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霞浦高中推理紀事·漣

作者:名和行年
霞浦高中推理紀事·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天地有情 第四章 夕風悄然起,不掩殘宵露

第六卷 天地有情

第四章 夕風悄然起,不掩殘宵露

「是的,那裡其實留不住年輕人。」
「那麼,我們不妨探討一下結論。折居同學,所謂的『神跡』具體有什麼呢?能不能給出具體的例子?」
「由於你和你的父親在霞浦,而實家在花輪,所以便採取這種寄名氏子的模式嗎?」
「那我可就說了。我的實家,是花輪那裡的一個村,叫夜祭町。這個地方地處山脈的半包圍中,按地形可以算個盆地吧。由於這種閉塞的地形,長期以來,與外界的交流也比較少,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裏的學校和教育很差。嘉茂同學,你出自文化家庭,恐怕是難以相信的吧。你能夠想象,曾經的夜祭町,在偌大一個群山環抱的地方,竟然沒有一個能夠識字的人嗎?」
出行需要的東西,折居同學已然準備就緒。不過,我卻對另一個問題產生了疑問:在我閱讀過介紹花輪那一帶風土的書籍后,我發覺,折居同學回程的時間點似乎找不出什麼理據。在暑假,七夕和盂蘭盆這樣的重要節日,又或是惠比壽祭這樣的地方性大型祭典,這才是和家人團聚的良好契機。但我查閱過花輪當地的風土,得知折居同學的行程,和當地重要節慶的日程都是錯開的。這便讓我有些不解。
「夜祭町出去的都是什麼人呢?自然是年輕力壯的人為主。剩下的都是安土重遷觀念特別重的,又或是實在上了年紀,搬出去困難比較大的。這樣一部分人,在干農活上面肯定不如年輕力壯的人們效率高吧?所以,夜祭町里一直有一種我說不上來,但感覺很怪的氣氛:明明是一個自給自足,靠種地為生的,封閉的小農村,但現在在村裡的人,要麼想著怎麼出去,要麼就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我小時候還在夜祭町生活的時候,還依稀記得村裡人干農活時互相幫助,收成時一起喝酒慶賀的場景;但現在,我過年回到夜祭町,卻發現和圖書這裏的人們一個個面無表情,好像……就好像傀儡一樣。」
「人越來越少,地方卻依然那麼大,每個人的田產便也越來越多。比如,就拿我家來說吧,爺爺那一代的時候,夜祭町有很多農戶,我們家的水稻田大概也就是堪堪一畝半,還是東一片西一片的零碎狀態。但在後來,這些土地經常發生轉手。有的是家裡的長輩去世,後代不願意繼續在這裏耕種,所以想賣掉土地,拿著錢到更好的地方發展;有的是為了將子女送出夜祭町,也把土地轉讓他人,作為送齣子女的備蓄;也有的,是因為在外面打拚出了變故,於是夜祭町里的田產也都廢棄,進而被其他人佔領了。久而久之,到了我出生的時候,家裡的田產已經連成了一片,算下來得有四五畝,一年忙活下來,收成不但足夠養活家人,還能有不少富餘。這樣說起來,我們家看上去似乎很滿足夜祭町的生活吧?其實並非如此。
唐土古書《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曹操接到了匿名的誹謗信,很是惱火,責成屬地官員國淵偵破此案。國淵的做法是:他發現誹謗信的原文中有不少引用了唐土賦文名篇《二京賦》的句子,便斷定,誹謗信的作者是個通曉文化,尤其擅長《二京賦》研究的學者。時值三國亂世,文化和教育難以普及,於是,他在辦公地點召集了下屬的三個年輕人,令他們化裝成學者,分頭找屬地內的學者,尤其是擅長《二京賦》的研究者求學。很快地,這些年輕人便找到了可疑對象,通過求學時的筆跡往來作為證據,立刻便核實了此人的身份。這段故事便反映出了,擁有超越平均水平的文化水準,同樣會在言行中不自覺地暴露。這個故事的模型同樣在當代唐土被使用。作家余秋雨有一篇《綁匪的紙條》的作品,同樣也https://m.hetubook.com.com是「因為不自覺地透露出自己擁有超越常人的文化水準,才導致自己被抓獲」的故事。
