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作者:千里江風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太行山下,小試牛刀 第19章 袁氏門生

第二卷 太行山下,小試牛刀

第19章 袁氏門生

「再說喬侯先前已說過,不是平白好心給我二人除賊之功的,也是為自己的進言做個鋪墊,想來也不只是打算縮在樂平一地,加之此番雲中山一行,喬侯種種安排令我敬佩有加,有此想法也合乎情理。」
他不由開口問道:「那位州府長官如何?」
她剛說到這裏便聽到了徐福領著張楊上樓來的聲音,便止住了話茬,沒再繼續說下去。
護送張懿前來并州的隊伍,又不像是鮑鴻等人此前在樂平的情況一樣,需要等到喬玄的祀廟完工之後才能離開。
說實話喬琰其實有些沒料到會這樣快見到張楊。
並非人人都樂於往那大漢腹心之地效命,于王侯貴胄堆里去博取個功名來的。
張遼回憶了一番先前所見的那人,回道:「他大約三十歲上下的年紀,相貌頗為出挑,氣度也並非尋常人,若非要說的話……」
喬琰目前讓趙雲所領的只是縣衙差使,打算逐漸將現在還在為「樂平製造業」做工的黑山賊,慢慢歸化成可用來統領的兵卒。再從縣民之中擢選出些人手來,進而形成樂平成體系的隊伍。
張遼將話說出來,便已經自己開解得差不多了,現下也打算沉下心來就職上任。
「說來倒是有些可惜,我見喬侯對張遼頗有欣賞之意,現在給他一道跟州府搭橋的關係,便是別人的故吏,再要招攬到麾下就不容易了。若是還有一州刺史對其恩厚有加,給其豐|滿羽翼的機會,也就更將對其死心塌地。」
但對方固然開口即盛讚他的本事,卻好像並沒有將他「願為并州效死守邊」的訴求放在心上,而是在再一次稱讚了他剿滅雲中山山賊的戰績后,直接便問——他是否有意于往洛陽去。
張遼回道:「他給了我州中武猛從事的位置。」
即便是董卓,其麾下涼州猛將如雲,更有李儒賈詡這種人物,總不能是他什麼都不說不做,就有人自己湊上來的,其中合乎君臣相得意味的招攬也必不可少。
「稚叔對我寄予厚望,我心中感激,但起步于州府實乃絕佳履歷,其中和圖書抉擇不是這樣做的。若那州府長者有統帥風範,就算稚叔自言不懂彎繞之事,也無礙於在其麾下嶄露頭角,為一方之將。」
他搖了搖頭回道:「這事有些複雜,先見了喬侯再說吧。」
這不是個尋常的表現,但張遼這話說得篤定,大約還真是他所說的這麼回事。
她說是說的張楊的政治頭腦不成,可他領兵的天賦並沒有差到這個程度,否則也做不得上黨剿匪,護送天子這些個事情。
張遼想了想那日喬琰讓他和張楊于王氏宅邸和人比斗,找出了個參照來,「此人酷似世家子弟。」
他是可以在州府承擔起個重責的。
張楊見喬琰話中堅決,更有不願讓賢才埋沒的意思,也沒有再在此事上先行多話,打算等見到張遼再說。
好在也並未讓她等待多久。
喬琰原本是屬意收服褚燕或者張牛角,讓他們來承擔這個副將的責任,又不免擔心將黑山賊重新交託到他們手下,在樂平沒有實在大許可權制的情況下,會不會讓他們生出不合適的野心。
雖說不該以一時表現便下一個定論,張遼也自覺自己的年齡小了些,還不足以讓他憑經驗判斷,此時更多仰仗的還是直覺,但他心中有了這種初步的印象,也就難免對張懿抱有了幾分偏見。
但好像他所以為的這個好消息,在張遼這裏並不盡然如此。
可喬琰見過他,又如何會因為這點遮擋便認不出他的樣子。
尤其是張楊。
既見張懿一到此地便得了勇士來投,加之或許是該交代的事情都已經交代得差不多了,這群洛陽兵卒只又過了兩日便啟程離開。
孫劉曹三方陣營表現出的氛圍差異,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其主公所引領起的風氣。
