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歌舞狼煙
第090章 高麗使者大豐收
但他仍然從皇帝稍微停頓的手臂動作看出了端倪——過去快兩年的消息都不知道?
但結果卻大出意料,
趙佶聰慧過人,立即解其意,更是早就期盼高麗出兵遼國了,曰:
不僅打探到了同舟社的「真實根底」,還獲得高麗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高麗使節升格為「國信「級,位在大宋的另一個藩屬國夏國之上,
妥了!
政和三年,大宋皇帝趙佶詔頒數年前制定的「宮廷雅樂」《大晟樂》于天下。
舍人宣有敕賜某物兼賜酒食……
從今以後,大宋與對遼邦交同歸樞密院管理。
若真是如此,那就說明已經與女直人接壤的同舟社,和大宋朝廷毫無關係!
早在仁宗和神宗時期,大宋朝廷就制訂過聯合高麗對抗遼國的戰略規劃,並實現了部分戰略目標。
黃河再報千年瑞,
盤中宣橘袖中香。
辭日,引使副入殿庭,西向立,舍人揖躬……
李資諒之兄李資謙,和崔弘嗣等人,都是高麗朝中的「反戰派」。
李資諒暗道只需再確認一下,此行就有了結果,可以提前返回了。
恰是此人聰明,為的就是滿足天朝上國君臣的心理優越感。
至少,同舟社在謀奪遼國土地,又先後與大元、金國、高麗三方交惡一事上,大宋朝廷根本就不知道!
尤其是在詩詞歌賦、音樂繪畫、體和圖書育健身方面造詣不淺,
大宋升格到朝堂宮廷宴禮規制,是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團拜的盛典。
不管對此戰觀感如何,對女直人都是又恨又懼。
此事過於蹊蹺,李資諒深知自己沒有值得大宋天子如此禮遇的資格,皇帝此舉,絕對是有要事相授。
遼國兩個宰相一個御史中丞因為此事賠上前程。
其後,設鹿鳴宴,賜高麗正使李資諒同宴。
自睿宗八年(公元1112年)開始,李資諒便多次代表高麗,出使宋、遼兩國。
而自己這個藩屬國使臣作陪鹿鳴宴,在大宋的外交史上,也從未出現過如此高規格款接待外使的先例。
仙樂洋洋出洞房。
在此戰中大放血的高麗人,還未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
但政治嗅覺,且精通漢學,極擅奉迎上意,
彼時,持續十余年的曷懶甸爭奪戰結束不滿三年,
李資諒詩詞水平並不低,故意作這等賣拙邀寵之詩,
正使王襄宣讀「權高麗國王」(此舉是針對高麗未在國書中使用大宋年號的行為)的冊封詔書後,
大宋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收到,看來這位天子又動了借道聯絡女直人的主意。
宗主國大宋策高麗進士,百年來獨此一回,絕對是了不得的政治大事件。
果然不出所料!
具體明確到各藩屬國的進奉使見辭儀,和圖書都有詳細的流程。
「回陛下,之前下國確實收到女直建國為金的消息。」
李資諒入宋前,打定「見日」儀式后,再找機會向鴻臚寺官員,通過話術套取情報。
還是一點都不知道!
如此複雜而嚴謹的禮儀場合,高麗使臣與大宋天子之間,不可能有單獨接觸的機會。
李資諒僅僅付出幾條過時情報和一首歪詩,都沒有做任何實際意義的承諾,
也正是因為在這事上,受了藩屬國使臣的白眼,讓趙佶感到非常窩火。
還應皇帝的要求,當場作了一首《大宋睿謀殿御宴應制》詩。
李資諒只回了一句「女直人面獸心,夷獠中最貪丑,不可通上國」,便將天子的要求擋了回去。
李資諒出身於勛舊豪族仁川李氏。
是眾多外國使臣中,極少能與大宋天子志趣相投的人物。
趙佶登基時,遼國在公文中誤將宋帝「嗣位」寫為「登寶位」,大宋便提出強烈抗議。
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當代高麗國主王俁即位,立即遣使遼國,上表請封。
鹿鳴宴,因在宴禮上演奏升堂樂《詩經·鹿鳴》而得名,本屬於吉禮「鄉禮」的範疇。
鹿鳴宴上,李資諒出盡風頭,
任務順利完成,李資諒心情大好,見天子意猶未盡,其人順便說起百年前的義州歸屬問題。
願歌天保永hetubook.com.com無忘。
其人第一次出使大宋時,童貫剛從遼國帶回提議「聯女直伐遼」的趙良嗣。
「李卿,高麗與遼國和女直人接壤,可知道兩國的最新戰況?」
不過,無所謂,皇帝的想法不重要,聽聽就完了,只要回了國,天子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欲要借道高麗,出錢糧甲械援助女直人,
並考慮在適當的時機遣使前往汴梁叩見天子,當面致歉。
這個家族起源於唐朝時是新羅王國的遣唐使,李姓即由唐皇所賜。
使團正使是王襄,副使為張邦昌。
高麗使臣李資諒來得正是時候,天子很快就想到了仁宗、神宗兩朝的戰略規劃。
以趙佶的欣賞水準,根本不可能看上此等庸俗不堪的詩作。
王俁趕緊解釋,希望達成諒解。
不比倉促立國,沒有底蘊的金國和大元,大宋文華鼎盛,極重禮儀。
其人如何能背棄本方利益集團,為遠在天邊的大宋做這等毫無益處的事?
