國乾脆進攻奧斯曼帝國,英法則加以反擊,這就爆發了重創沙俄的克里米亞戰爭。
同樣是東地中海港外城市的貝魯特,才是阿拉伯語文化真正的中心。
但在1757年,經過幾次俄土戰爭的影響,黎凡特的聖地保護權又到了沙俄帝國手上,在1848年及之後幾年的政治地震中,拿破崙三世以詭譎的政治手腕登上法國皇位,在一個天主教影響力巨大的國家,拿破崙三世想要穩定自己的政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討好教會。
經過這一場戰爭,法國就大大加強了對於黎凡特地區,尤其是大黎巴嫩地區和貝魯特這座城市的影響力。黎巴嫩地區北部由親法的和_圖_書馬龍派封建主管轄,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治,1 860年,黎巴嫩發生基督教馬龍派教徒與穆斯林德魯茲派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又直接出兵干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
貝魯特解放以後,紅軍在一群主要講法語的馬龍派基督徒熱烈歡迎之下入城,馬本齋當時就預言著:「這座城市裡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各占人口一半,將來想要不打內戰都很難啊。」
而大馬士革還是由土耳其軍隊駐紮,本地的封建教士階層動員了許多民眾參加守城,就像耶路撒冷一樣,同樣在紅軍的側翼形成威脅,但指揮第三集團軍一路豬突猛進向北進攻的馬本齋,深知他手中可以調動的地面部隊兵力有限,實在沒有多餘力量拿來圍攻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所以第三集團軍還是繼續堅持在黎凡特沿海的狹長平原上作戰,並不深入內地,主要依靠海軍來維持軍隊的後勤補給線。
貝魯特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很多馬龍派基督徒都會講法語,或是在巴黎留過學,1919年的www•hetubook.com.com巴黎革命以後,貝魯特又成為了近東地區社會主義革命者的活動中心,所以和偏向保守的大馬士革不同,當紅軍第三集團軍從雅法向北突擊時,貝魯特也發生了親法的暴動,從巴黎留學歸來的卡米勒·夏蒙組織了黎巴嫩自由國民黨領導的武裝起義,迎接了紅軍入城。
其中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法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夏爾·德·瓦萊特的上任,瓦萊特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也是政治團體神父黨的重要人物,瓦萊特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經過了羅馬,在那裡他成功說服教皇支持法國代表土耳其境內天主教徒的權益。在抵達土耳其後,瓦萊特立刻採取措施,通過他在國內的極端天主教媒體《辯論日報》不斷鼓吹在聖地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的必要性。
和阿拉伯半島地區的穆斯林不同,生活在黎凡特一帶的穆斯林雖然也是講阿拉伯語,如果從民族角度而言,他們與貝都因沙漠騎著駱駝的遊牧民,幾乎沒有多大區別,可是從文化方面而言,這中間的差別就太大了。
黎凡特地區的大馬士革和貝魯特,是中世紀和近代阿拉伯文明的薈萃之地,廣義上來講還要算上開羅,這幾座m.hetubook.com.com阿拉伯文明重要的城市,就是由尼羅河下游和兩和河流域構成的新月沃土,古往今來向來是諸多文明和民族爭霸的焦點地帶,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較早,擁有雄厚的基礎,所以也就更容易產生髮達的市井文化。
在瓦萊特的努力下,法國開始公開向沙俄挑釁,聲索聖地保護權,自1850年2月拿破崙三世第一次給奧斯曼帝國政府發送關於聖地保護權的照會開始,其後的兩年內,法國一直在為獲取土耳其境內天主教徒保護權的地位而努力。拿破崙三世不斷要求奧斯曼政府恢復拉丁教會在聖地的一系列特權,而這些特權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逐漸被東正教會所獲取。
這樣短短十幾天的時間,第三集團軍就開始在黎凡特展開狂飆突進,在很多人眼裡,穆斯林基本是無差別的:矇著頭巾,或是戴著小帽,騎著駱駝,生活在沙漠深處,自我封閉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宗教狂熱分子。
無論這種感覺是否正確,都會讓人誤以為所有的穆斯林是一個整體。其實無論什麼宗教文化,內部都會分化為不同的教派。這種分化很多時候被理解成單純的對教義不同解釋,但事實上這種分化是有些很深的經濟基礎因素。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