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城夢鄉心
第九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
不妨試想一下,龜松從家中來到柳先生家,再從柳先生家返程,來回的路程一模一樣,而他會在這裏選擇抽煙歇腳,說明他的耐力並不夠支持他一口氣走完全程。這裏並不是唯一的一個錯車點,而他已經形成了選擇慣性。他之所以如此選擇,我認為,這裡是整段距離的中點附近——如果我們再在其它的錯車點發現大量的煙頭,再將這兩個錯車點的中點設為整段路程的中點即可。我們從柳先生家來到這裏的路程,開車的柳先生自己很明白。於是,我們按照參考的路程走了下去。從柳先生家到這個錯車點的距離肯定是大過錯車點到這頭的環山公路的距離的,所以,龜松家的住宅肯定要從水泥路的某個地方拐進去。然而,這段路修得特別的好,以至於各個分岔口也沒有出現……
「他的煙癮看來不小呢。我想,他就是因為抽煙太狠,導致手部骨相變形,才在手指夾煙的時候讓指頭上的婚戒掉了下來吧。往白水湖這邊,沒有絲毫去的必要,要去城市的話,走上遠端的環山公路遠比走白水湖內再插上這頭的環山公路快。這麼想的話,我們就可以模擬出他的路程了。」
至於次次前來賣茶的龜松家的兩個成年人,村裡人的印象都是身材壯碩,少言寡語,就如兩尊不動金剛一樣。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了隧道前——這是池木先生等人「認識路」的盡頭。隧道在山體內拐了彎,一眼望不到對面。池木先生拜託我的問題不言自明——找到龜松家的實際地址。
「他是柳先生最大的下線,柳先生當然也給了他一定的優待。但這個人就是這樣奇怪:他的茶田和賣給我們的茶葉,以及鄰裡間的交談,都證明確實存在這樣一個人,但說到住址,沒有人能夠說得出準確的位置。就算有人這麼問過龜松和他的老婆,他們一直都用『山後頭』來草率地應付。」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和*圖*書唐土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寫到:【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水泥路必然是從土路改造而來,而土路的形成也需要人的常年行走。
戒指脫落在這裏,說明他們至少在這裏停留了一次;脫落的是戒指,說明他們有過讓戒指脫落的動作。內壁刻著名字的戒指是婚戒,更沒有隨意丟棄的道理。這就是可以得出的第一條線索:龜松家的一人在這裡有過將手伸出窗外的動作,因為這裏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所以當時這個人是開著車經過。
「茶葉有兩個收穫季,龜松家的產茶要來個七八趟才能拉完,他也不讓我們的車跟著他去家裡拉,次次都是他單方向運送,來多少結算多少。按照這個來往頻率計算的話,基本上每來一趟每走一趟,他都會在這裏歇一趟,抽一根煙的樣子。」
「咦?他是你們的收購大戶,你們卻不知道他家的住址嗎?」
「這可又要怎麼辦啊?」水泥路面自然不可能留下輪胎印,開車的柳先生無所適從,只好在水泥道路的一個錯車點停下,這樣的錯車點不遠處還有,或許是修路的人錯把這條路當成了「九省通衢」,而做成了方便錯車和往來的模式吧。沒有辦法的池木先生只好又一次向我發問。
「可以啊。過濾嘴也不會腐爛,雖然曬的癟了,但標誌是不會變的。」
這時,同樣下車的千鳥同學忽然一個趔趄,似乎是什麼東西磕了她踏出的腳,以至於失去了平衡。待她控制住重心之後,她彎下腰,撿起一個閃閃放光的東西。「就是這東西硌了我的腳吧……」她忽然遲疑了。因為她手中的東西是一枚戒指,這樣的人工物顯然是有意義的,而出現在這裏,只能說明遺漏者的粗心。
「池木先生,這一片茶田屬於龜松家有多少年了?」
「關於龜松家的情報倒是有,等下我一併說給你聽就好。但龜松這個人的住址是和圖書著實詭秘:從別人口中完全打聽不到這條情報的信息,而我們等到他來賣茶葉,向他本人打聽吧,他又含糊其辭,總是拿其他的話題帶過。對了,他總是跟柳先生套著近乎,一直想懇求他為自己的茶葉開高一點的價格。」
這是一條由行經過程中緊壓地面而形成的土路,小汽車沒辦法開到這裏。我們也是在柳先生的家停靠後,換乘了他們家用以運輸茶葉的,能夠在這種小路上比較自由地開行的輕型卡車來到這裏。此時,我、池木先生、千鳥父女等人都坐在卡車背後。在卡車暫停時,我跳下卡車,觀察著地上的痕迹。記得在之前,我也有過前往北茨城磯原車站,尋找白木武雄家究竟在何處的經歷。在繁忙的人海中我尚且成功,這裏人跡罕至的環境,難道還無法尋找嗎?