有一部描繪悠然的鄉村恬淡生活的動畫,那裡的旭丘分校便是折居同學口中所說的這種若干個年級同處一個教室,教師也由同一批人擔當,教學也以自學為主的鄉村學校。另外,我也聽聞過其他一些地方的學校見聞,這種現象在少子化的鄉村並非孤證。鄉村難留住年輕人,這個現象不由得引發了我心底的又一陣感嘆。
「剛才,嘉茂同學說的不也僅僅是一種可能,神跡到底是不是偽造可還沒有認定吧?雖然幾次相處的經歷已經告訴了我,嘉茂同學對事理的判斷非常厲害,但這是事關我家鄉的評判,我並不願意在沒有證明之前就被籠統地下結論。」
「的確有一定的歷史了,大約在我爸爸出生后,夜祭町就有了學校。不過,就算是有學校,建立的也只是那種一所學校從小學讀到高中,所有學齡由一批老師來教的那種鄉村學校。畢竟,在幾十年前,人們就開始不願意留在這裏了。有條件的,都想方設法讓到了讀書年紀的子女走出山裡去讀,這裏的學校,根本就留不住人嘛。」
「我雖然出自陰陽學世家,可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已經像折居同學那樣,有著充分的科學觀念,對我們家原本的吃飯技巧占卜術數並不相信,其實不妨在這裏說穿,我們家幾代人也從未將它當真。但在科學觀念已然普及的現代,之所以有人依然相信占卜,自然是因為他們見到了科學觀念無法解釋的事情,所以才會求助於占卜。我這段話,或許便是夜祭町里神跡不斷出現的動機猜測:這些神跡,會不會是夜祭町的神社為了籠絡這些渾渾噩噩的人的信仰,而刻意偽造出的呢?」
「不然。夜祭町神社這樣做,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和_圖_書可不相信,一座山裡的神社,會毫無來由地花費力氣偽造神跡。之前,折居同學不也說了,夜祭町的年輕人正在不斷流失嗎?我認為,這就是神社的目的,希望通過信仰心挽留住儘可能多的年輕人為本地服務。否則,神社辦神事,造神跡,我不認為他們會徒然為『豐富留守者的生活』的名義給這些老人們表演節目的。」
「啊,比如秋天,樹葉上出現各種奇形怪狀的文字,只有神社能夠解讀;或者在田地里的稻草人身上,會出現掛著古老漢字的飄帶等等。」
「折居同學,你是夜祭町出身的人,我接下來的這段話可能會對你有所得罪。你所說的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存在於夜祭町,也不僅就是出現在這種時機下。比如,戰火即將蔓延到某個小村,年輕力壯的人都逃往外地,村裡只剩下老弱病殘,田地無人耕種,在村裡的人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狀態,與夜祭町的現狀也有幾分相似之處吧?我姑且對社會研究方面還有些心得,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可以歸結於一個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可預見的滅亡命運。夜祭町勞動力缺失,等這一輩逐漸老去之後,夜祭町終究會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吞沒。面對戰火即將滅亡小村的命運,他們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吧。」
所以,人為神跡的製作,只能由神社方面來完成。只有他們有動機,有能力來製造神跡。聽完我這番理論的折居同學陷入了思考。她方才的言語,分明表露出,她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根植了夜祭町的信仰,而我的話無疑是擊向信仰根源的一錘。
