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冠蓋煊赫滿華府,精神煥發入霧都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黑學校
不過在某些人眼中的資本家窮凶極惡的「剝削」,卻成為當時上海周邊地區平民眼中的「福音」。
其中的食品加工和工業會計專業還特意招收女子學生。
本章副標題:本章沒有副標題
1925年,第一批三年制學生畢業之後供不應求,甚至有人私下給學生開出了高額補貼以此爭搶人才。
因此胡華學校第一次招生的場面就火爆無比,原定300個名額居然來了將近5000名申請者,最後不得不再增加了200個名額。
隨後他邀請張元濟、張東蓀、虞洽卿、榮氏兄弟等人,一同創辦了胡華工技學院附屬職業學校,簡稱胡華學校。這是中國第二家全日制職業學校。
而到了1922年袁燕倏先生回到國內之後,曾經在中國公學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教授。在他的號召和主持之下,中國公學內增設了一個工業技術學院。因為這個學院得到了當時美國商務部長兼美國救濟總署署長赫伯特·胡佛,還有他夫人盧·胡佛的大力支持,被命名為胡華工技m.hetubook.com.com學院。
另外,胡華學校提供的伙食對當時平民來說簡直可以稱之為奢侈,早餐有一杯牛奶,午餐有一顆雞蛋,晚餐保證有葷腥,還發放零食和點心。而且這些伙食菜單都是由學生自行研究擬訂,並且輪流派人採買烹調。以至於後來胡華學校開辦了附屬餐廳和食品加工廠。
袁先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宣稱建校宗旨是,從貧困青少年中招收肯學習能吃苦的人,從實踐出發,產學研相結合。從培養合格的工人出發,逐步形成一個技術梯隊。
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研究、倡導、實施職業教育的全國性的教育團體。
1918年9月,職教社在上海南市陸家浜附近租到一塊七畝半的荒蕪土地,建造校舍,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這也是中國第一所全日制職業學校。
抗日戰爭時期,很多胡華學生來到了延安,在那裡他們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也開辦了一所工業類的職業學校,被人戲稱為「胡華延安分校」和*圖*書。這個消息傳到美國國內的時候,胡佛夫婦欣然為這家學校募捐了十幾萬美金的善款。
受此鼓勵,袁燕倏先生等人不但在江浙地區開辦了分校,甚至還把分校開到了天津、武漢、廣州和重慶等大城市。而當時全國各地的民族資本家和教育家們也借鑒「胡華模式」開辦了各式各樣的技術學校。
當時對於袁燕倏的批判也是甚囂塵上,說他他不但是一個宣揚資本主義庸俗經濟學的反動學閥,還是一個對中國兒童敲骨吸髓的大資本家,更是美帝國主義向中國進行經濟殖民的馬前卒和帶路黨。
——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上的胡華模式》m.hetubook.com.com
但是不同於中華職業學校,胡華學校在成立伊始就飽受爭議,甚至被某些人批評為「鑽到錢眼裡面去的黑心學校」。
其原因是胡華學校的學生們雖然接受的是免費教育,還能享受免費食宿和衣物,但是必須和校方簽訂一定年限的用工合同。這份合同規定,學生畢業后要在校方指定的工廠服務三年到五年,期間只能拿到十分微薄的生活補貼。其實這就相當於強制的學生貸款。
胡華模式因此被棄之如敝履,直到那一陣春風撲面而來……」
胡華學校作為一所主要為工商業界培養中級技術、管理人才的全日制職業中學,先後開設了鐵工、木工、車工、搪瓷、機械、食品加工、石油和礦業機械和工業會計等科。在教學中,採取半工半讀、工讀結合的學制。
根據建國后的不完全統計光是被胡華學校培養的高級工程師就有萬人左右,中級工程師更是高達十萬人以上,技術工人和學徒根本不可計數。
https://m•hetubook•com.com還有引人指摘的地方是,這些十幾歲的學生們至少有一半學習時間是在校辦工廠勞動,而且除了伙食補貼之外,根本沒有工資。這被當時進步人士視為「濫用童工」的「血汗工廠」。
因為在送子女進校的父母們看來,這就相當於為學生找到了畢業后的出路,不但不用出錢,還不用擔心子女畢業之後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要知道,當時讓孩子去當學徒,父母都要送上一份厚禮才行。相比之下,胡華學校的條件真的是優厚無比。
但是由於建國后教育系統內部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傾錯誤,胡華模式在某一個時期被批判為「假教育之名,行剝削之實。」。
胡華學校還開設了好幾家校辦工廠,主要生產玩具、食品、服裝、自行車、搪瓷產品和五金工具等等這類輕工業產品,其中玩具和服裝甚至遠銷國外。
有人認為表面上這所學校教授技能,實際上他們通過逼迫對在校學生去血淚工廠上工進行殘酷的剝削。甚至說這些學生是「包身工」,校辦工廠是「血淚工廠和圖書」,胡華學校是「黑心學校」。
在建國后,胡華學校由中央輕工業部接管,改為部屬學校。機械、石油、會記各科等遷到南京、天津、西安各地,留在上海的本部改名為南華職業學校。
胡華學校不但受到了平民階層的歡迎,也因為培養出來的學生功底紮實,技術過硬,幾乎不用培訓就可以擔當工廠技術骨幹,於是成了當時企業主和廠方眼中的香餑餑。
「我國的技術職業學校最早出現在1917年的上海。1917年5月,黃炎培聯絡教育界和實業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張謇、嚴修、沈恩孚、蔣夢麟、穆藕初等48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
胡華牌自行車和人力車更是成了享譽國內的名牌產品,早在三十年代除了滾珠軸承這樣的「高科技」零件之外,其餘部分全都完成了國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