張遼顯然也對這情況有些不解,甚至若非是他察覺敏銳,或許都不會留意到這兩人之間門的這一出交流。
這會兒從這一個個兵卒的臉上逡巡過去,倒是看見一的確身著校尉服侍的,並未出現在隊伍領頭,反倒是混在士卒中間門,又因盔甲的帽檐遮https://m.hetubook.com.com蓋,而讓臉被蓋住了一部分,壓低了幾分存在感。
但他眼中所見,正是喬琰對這意外消息並未露出什麼心緒不定的樣子,只是又說道:「可否勞煩將那位校尉的樣子描述給我聽聽。」
他因為年齡足夠,勇武卓絕,本是要被張懿委任個好職位的。
他離開小樓后,於他此前和張遼投宿的旅店等候了小半日,方才等到了對方回來。
只是想到喬琰先前所說的,她實是要通過張遼得到的待遇來決定自己該當如何輔助這位刺史,現在張懿既是如此做派,他也不免擔心起了樂平侯的情況。
對外面等待著結果的好事群眾來說,這或許是個刺史到任時候一番插曲的完美落幕,可經過了這一番抉擇的波折,張遼卻很難因為這落後敲定的官職,而對張懿生出臣服之心來。
能做到州府長官的人物,在招攬賢才的表現上大多能反應出其本身的特質。
好在因張懿重新給出的這個武猛從事位置,讓他得以先從督管軍事的行當做起,倘若忽略掉此番張懿的表現,這也未嘗不是個良好的開端。
那麼如此說來,倘若張懿對他的意見倚重頗多的話,這位并州刺史,乃是汝南袁氏的門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樂平就無疑是在退而求其次。
在喬琰的印象中還當真有一個人選!
喬琰的眉頭擰起了一瞬又旋即舒展開來。
隊伍過晉陽南城門魚貫而出,也正落在了附近的喬琰眼中。
這是袁紹袁本初!
見張楊還有話說,她抬了抬手示意張楊先不必說下去。
但張楊自覺自己的理由也挺充分的,「若是我與張遼一道去投了州府,一次有兩個的總是不如只有一個來得珍貴,我又不若張遼這般明白審時度勢的道理,還不如選個只需要聽從調派的地方。」
喬琰又問道:「敢問,他身邊可還有什麼旁人?」
或許是有的。
比如張遼想要在州府中得到個委任,從本質上來說,乃是為了應對鮮卑匈奴對邊地的掠奪,而不是想要以武力成為什麼https://m.hetubook.com.com北軍士卒。
喬琰幾乎要以為自己聽錯了。
所以喬琰才說,要看一看張懿面對張遼的表現,來評判他的性情。
張遼回道:「喬侯明鑒,若非如此我也不必與稚叔說此事有些複雜了,在這位刺史的身邊還跟著個校尉,應當是護衛他前來此地的。」
再若念及喬琰此前便推斷出的,這幾州刺史的委任,很有劉宏在重啟州牧制度后對世家平衡的意思,那這張懿對一世家出身的校尉問詢於張遼位置的定奪,似乎也並非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喬琰打量了一番張楊,這青年回話之時雖眉眼之間門稍顯邊地野性,但其神態凜然,尤其是那句二人同去不若一人珍貴的說法,竟能如此坦然地說出來,無疑讓喬琰對他的印象大好,也不由思考起了這個可能性。
這無疑解釋了為何喬琰在先前會不曾留意到他的存在。
也或許,在他的表現中更像是那位刺史的所作所為並沒能讓他滿意,起碼並不符合張遼心目中對於上官的定義。
張懿明擺著是在得到了那人的准允之後,方才撤回了有意安排他去洛陽的決定,轉而以州郡軍事要職委任,也好給并州民眾一個交代,也即他這剛一上任就給了剷除山賊的勇武之士以高位,可見他實以功績論人。
但更讓她意外的是,張楊前來可不只是要給她報個信,也並不只是要讓出這功勞,讓張遼前往州府之事顯得更為出挑而已,而是因為——
這樣的人要如何能擔當得起一州之地的權柄呢?