「還聽說女直人已攻下遼國東京。」
以刑部侍郎知樞密院奏事李資諒為首的高麗使節團,便是以「謝上國賜樂」的名義出行。
辭日,大宋天子詔「高麗國王」去掉「權」字。
宰相鄭顓貶官出知興中府事,韓資讓為崇義軍節度使,
結果,天子的表現還是一點都不知道,只是無意義的頷首,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https://www.hetubook.com.com。
鹿鳴嘉宴會賢良,
高麗進奉使見辭儀如下:
李資諒心中已經有了譜,繼續道。
其人雖身居刑部侍郎樞密院知奏事之職務,在實務上卻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幹。
武裝這幫生番,讓他們不斷給遼國放血。
三日後,天子御右文殿,策高麗進士。
見日,使捧表函,引入殿庭,副使隨入,西向立,舍人鞠躬,當殿前通高麗國進奉使姓名以下祗候見,引當殿,使稍前跪進表函,俯伏興訖,歸位大起居。
班首出班躬謝起居,歸位,再拜,又出班謝面天顏、沿路館券、都城門外茶酒,歸位,再拜,搢笏,舞蹈,俯伏興,再拜。
直到五年後的大觀四年,大宋才遣使高麗,宣讀天子對高麗國主王俁的冊封詔書。
御史中丞韓君義為廣順軍節度使。
三日後,睿謀殿。
綠醑輕浮萬壽觴。
除非皇帝有事召見,使臣就只能與鴻臚寺官員打交道。
這種政治習慣下,大宋對各種外交禮儀的規範自然極為細緻。
然而,天子偏偏「大加稱賞」,弄的李資諒本人都頗感詫異。
時隔四年,遼、金之間的大戰規模如此劇烈,遼國國內又如此混亂。
高麗權臣李資謙利用了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弟弟李資諒擔當此任。
沒想到這事根本不需他操心,「見日」后,鴻臚寺丞便來傳話。
果然,讚揚后,天子馬hetubook.com.com上道出了自己的真意。
今日陪臣參盛際,
趙佶表情沒有絲毫變化,李資諒也不敢直視天子。
如此以來,自己的使命就輕鬆完成了!
趙佶還是無意義的頷首,一臉的高深莫測。
大宋皇帝趙佶正欲用兵遼國,急切要聯絡對遼作戰的關鍵盟友——女直人。
向宋、遼兩國同時稱藩的小國高麗,也「有幸」被賜天朝雅樂。
張邦昌又傳下一道密諭,奉勸王俁應該珍重宗藩之禮,切勿做天朝惱怒之事。
尤其是外交上,容不得有絲毫的差錯。
他們正是利用反對曠日持久的曷懶甸之戰,將尹瓘、吳延寵等人拉下馬的,才上任的。
而且,他也隱約猜到了天子的想法。
「遼乃虎狼之邦,義州既歸高麗,斷無讓其常占不還之理,大宋支持你國取之!」
「只是,義州尚在遼國手中,其餘國境線又屬女直人所有,下國消息不通,委實難以判斷這消息真假。」
但能藉此良機,實現自己此行的目的,則是求之不得。
才會在事後默許童貫私自遣徐澤等人行遼的行為,其後又對行遼歸來的徐澤高看三分。
但對另一個宗主國大宋,卻沒有及時採取任何行動。
天上賜花頭上艷,
天子藉機召見了高麗使臣李資諒,提出「聞汝國與女直接壤,后歲來朝,可招諭數人偕來」。
李資諒特意強調「遼國東京」,而不是「大元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