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收拾河山
第208章 將門路在何方
其二,大宋付給大同金十五萬兩、銀三百萬兩,用以贖回此戰中被俘且不願投降的非河東籍官員和軍士,被俘人員滯留期間的伙食開支另算。
有了徐澤的授權,大同外部尚書王四與大宋太宰中書侍郎王黼的談判進展極快,數日時間就敲定了雙方關注的細節問題。
上元節前,同軍拿下嵐州,並經合河津釋放了兩百多被俘的府、麟子弟。
但其人只走訪了數十家,就走不下去了。
八十年前,富弼奉命出使遼國時,以增加歲幣為條件勸遼國息兵便名傳天下。
對大宋來說,這幾地,尤其是府、麟兩州高度自治,就沒有真正屬於朝廷過,自不能輕易將其賣掉。
此舉不僅為大宋留足了體面,還將換回朝廷最是稀缺的精銳兵馬。
甚至,也不會再有「府州折氏」這個概念。
如果不講戰鬥力的話,憑藉龐大的人口基數,大宋隨時都能
hetubook.com.com再拉起數十萬大軍。
其一,大宋割讓太原府、石州、汾州、嵐州、代州、忻州、憲州、火山軍、保德軍、寧化軍、平定軍等地給大同,以作為對本國背信棄義的懲戒。
其人顧不得連日勞累,當即便向徐澤辭行,急忙趕回開封府,告知趙佶兩國順利締約的好消息。
而傷亡最重的,莫過於作戰意志最為堅定的折可求部兵馬。
至於割讓河東路一府六州四軍給大同的屈辱,則被大宋君臣選擇性地遺忘了。
從前線傳回後方的消息,已經不是誰的父兄陣亡,哪家的孩兒又被俘。
王黼雖然沒能與大同朝廷達成兩國真正意義上的和議,但終究是說服了大同皇帝暫時息兵,挽救了大宋王朝即將崩潰的危急形勢。
莫說這些州府絕大部分都是同軍已經打下的,大宋又做錯在先授人以柄,更重要的是打又打https://m.hetubook.com.com不過,除了捏著鼻子認了,還能怎樣?
河東路一戰,同軍完勝,宋軍慘敗。
王黼此番臨危受命,形勢危急更甚當年,而議和成果又遠勝富弼,可謂大宋功臣。
對人口近億的大宋來說,十余萬大軍的潰敗確實是大敗,卻不足以傷筋動骨。
而對大同來說,也不需要這些土地上的將門任何形式的加盟或者投靠。
接連遭遇慘敗,折氏威信大衰,已經壓制不住各方面的矛盾了。
還有一部分前往府谷縣,向知府州事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檢使兼河東第十二將、管勾麟府路軍馬公事折可求告知同軍要求他們帶到的話。
天子大喜過望,乃拜王黼為太傅,封楚國公,並賜玉帶,極盡恩寵。
但對人口稀少的府、麟、豐三州來說,這種打擊則是毀滅性的。
面對這種毀滅性的打擊,三地人心大散。
控訴同軍m.hetubook.com.com殘忍叫囂復讎的有,勸說親友放棄幻想正視現實的也有,咒罵折氏心狠如狼只顧自家富貴的同樣有。
宣和五年的春節,本該是萬家團聚的喜慶日子,府、麟、豐三州百姓卻是家家戴孝,戶戶哭泣,在愁雲慘淡中度過。
至於同軍的條件,不用問也知道:府州折氏作為將門將不復存在。
其四,繼續深化兩國經濟交流,加大同宋之間以鐵換銅錠、以鹽換糧食、以糖換布帛等大宗交易的成交量。
好消息是同軍之後將陸續釋放被俘的數千府、麟、豐三州子弟,並願意跟折可求就府州折氏的出路問題進行交流。
按照大同的政策,折氏必然要分宗、遷徙、打散、轉型。
所謂否極泰來,就在折知府忙得焦頭爛額時,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
正乾皇帝將選擇權交到將門手中,如何選,全看他們自己。
可清源縣再敗之後,卻是接二連三的和*圖*書噩夢。
同宋兩國河東路有關問題協議大致如下:
待拜見了正乾皇帝,正式簽署相關條約后,王黼這次出使的任務便圓滿結束。
其三,大宋朝廷公開懲治擅自招誘、殘害大同百姓的官員,相關結果須以國書形式報給大同,並負責找回仍然流落河東路南部各府州的大同百姓。
面對眾人極度複雜的眼神,折可求自知理虧,實在無顏以對,只能倉惶逃回府谷。
北疆終於能夠安定片刻,教主道君皇帝放下了心中塊壘,總算能集中精力籌備上元金籙齋普天大醮儀式,以請普天神靈護佑大宋。
其人還將大宋君臣原本預料必然要付出的歲幣免去,並將戰爭賠款改為贖回被俘的官員和軍士。
交城一敗,折可求麾下兵馬損失一半,其後經過休整,陸續歸隊四千余,還算是能夠接受的傷亡率。
壞消息則是同軍不接受任何條件,府州折氏若想求存,就只能接受同軍的hetubook.com•com條件。
而是誰誰誰的命大,歷經大戰後還能活著。
兩個消息,有好有壞。
已經退回府州休整的折可求當然知道治下的情況,也迅速深入各戶慰問孤寡,做足了姿態以穩定人心。
莫說穩定百姓之心,就連折氏本宗的核心子弟也因為利益和路線之爭,有了分裂的跡象,折可求不得不想辦法去彌合。
也許部分人還能搏殺戰陣,靠祖傳的殺人技能吃刀口舔血的飯,但家族肯定不可能再保留私軍和「封地」了。
這些人一部分直接回到了自己家中,安慰提心弔膽的妻兒老小。
總之,還是那句話:臣服,或者死!
不過,兩國在和談中都沒有提及位於黃河西岸的府、麟、豐三州和晉寧軍。
大同王朝包容天下,政策向來公開透明,對所有勢力都一視同仁。
和遼地平州曾經的割據勢力張覺一樣,徐澤依然願意給大宋將門以寬容,但前提是他們自覺接受大同朝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