這麼說來,這段路可以說是五十年間龜松自己走出來的吧?路自然是挑最適宜的路線來走,我們從路的「勢」來觀察,是否能找出龜松的行動模式,從而找出他們家究竟住在何處呢?比如說,這裡有四個岔路口,都是龜松家的人打理茶園的幹道,其中一條通向他家,另外三條通往茶園的各個角落。龜松家的人行走在路上,會是哪一條路行走得更多呢?
「這個問題說出來有點難為情啊。我抽了快有二十年了。」
「為什麼這樣斷言呢?」
我們的輕型卡車謹小慎微地開過了缺乏照明的隧道。當我們眼前一亮的時候,我們卻又都傻了眼:眼前同樣是一片漫無邊際的茶田,長勢令人可喜——這自然是龜松家的茶田了。但腳下卻是平整的水泥路面,雖然只有容許一輛車經過的寬度,但也修葺得有模有樣。返身再看這一頭的隧道入口,也像是正規的隧道一樣豎起了標識,用黃黑相間的油漆標出了洞窟的範圍。看來,這一面似乎才是所謂的「正面」,倒像是更多茶農所聚居的西南側是不通人煙的封
hetubook.com•com閉落後區域。
「恐怕,他們家的住宅採用了我們這裏非常難以見到的居住形式吧。車裡的柳先生或許知道,在唐土的中北部,叫『黃土高原』的那片地形上,有一種鑿山而居的居住形式,叫做『窯洞』。龜松家或許正是鑿山的能手,所以,他們的住宅,是清出一片山壁,然後鑿空內部而形成的。」
「那麼柳先生有沒有照顧他呢?」
第二天到來,我們又一次集合在茶屋「漣」,向著下妻白水湖沿岸的村落進發。此次前進的目標是村中銷售給柳先生最多茶葉的人家——龜松家。池木先生介紹說,這戶人家在白水湖擁有最大的茶林,同時也是最為合作的茶農。但是,池木先生介紹時,面對的重心角色卻是朝著我而來,這或許便意味著,在這裏還有額外的一些麻煩。
「柳先生就住在這裏,平日里和龜松家都沒有接觸嗎?又或者說,在和其他村民,以及村民之間的交談中,從來沒有涉及過龜松家的情報嗎?」
「池木先生,您的煙齡有多少年了?」
「龜松一年會出現在柳先生那裡幾次呢?」
「我記得您在去澤渡家的時候說過,這個地區的商店只能買到最普及的七星煙。那,您能分辨得出各個年代的煙蒂嗎?」
「七星煙的煙蒂每年都會更換設計,我當然能認出來。」
「我想想啊……上一代的龜松家還更樂於跟我們打交道,從那時算起的話應該有五十年了吧。不過那時的茶葉還是用扁擔挑,而且我們也還沒有形成收購的根據地模式,他往外賣茶葉應該是走這頭下環山公路更多吧。所以,這邊也沒有多少接觸。」
「這就幫大忙了。您看這邊,在千鳥同學撿到戒指的區域附近有許許多多的煙頭。您能辨認出這些煙頭的年代嗎?」
「戒指脫落在這裏?這可真是個大發現啊。說不定這就是我們找尋的突破口呢。」
「龜松家雖然和我們非常合作,但m.hetubook.com.com我們卻對他知之甚少。甚至連他的家在哪裡都不知道。」
於是,我們找到合適的那條路后,柳先生將輕型卡車繼續往前開動。還沒到位置之前,千鳥同學向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龜松先生的住宅肯定是在這四條路上的一處吧。可是,我們剛才從隧道口望下來的時候,那時視野那麼開闊,這四條岔路都被我們看在眼裡,為什麼我們當時無法發現哪一條道路上有像是住宅的建築呢?白水湖那邊的人家,比如澤渡先生和弓川先生的家,都是那麼大一片的,一眼望去就看得到。」