戲志才指尖把玩著手中的棋子,一邊端詳著面前的棋局一邊說道:「這位刺史抵達并州,就是在往本就暗潮湧動的水潭裡砸進來了一枚石子,喬侯將張遼推舉到張懿的面前,正是在石子砸出的水波還未曾平復的當口,又將另一塊石子砸了進來。
「刺史身份遠在校尉之上,但在我拒絕往京師效力,而是寧可從邊地縣吏做起的時候,他先看了看這位校尉的臉色。」
這甚至對他自己來說也沒什麼好處。
她連忙聯繫上了王氏家主。
https://m.hetubook.com.com這其中自然免不得有些推波助瀾的手段,在初到此地狀態下的營銷可沒有那麼容易。但既為一州刺史,想要去做的事情稍費些心力總是能做成的。
不管那位身份特殊的校尉到底是離開州府在城中走動,還是始終閉門不出、直到離開晉陽回返洛陽的時候出現,總歸會有現身的機會,讓王氏盯著就是。
武猛從事這個位置到底承擔起的是什麼責任,在名頭上已經可見一斑了。
如今又有和張遼一道剷除雲中山賊,以二人對上百人的戰績在,更合該如此。
但趙雲年歲尚小,全靠武藝也未必就壓得住人,加之他到底行事風格正了些,放在統帥正規軍上或許是沒什麼問題,放在黑山賊組成大半的隊伍上就有些氣場不合。
上樓來的張楊已是將前日在雲中山上殺敵在身上造成的血跡臟污都先處置過了,他站定在喬琰的跟前,行禮道了個謝。
這一照面間門他便發覺張遼的表情好像並沒有多少喜色。
他也自然是要留在并州做事的。
此前這支隊伍進城,喬琰幾乎將目光都集中在了張懿的身上,難免對他身後的兵卒疏於關注。
張遼對他乃是個世家子弟的判斷並沒有出錯。
「你問樂平有沒有合適你的位置?」
張楊這理由倒不全然是說自己沒有建功立業的心思,而是打算在中間門周轉一個平台。
按照她此前所想,張遼與張楊該當一併在這并州州府之內謀求一個差事才對。
按理來說,聽到這樣的消息,就算張楊自覺自己囊中空空,也是要與張遼一併飲酒慶賀一番的。
這是一州刺史的直系屬官,還是監管軍事的那種,手中的權柄絕不小。
「這不是好事嗎?」張楊頗有些奇怪於他的表現。
這好像是個壞消息,卻也同時是個好消息!
雖然刺史沒有直接的軍事調動權力,但邊地的臨機應變往往對這種從事位置上的武將沒有這麼多限制,他也大有機會多學多做。
這等同於是直接從一個白身坐到了以他目前年紀和履歷能坐到的最高位置上。
「并州之地與幽州涼州m.hetubook.com.com情況相似,越是這等有善戰潛質的人才,越該早日放在合適的地方磨鍊,若能在對胡虜的征戰中多殺一二敵人都是邊境之福,所謂人盡其才莫過於此。」
而三十歲,相貌氣度不凡,又可為校尉一職……
倘若應他所求,樂平有沒有能讓他做事的位置呢?
喬琰沒因為張懿這出神操作而覺得對方是在給反向上分,為此而覺什麼得意,而是斟酌了一番回道:「按理來說,他再如何評判失當,或者說急於給京師推薦賢才,都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說出來,這不是個尋常情況下會得出的推論。」
她在這短短時間門內完成了這番評判,卻也知道招人不是這麼招的,只是回道:「樂平到底還是小地,稚叔能于雲中山賊之事上立功,乃是猛將之才,放在樂平有些可惜了。不若先隨我們看看這位刺史是何種人物。若能直接效命于州府,便不必屈才于小縣。」
喬琰見戲志才說是說著可惜,語氣里卻並沒有多少真覺得可惜的意思,笑道:「先生這可說的不是心裡話,樂平如今有子龍已足夠,以子龍脾性,要漸漸接手黑山賊為縣中防衛隊伍,於三兩年間門便可見成效,多個張遼豈不是對人才的浪費。」
因喬琰怎麼說也算是對張遼有一份提攜之恩在,他並未隱瞞地將今日所見情景,都在喬琰的面前說了出來。
「先前入州府見到了那位刺史,他上來便問我有沒有興趣往洛陽任職,有此等武力必能在京師嶄露頭角。」張遼說到這裏便皺了皺眉頭。
換成張楊,再在上頭壓一個人卻的確可以!
也就算是張懿覺得張遼的行事作風過於豪橫,想要將這個燙手山芋給丟出去,起碼也不應當在這個當口。
世家子弟?
若是那位張刺史是個明白人,其實大可以任憑後者的波紋比前者更大,讓刺史募賢的名聲蓋過刺史蒞臨。」
在這晉陽城中要讓人盯梢,喬琰自己暫時是做不成的,只能選擇地頭蛇。
這一來表示了他並沒有對所遇良才的體察關切,二來,他身為刺史卻還要看京中一校尉的臉色,怎麼看都少了幾分骨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