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風雲際會且徐行
第四百六十九章 對沖
在英國看來,外交的實用主義精神是決定英國對華關係的基礎,英國國家利益是英國制定對華政策的準繩。
王老對桃花島當局提出了六輕方案,而對內地則徹底推翻原來所有石化產品外銷的方案,改成要求全部內銷。
做得最赤|裸裸的就是高盧人,他們似乎認定桃花島會獲得最後的勝利,所以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高盧人,又去拉攏桃花島了。
而與此同時,孫祖傑正在廖總的辦公室,彙報他這一次赴英談判的準備工作。為什麼貸款五億英鎊,孫祖傑已經給出了說法,他認為英鎊很有可能貶值,這個時候貸款越多越好,如果不是考慮到華投現有的資金壓力,他甚至準備更多的貸款。
「他們有一位非常傑出的企業領導人,孫不僅僅是一位金融投資家,同樣也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我們有必要加深與華投集團的合作,所以我贊同這一次華投的貸款方案!」
這體現在這些國家的對華外交上,各家的做法都不太一樣,尤其是歐盟三巨頭,英法德,他們選擇的路線差異很大。
孫祖傑聽到中樞這個決議后,幾乎沒做什麼考慮就立刻答應下來了,也許要過幾年苦日子,但是只要建成了這個項目,日後中國就會出現第四家石化集團。
當然要是干不好,出現了半拉子工程,孫祖傑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他手下的汽車公司太多了,讓人太過羡慕。
而隔著一條海峽的不列第亞人卻停了下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不列第亞人與中國人打交道特別和*圖*書多,所以他們對兩岸政府的了解實在太深了。華英兩國又要在港島問題上不斷的打交道,所以他們總覺得中國崩潰論不那麼靠譜。
至於中國人會不會崩潰,那跟他們無關,崩潰了更好,到時候中國人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東西來抵押。
到了九十年代初,隨著蘇東陣容走向滅亡,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看法出現了很大的分歧。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交相出現,讓人感覺是不是出現了混亂,怎麼可能同時出現兩個截然相反的論斷。
沉默了一會,廖總這才回道:「小孫,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台塑七十億美元的投資,國內目前根本沒有企業做得到這樣規模的對沖。」
「中國人的企業資料我們都看過了,這是一個世界五百強級別的財團,他們有自己的銀行,所以他們不缺少華元,他們只是缺少足夠的外匯購買關鍵設備。」
而出現中國威脅論則是因為美帝舉目四望,他們似乎已經沒有了對手。沒有對手就需要創造一個對手,要不然軍工利益集團還怎麼維繫自己的利益,還怎麼一年幾千億美元的軍費開支?
見這一位銀行家舉起了手,陸陸續續有人舉起手,為首的某一位大人物說道:「這麼大規模的貸款,內閣需要綜合考慮,各位請等一等!」
所以中國威脅論同樣到處都在鼓吹,但是西方的政客們骨子裡只把中國威脅論當成口號,他們的內心絕大部分更加認同中國崩潰論。
所以他們的目光完全被這個大項目一半m.hetubook.com.com的國有化訂單吸引住了,高達四十多億元的國有化訂單足夠讓他們吃得肚大腰圓,至於沒辦法壟斷,看看其他行業就知道了,華投真要想進來,他們哪裡攔得住。
而另外一邊的德國人卻又不一樣,大眾在中國的巨大利潤,讓德國人看到了中國的巨大潛力,所以他們開始了沉默外交,只談生意,不談風月,以賺錢為目的。
「中國人借這麼多英鎊是用來做什麼?不會用來買球星呀。」
所以孫祖傑認為根本不需要如同台塑一般全套設備進口,他與石化部門的同志研究過,只需要進口二分之一左右的設備,考慮到石化設備佔據總投資的30%左右,所以孫祖傑提出了從英國貸款五億英鎊的設想,其他華元投資則由國內各大銀行提供貸款。
「這麼大的項目,五億英鎊貸款夠嗎?」
根據最終的方案,中樞同意以華投為投資主體,與華石化合作,華投出錢,華石化出人並負責施工,共同組建聯合石化集團。
他的理由十分簡單,台塑是桃花島第一大企業,如果台塑能夠大規模的在內地投資,那麼桃花島什麼企業都可以搬到內地。
事實上這並不奇怪,之所以出現中國崩潰論,是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既然紅色國家的老大蘇俄都快不行了,中國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哪一天突然就完蛋了。