「找到最寬、地勢比周圍更低的那條路,這一條就是通往龜松家的那條路。再按照之前估算的距離行走剩下的路程,那裡或許就有龜松的住宅了。」
「白水湖的村裡人從來沒有進來過這片隧道,只會是龜松家的人來往。他每年都會通過這條隧道,將大批茶葉送到這邊來。滿載的輕型卡車會在地面留下痕迹。我們先過了隧道,然後再在那邊尋找輪胎印,追下去應該就能有進展了。」
這個地方的煙頭說明,路過的人會在這裏抽煙。但這個區域是一個供迎頭錯車的臨時區域,產生如此多的煙頭,定然說明了一些其他的問題:由於這個錯車點過後便是隧道入口,而隧道那邊是白水湖村落,村落更是沒有人來過隧道這頭,那這個錯車點可以說,被使用的概率極低。使用率極低的錯車點有如此多的煙頭,只能說明一點:龜松在這裏吸煙已經形成了習慣。說話間,池木先生已經完成了煙頭的大概辨識。
「接下來要怎麼辦呢?」
放眼道路兩側,從低矮的道邊草再到中等高度的灌木,再到丘陵的更高處則開始是茶樹。此處地形也算得開闊,錯落有致的植被分佈也不至阻擋我的視線。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環山公路,和我們入山前所行駛的公路同屬一段。但這麼一路看下來,並沒有明顯的房屋形狀,就連人和_圖_書生活的痕迹——例如空中飄起炊煙、焚燒柴火的濃煙也沒有見到。
顯然是通向家的那一條。龜松家的人在開車的路上尚且因為精力不濟,需要休息,更何況是行走呢?把四條路都走一遍,順帶打理沿路的茶園,這樣的事非得由精力充沛的人來完成。而據白水湖這邊的村民說,龜松本人和他的妻子都是塊頭大,說話少的模樣,這種身板本該給人體力充沛、精神振奮的判斷,但這些事實都證明了真實情況與之相反。龜鬆開車到一半就要歇息,我認為,這個人頂多隻能選擇「家——一條通往茶園的路」進行一次打理,然後在茶園休息一回后,再原路返回。所以,通往其住宅的那條路,理當比其他小路更寬,而五十年的踩踏和汽車的重壓,會使這裏的地勢更低。
「嗯。一枚戒指,而且內圈上還刻著KAMEMATU,這不就是『龜松』嗎!」她眯著眼睛辨讀出戒指內壁上的文字時,突然有了重大的發現。
龜松家的情報在眾人的了解下已經很詳細:一對成年父母加兩個兒童的家庭構成,父母在山裡種茶,兩個小孩還在上學。白水湖是一個盆地沉積湖,東北側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坡度較陡的山脈,大多數人住在山脈西南側,靠湖的一面;而龜松含糊交代的話便是說,自己住在東北側背山的一面。龜松家在山那一側擁有廣袤的茶田。由於山脈坡度陡,通往山背的路是草草炸開山體用隧道連通的。其他人從沒有穿過隧道去山背探險,於是也沒有人知道龜松家所住的具體|位置。
「是的。他們家每次都是直接開著大卡車到我們這裏,將茶葉倒出之後稱重計價。柳先生來了之後,還沒去過一次他的家呢。」
「你看看之前的隧道,整修的情況是這一面完備而白水湖那一面草率。會將這一面當成隧道的正面的人,只有常住在這一面的龜松家啊。他們開鑿隧道的技術有如此水平,鑿山的功夫還用懷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