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冠蓋煊赫滿華府,精神煥發入霧都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又來了(上)
但是也有人說,鴻漸先生的白話文作品不僅在量上遠遠多於魯迅先生,就算在質上也要高了一籌。他的第一人之譽無可置疑。
魯迅先生的雜文被稱為投槍匕首,每每刺刀見血,讀之讓人戰戰惕惕。可是他生活中卻平易近人,訥言敏行,勘為良師益友。
我和我的同仁們希望以此正本清源,還歷史和袁燕倏先生本來面目。」
總之,諸公掊擊新文化而張皇舊學問,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為一種主張。可惜的是于舊學並無門徑,並主張也還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在國粹的知己,則國粹更要慚惶然人!「衡」了一頓,僅僅「衡」出了自己的銖兩來,于新文化無傷,於國粹也差得遠。
「鴻漸先生的那篇《再估(學衡)》盡顯他留洋紳士的騎士風度,只不過這裡是中國,費厄潑賴精神應該緩行……」
我所佩服諸公的只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表的勇氣。」
「1922年,同為新文化運動的www.hetubook.com.com兩員幹將,卻因為對於《學衡》派的不同態度在《晨報副刊》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論戰,號稱「風鴻之論」。
本章副標題:某些人討厭但是某些人喜歡的東東又來了。
西方歷史學界太過嘩眾取寵,完全失去了嚴肅的學術性,淪為徹底娛樂大眾的小說家之言。尤其是近幾年某位美國暢銷小說家寫的關於袁先生的著作,不但大搞神秘主義把袁先生說成是具有超能力的「竹林賢者」,還用陰謀論把袁先生設立的SCP基金會強行附會成在幕後影響歷史的神秘組織。
——節選自胡適《關於風鴻之論的一點看法》
這樣的辯論只是抒發辯論者的胸臆,對於學術研究毫無益處。
左派認為袁先生和托洛斯基惺惺相惜,身邊還有不少無政府主義密友,所以他其實是打著自由主義幌子的左翼分子。而且他很可能是革命手段非常激進的布朗基主義者。
夫所謂《學衡》者,據我和_圖_書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於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所以,決用不著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節選自鴻漸《再估(學衡)》
所以當時大家認為魯迅先生銳利無匹,能當正印先鋒官。
「我這位『好好先生』拜讀了風聲先生八月九日在本報發表的雜感。風君學識深厚,我所不及也;行文痛快淋漓,也讓人擊節。
右派自然斥之為無稽之談,他們認為袁先生的新古典自由主義立場從來沒有動搖過,「奧地利學派的中國副院長」這個榮銜對他是實至名歸。
——節選自《(袁燕倏研究)創刊詞》
這五位便是新文化運動的五軍都督。」
後來幸有胡適先生髮文勸解,這兩位雜文大家方在1922年底握手言和。
「風聲先生的《再再估(學衡)》讓我很是訝異。風君筆法誠為老辣,胸襟卻和-圖-書頗偏狹,他的文章似是出自紹興師爺之手……」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不管是在西方還是東方,所謂的「袁學」研究都已經走入了誤區。
(本文刊載於《袁燕倏研究》第一期)
反觀我國學界對於「袁學」的研究,卻因為研究者們政治理念上的分歧成了一場意識形態交鋒。
適之先生謹慎平和,殿後壓陣最為適當。
「作為深刻影響二十和二十一世紀的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袁燕倏先生是當今中外歷史學界最為矚目的研究對象,甚至沒有之一。所以有了「袁學」這個說法。
而鴻漸先生雅量高致,乃是新文化運動主帥的不二之選,又因為他那句「帥到沒朋友」,便以「袁帥」而稱之。
「我在八月四日(一九二二年)的《晨報副刊》上看見鴻漸先生的雜感,很詫異天下竟有這樣拘迂的好好先生,竟不知世故到這地步,還來同《學衡》諸公談學理。
這兩位便是白話文第一人和第二人的魯迅先生和-圖-書和鴻漸先生。不過他們當中究竟誰是白話文第一人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仍然是眾說紛紜。
——節選自鴻漸《再再再估(學衡)》
不過作為好好先生,我有一言不吐不快,《學衡》派中的吳君和我在紐約就有過當面的交流,他維護國粹的心意還是好的,他對於「國粹喪失,國將不國。」的憂慮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
有人認為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真正的白話文小說,因此他是毫無疑問的第一人。
——節選自魯迅《再再估(學衡)》
文如其人這個說法,這兩位卻是現實中的反例。
大釗先生和仲甫先生則是左右兩路領軍大將。
——節選自《袁燕倏和新文化運動》
所以我認為不宜對《學衡》諸君太過苛責。」
本文不談白話文第一人屬誰這個問題,而要說說他們的雜文。
有鑒於此,我們決定創辦一本專門的「袁學」雜誌。本刊選取的稿件都是基於袁燕倏先生第一手資料的研究文章,這些資料主要是同時https://www•hetubook.com.com代和袁先生接觸過的各界人士所著文章、日記、書信、訪談和回憶錄。
與他相比,鴻漸先生卻一向以狂生著稱,性格桀驁不馴,言行肆無忌憚,他自稱是「帥到沒朋友」。而他的大部分雜文反倒是雍容大度,即使譏刺也點到為止。當然有的時候他也毫不客氣,據說康南海先生讀了他的那篇《有為所不為》之後,氣得當場吐血。
「近日我的兩位朋友風聲先生和鴻漸先生因為對《學衡》派的不同意見,在《晨報副刊》上興起了一輪筆戰。我認為他們對於推廣新文化運動的意志都是堅決的,只是態度不同而已……」
——節選自魯迅《估《學衡》》
而這樣的「歷史」著作自然是流毒無窮,對於袁燕倏先生的聲譽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