現在,要製造神跡的人,同樣需要擁有高於夜祭町其他人的文化水準。折居同學說過,夜祭町的文化水平堪憂,唯有新近的一兩代人才接受了一些文化知識的教育,而這些人的視界一開,又紛紛尋找外出的門路。這樣一來,留在夜祭町和圖書的群體,和「文化水平極度欠缺」的群體,這兩個群體的「值域」是驚人地重合的。可以猜測,他們無法看懂的稻草人上的飄帶,又或是樹葉背後的文字,若是拿到高等學府,恐怕並不能掀起太大的波瀾。
「嘉茂同學,你說的的確很有道理,不過夜祭町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那便是這次我回去的理由——神社。夜祭町似乎是因為這種地形,以至於科學本身和科學設備雖然傳入,但科學觀念始終被擋在了大山外面。村裡人對於神社依然有著非常虔誠的信仰心,並且,直到現在,還有各種各樣的神事、神跡出現。」
寄名氏子這個名字,由於我也閱讀了不少傳統文化的資料,得以知道其原委。由於社會的現代化,人們的信仰心在逐漸減弱,神社召集周圍人群舉辦大型活動的「神事」功能正在逐漸減退,而漸漸向「信仰符號」轉變。不少神社也在迎合這種轉變,在傳統的「通過親臨神社獻納貢品成為氏子」模式之外,還新創設了「將名字輯錄在神社簿冊即可成為氏子」的挂名模式,這便是寄名氏子的由來。這種「因勢制宜」的模式,歷史上的一向宗便有類似的影子。
「好吧。不過話說在前頭,希望你聽過之後不要取笑。」
「這個曾經,是多久前的事情?」我的確是難以置信。倘若是一百年前的時代,交通閉塞的鄉村地區未能普及文化和教育,這倒是所在多有,但若是二三十年前,教育在全國已經普及並公益化之後,這樣的「被差別地區」反倒是有些不正常了。
「比如這次,折居同學返回實家,是為了進行挂名氏子的儀式吧。換個角度來說,可不可以認為,這就是夜祭町的神社牢牢掌控當地信仰的反映呢?折居同學和父親都已經搬出夜祭町生活,但留在那裡的爺爺依然要求你們返回,並且堅持將你的『籍』落在夜祭町的神社裡。hetubook.com.com這樣的行動,不就是『你爺爺的信仰』極其濃厚的證據嗎?」
「人情大過天,天大是人情,人情從來沒有取笑的理由。」
「這裏的風土我姑且做了一些了解,可是人文上的資料著實是沒有。如果可以的話,折居同學,能不能為我介紹一下你實家的人情風貌呢?」
所謂神事神跡,一方面是神道教將常識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歸結為神力;另一方面則是信仰這些神力而舉行的相應的宗教儀式。儀式是由人來舉辦,這並不違背常識,倒是之前一些「常識無法解釋的現象」至今依然在發生,這一點讓我很有興趣。
「嘉茂同學的意思是,神社在偽造神跡?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啊,說起來,的確沒和你們說過我為何回實家的原因呢。」聽到這個問題的折居同學猛地一省。「我回花輪,是爺爺將我和爸爸召回去,打算讓我按照家族裡的慣例,去做一個神社的寄名氏子。」
「這些不都是靠人力可以完成的嗎?只要趁夜,這些工作都可以通過神社的人或者僱人來直接完成吧。更重要的是,恰巧是這些『神跡』要達到『神跡』的效果,不就暴露了,製造神跡的人必須擁有超出周圍人的認知水平的事實嗎?」
「為什麼折居同學要選在這個時候回花輪呢?有沒有什麼地理或者風土上的緣由呢?」
神社常年從事文化工作,就算是言傳身教,在這裏工作的人們也足以擁有超出周圍人的文化。倘若不是他們,又能是誰呢?若是學校里的那位老師,職業素養不會允許做出這種涉及迷信的事情,並且一套教師班底,何來財力去製作足以被人注意到的數量的特製葉片呢?
「嘉茂同學這樣想是沒錯。可是,挂名氏子只是一種無關痛癢的事情吧。他是我的爺爺,為了滿足他的願望,就算這是夜祭町的神社籠絡信仰的把戲,這也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