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番外篇·極地炬火
第一章 北方之路
北歐諸國處於歐洲大陸的西北端,四周被太平洋、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大西洋包圍,其北部在北極圈內,西部的挪威瀕臨大西洋,東部的芬蘭和北挪威與俄國接壤,南部通過日德蘭半島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的陸橋進入歐洲大陸。
整個挪威幾乎3/4的地區是山區和沼澤,境內有16萬余個湖泊和相同數量的島嶼。全境包括一個北極區和三個南部區,北部在北極圈內,夏季無黑夜,12月至次年一月無白晝,全區多山;南部區的西部為瀕臨北大西洋的狹長的沿海區,多海島和山谷;中部為典型的農業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面積1/3為森林;東部因有中部山脈作為屏障,氣候為內陸性,冬冷夏熱,作物生長期短。
對於不同的歐洲國家,斯堪地納維亞國家的意味不盡相同。德國人眼裡的斯堪地納維亞包括挪威、瑞典和芬蘭,但是不包括丹麥;英國人則認為丹麥和冰島都屬於斯堪地納維亞地區。
北歐地區在傳統社會時期沒有出現中歐或東歐那樣典型的領主制或封建制度,也與這一地區存在大量的自由農民有關。
在挪威,農民們從來沒有像丹麥農民那樣有農奴的身份,而且在17世紀,挪威自由農民的比例也高www.hetubook.com.com於丹麥,特別是隨著18世紀挪威王室出賣土地,自由民的數量增加,但挪威的自由農民經常有雙重身份,既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又租用別人的土地。
與歐陸社會相比,北歐地區的社會結構是相對寬鬆的,大量自由農民的存在不僅構成了對貴族和王權的一種限制,而且導致該地區社會和階級矛盾不如歐洲大陸特別是中歐與東歐那麼尖銳,與17和18世紀歐洲大陸的農民相比,北歐地區的農民很少反叛和騷動。
從總體上說,挪威自然條件差,土地和土壤條件不合適發展大規模的農業,森林也不如瑞典和芬蘭重要,但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狹長的海岸線,挪威擁有北歐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發展航運業的條件。
在地理上,這個詞一般指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也就是挪威和瑞典這兩個國家,而在文化、政治和歷史上,挪威與丹麥、瑞典在1397年組成過卡爾瑪同盟。這三個國家共同記憶的緊密是無需多言的,大體而言,北歐也好,斯堪地納維亞地區也好,諾爾登地區也好,就是在說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這些相互聯繫緊密、與歐洲大陸其他部分截然不同的國家。
貨運的發展也為挪威造船和_圖_書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世紀70年代,挪威就已有200多家船廠,到1913年時達到頂峰。1900年,按噸位計算,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船舶由挪威製造。
同時,由於深霧、雪蓋和個別地區整個冬天都處於極夜的黑暗之中,再加上土地貧瘠,森林密布,整個北歐地區可以用作種植的地區小而分散。
挪威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和北部,意為「北方之路」,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挪威地形狹長,南北長1100英里,最狹窄處只有4英里,最寬處270英里,腹地海岸線1650英里,但總海岸線1.6萬英里,這一特點極有利於船運業的發展。
直到歐戰結束后,隨著中歐同盟的急速膨脹,以及第三國際國家在革命后實現的飛躍式發展,挪威造船業才逐漸失去在世界造船業中的支配地位。
相比較而言,丹麥擁有北歐地區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土壤和氣候,是唯一有大面積耕地的王國,特別是丹麥島嶼和斯卡恩省土地肥沃。在瑞典,農業的重要性不及丹麥。挪威的大部分地區土地都很貧瘠,只能用來放養牲畜,而且散養在荒地上。
北歐國家普遍人口較少,除個別國家的個別地區外,資源都相對貧乏,與中歐和東和*圖*書歐國家相比,除了鐵礦、水力和森林資源外,其他資源相對貧乏,尤其是缺乏礦物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等。
挪威的船運業基本上是利用本國的資本發展起來的,起初,挪威的船員主要使用舊式的航船或第二流的蒸汽船,隨後由於技術的提高、低工資以及業務的專門化,挪威的船隊逐漸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之一。
即使是到了16-18世紀,北歐地區的農業依然只能以糊口為主,生產出的穀物剛好夠滿足當地人口對食物的基本需要。
除了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外,挪威也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隨著1842年英國廢除對加拿大的特惠稅,挪威的木材加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挪威開始引入國外現代的方法和資金髮展鋸木、紙漿和造紙,大約1/3的木材加工業以及幾乎所有的鐵路的建造都是由外國提供資本的。
漁業和木材業的發展為運輸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因為這些產品主要出口到西歐國家,這隻能通過海上運輸來實現。
在這片苦寒之地上,農民不是單一農業生產方面的專家,而是「萬能博士「,他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通常還從事飼養家禽、製作奶製品、捕魚、狩獵以及各種與林業、手工業和貿易聯繫在一m.hetubook.com.com起的活動,這和他們在歐洲大陸上的同行截然不同。
1870年,挪威商業船隊擁有100萬噸位,1879年為150萬噸位,比法、德和荷蘭大,是世界第三大商業船隊。到1914年,挪威的船隊增加到180萬噸位,2/3是蒸汽船,而瑞典商業船隊為90萬噸位,丹麥和芬蘭各自有50萬噸位左右的商業船隊。
穀物種植受到的條件限制,迫使北歐部分地區農民轉向畜牧業的生產。正是由於這樣的特點,北歐地區的農業沒有發展出歐洲大陸那樣的農業模式。
有一個例子頗能說明問題,當農民們對地方政府的統治不滿時,法國農民可能會燒掉地方政府代理人的房子進行反抗,而北歐地區的農民通常是向國王遞交一份請願書,然後坐下來等待國王或其代表的答覆。
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北歐國家在現代航空業發展起來之前,儘管既可以通過陸路,又可以通過海洋,同歐陸國家維持聯繫,但主要的、決定性的聯繫,必然是它那四通八達的海路。
1849年,英國廢除航海法,1873-1897年,挪威與瑞典建立關稅同盟,有利於挪威貨運業的發展,而在北歐地區爭奪英國及西歐市場的競爭中,挪威因為近海的特殊地理位置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貨運方面享有明顯的優勢。
北歐,或者更確切地說,斯堪地納維亞地區,在一般的西歐人的心中自然是跟冰雪、極光與維京人相聯繫起來,即使是對於歐洲人而言,挪威也實在不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國家,對於普通的法國人或者德國人來說,挪威也簡直就像是在世界的盡頭一般。
儘管缺乏發展大規模現代農業的基礎,但對許多挪威人來說,幸運的是他們也能夠充當漁民。挪威的許多海岸適宜於漁場,其水域冬天不結冰,在大陸架有極好的產卵場所和捕魚條件,因此,挪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有利於漁業的發展和魚產品的出口。1866-1900年,挪威從事漁業活動的人口大致10萬人,19世紀60年代晚期,魚產品一度是挪威最主要的出口產品,占所有商品出口的45%。
挪威航運業的發展從貨運開始,這既與挪威漁業的發展有關,也與18世紀和19世紀上半葉挪威的木材產品出口有關。
儘管上帝給了北歐如此貧乏的自然稟賦,卻也沒有完全放棄這片極寒之地。
除了漁業——實際上只有挪威人才會大規模從事捕漁——就只有搶掠,北歐野蠻人在上古和中古時代縱橫歐洲海岸線的海盜行為,完全是被這片極寒之地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