此時還抱著巨大期望的中樞,最終為了兩岸大局,答應了王老的要求,甚至於還準備為此推遲十四個省的石油裂解項目,可以說給出了和圖書最大的誠意。
聯合石化可以自己進口石油,所生產的煉化產品全部供出口。要是台塑不幹了,這個項目的煉化產品可以用於國內。
這是桃花島當局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所以這個項目政治意義高於一切,內地無論怎麼一頭熱都不可能。
所以孫祖傑從英國搬走了鋼鐵廠,造船廠,現在又開始搬汽車廠了,但是這一切都不如他的貸款來得受歡迎,五億英鎊,只要中國人拿出足夠的抵押,那當然要貸款給他們了。
只是正在加速工業化的中國,對於英國貨不太看得上,相比于精細的德國貨,英國人的東西貴的要死不說,質量還很一般。
當然為什麼選擇大石化項目,這是中樞交給孫祖傑的重大任務,所謂的聯合石化項目目標就是對沖海滄計劃的風險,當然事實上也是孫祖傑主動攬過來的。
就生意而言,顧客的身份完全不必挑剔。當然,維持與顧客的良好關係,則是在生意場上無往而不勝的不二法則。
而且現在這個樣子,壟斷又有什麼用,還不如這四十多億元的訂單實在呢。
孫祖傑在此後,長篇大論論述了自己的觀點。首先,對沖項目不需要和台塑那樣做的那麼大,也不需要準備船隊醫院這些,孫祖傑提出了一個六十萬噸乙烯和八百萬噸石油煉化項目,這樣總投資會減少四分之一。
早在兩年前大風波后,台塑的王老到達大陸提出海滄計劃時,孫祖傑就在財經小組的會議上公開表示了不看好。
孫祖傑這個方案提出之後,立刻得到了和-圖-書兩桶油的贊同,這麼大的投資,一半設備交給國內,兩桶油要吃撐了,至於貸款還不還得上,項目搞不搞的起來,那是孫祖傑的事。
孫祖傑的說法也很有道理,石化部門又提供了技術參考,所以中樞經過仔細討論之後,最後謹慎接受了孫祖傑的提案。
所以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做兩手準備,我們需要準備一個對沖項目,萬一台塑不能落地,這個項目可以立刻接手。
所以圍繞著項目的國產化,華石油華石化的專家們立刻現身說法,用事實告訴中樞,我們不需要整套設備完全引進,只需要買入關鍵設備就可以了。
聯合石化集團所有的投資,全部由華投自籌經費,不列入國家計劃。當然孫祖傑吃了這麼大的虧,為國分憂,國家也不會虧待他。
所以英國人可以一邊與中國做生意,一邊不斷的在港島問題上反覆不停的折騰,所以這一時期,華英兩國摩擦不斷,但是也不妨礙生意的進行。
只要一想到這個可能,孫祖傑就充滿了激|情,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好事,而對此華石油華石化也沒有多少異議,他們目前根本不敢接這樣的工作,而且這個時候兩桶油的日子過得慘兮兮的,完全沒有後世的霸氣。
當然如果台塑項目落地,這個對沖項目可以將煉化產品出口,同時我們還可以制約台塑繼續漫天要價。」
「中國人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愚蠢,他們希望用這筆貸款建設一個大石化項目,可以年產六十萬噸乙烯,並煉化八百萬噸石油。」
而事情的演變也和孫祖傑和*圖*書預料的一樣,到了九一年,王老在大陸的行蹤已經暴露,面對桃花島當局的巨大壓力,台塑的做法相當於釣魚一般,同時對兩岸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孫祖傑斬釘截鐵地說道:「不,我們國內完全可以做到,比如我們華投就有這樣的實力。」
對此,開會討論的時候,孫祖傑最後無奈地說道:「如果台塑項目最終無法落地,我們十四個省的石油裂解項目再受到影響,未來我們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購買石化產品,這樣操作的風險太大了。
「哈哈哈,愚蠢的中國人!」
其次,這一次不需要整套設備完全引進。他已經知道中國的煉油裝置主要生產設備已經實現國產化,而中國三十萬噸乙烯全部裝置的裝備國產化率也達到了一定水平。
安靜了一會,一個銀行家感慨地說道:「沒想到中國也有這樣的企業財團!」
但是孫祖傑不一樣,他不喜歡德國人,更喜歡英國人,道理很簡單,英國人在去工業化,他們更捨得賣東西。
到時候要是還不起那麼多貸款,那就對不住了,除了華汽,其他的你都得拿出來,誰讓你們華投搞汽車太賺錢了。
中樞和地方將給予最大程度的特殊優惠,同時國家允許聯合石化擁有獨立的石油進出口權,各大銀行為華投提供華元低息貸款,至於外匯,需要孫祖傑自己想辦法,說到底是國家覺得只有孫祖傑這個傻大胆敢做這樣的事情。
有貿易傳統的英國,其外交行動有商業運作的特點。就英國而言,至少實現英國的單贏是對外交往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