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二分有漢,戰定河西
第27章 上中下策
若是袁紹不想讓喬琰更進一步脅迫到他的處境,在時局變換之中,袁紹他還真是要為董卓考慮一二!
董卓目光一亮。
現在卻都已沒有了。
不過讓董卓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原本以為喬琰這種毫無手軟的舉動對他而言是個天大的壞事,此舉之中已可彰顯他的對手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卻也正是在他最為憂心忡忡之際,忽然收到了賈詡申請面見他的消息。
若非要說的話,他也不過是寄希望于天子身在長安,此地或許會有名醫能救治他。
要董卓看來,武將還是要比文臣容易拉攏的,就像閻行在聽聞有好馬可用於征戰之用的時候,相當給他面子地露出了個笑容。
又哪怕他能招攬到朝堂上的文人里,有幾個是真心心向於他的,他在關中這片沃土上,都不該像是如今這樣寸步難行。
可文臣……怎麼說呢,起碼董卓就看不太懂王允黃琬這些人的想法。
她要在除掉韓遂之後劍指長安,便絕不打算給自己的後方留下任何的後患。
段煨苦笑回道:「相國自己就是涼州人,怎麼會想不清楚這個問題。她要的是進攻長安期間後方的安定,那麼只要拉攏一批,鎮壓一批,足可保一年之內涼州不敢有人干擾她的行動。」
按兵不動?
何進一死,作為主簿的陳琳就投效到了袁紹的麾下,今年還幫袁紹寫了個痛斥董卓挾持劉協,實非正統的檄文,氣得董卓不要太牙痒痒。
楊秋在僕從的庇護之下僥倖逃脫了出去,可在如今這救治條件之下,他幾乎已無活命的機會。
「只靠著出身涼州的關係想要說服他為己用可能不太容易,」段煨分析道,「在前來長安的路上我跟他藉著早年武威郡舊事拉近了點關係,昨日跟相國稟報之後又同他聊了聊,他說反正將他放回去,大概相國也不會甘心,還不如將他趁早殺了了事。」
賈詡因為兒子還在并州的緣故不肯效力於他,這是真實。
董卓聽到這裏已忍不住屈身向前,「敢問先生,何為上策?」
賈詡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教相國。」
果然他看到閻行的眼中閃過了一絲驚喜,說道:「相國能有此心,已不枉韓將軍對您的信任,出兵之事還是慎重一些為好。」
最讓董卓欣喜的還是,他不僅在這千里送信之中表現出了忠誠于主君的品質,還跟喬琰之間有著天然的立場對立。
賈詡這副不能為他所用的樣子,更是讓他一點也沒懷疑,賈詡和閻行二人的出現里,是否有什麼人為影響的地方。
董卓聽著有點心梗,回問道:「何必這麼果斷?喬琰也只是給了他個假佐的名頭而已。一個州里假佐能有二十多個,如何配得上他這種良平之才。」
他也更捨不得放棄皇帝這個籌碼。
雖在短期內已不可能有什麼和赤兔相提並論的存在,總是要比閻行的傷病之馬好太多了。
當然,這個告知不能是董卓和_圖_書直接寫個什麼求援信,而得是某個身在長安朝廷卻心向于鄴城那位的,來上一出主動報信,這樣就更加穩妥了。
段煨搖了搖頭:「不全是忠心與否的問題。賈文和說他的妻兒都在并州,他的長子還在并州牧麾下任職,他不可能因為地緣關係轉投,若真如此,就等同於是將妻兒的性命給斷送了。所以他既然運氣不好被閻行劫持作人質帶往長安,不如死了乾脆,這樣對誰都好。請相國正好也能少費些口舌工夫。」
「喬燁舒之根基乃是并州,以其底蘊實力尚無法全據關中,更給了相國重回的機會。」
他連忙回道:「您先讓我再試試,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必用這等手段。」
要真是如此,董卓要自閉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屢屢招攬文臣失敗,讓他還激起了點反骨,以至於現在對這個貌似最有希望招攬到手的謀士,董卓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
但想想他反正還有中下兩策的退路,便沒更改這個決定。
「昔年秦始皇東巡至秣陵,有道人稱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氣,因而掘斷連岡,塹鑿北山,將金陵改名為秣陵,可見此地正是王業東興之地。」
「請先生細說。」
在這拉近的距離之下,他越看越覺得這是顆涼州地界上長出的高品質小白楊,著實令人滿意。
現在喬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了他在涼州的後援,得到了羌人的擁戴,效率高到讓董卓幾乎要懷疑她是不是有涼州血統。
當先遭災難的就是和韓遂有過書信往來的。
好在,正如賈詡所說,他與袁紹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這可真是涼州人在非涼州出身官員麾下的真實處境了。
無論是閻行還是賈詡,若是能夠將其留下作為自己的部從,他都是要試一試的。
而他眼下這話,只會讓董卓喜不自勝而已。
喬琰一旦將拔除了最大毒瘤的涼州徹底穩定下局面,起碼有三條路線可走,用於進攻長安。
韓遂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根本沒防備到喬琰甚至還有空先取馬騰,再入金城。
出於這種考慮,他沒直接跟閻行說他並不打算出兵涼州,以防在關中空虛之下,給了東面朝廷和并州方面的兵馬以可乘之機,而是說道:「韓將軍的左將軍位置是天子親封的,喬琰擅自討伐,甚至將其逼殺,實為叛逆之舉。」
這一消息並未被重山所阻,而是成功傳到了長安,實是因為又多了個投奔到董卓這裏的人。
畢竟砍文士在董卓這裏也不是沒幹過的事情。
他聽著董卓旋即說道,「你說那賈文和不是擔憂妻兒嗎?我女兒新喪了丈夫,完全可以嫁給他做妻子,到時候自然還能有別的兒子,也不失為一個解決方式吧。」
他伸手拍了拍閻行的肩膀,說道:「韓將軍的仇必然是要報的,只是要好好籌劃一番,是引君入瓮,還是直接反攻涼州。我打算與部從和_圖_書商量商量,將關中的守軍重新做個調配,再做出決斷。」
他真是太缺謀士了!
董旻這等與他血脈相連的親人,原本比誰都會堅決地站在他這一頭。
總不能是拿著這樣的待遇,還對喬琰的忠誠能和閻行對韓遂的忠誠相比。
可惜,昔年洛陽之內的太醫署,都已隨著劉辯搬遷往了鄴城,董卓也拿他這情況沒辦法。
這就是涼州弱肉強食的規矩。
人若能活,又哪裡會願意就死。
但事實已經證明,實在不能小覷這位并州牧的本事。
董卓並不知道的是,喬琰也挺擔心第一個問題的。
卻只聽他吐出了四個字,「按兵不動。」
對面的東漢朝廷對他的種種口誅筆伐,他此時也沒有人能幫他罵架回去。
徐榮這種又能統兵又能打的,哪怕對方不出自於涼州,也跟他的下屬之間存在著些許摩擦,可此時他如果在的話,怎麼也能替他穩守住一路。
他展信便見,這信上只有一句話——
賈詡面上的神情依然沉靜自若,彷彿未見董卓目光中的質疑之色,解釋道:「相國覺得,若是將喬琰在半月之內出奇兵、連克馬騰韓遂之事告知于鄴城的袁紹,他會是何種反應呢?若是再告知於他,韓遂的金城剛被圍攻起來第二日,韓遂的腦袋就被他的部從砍了送給喬琰,他又會是何種反應呢?」
要段煨看來,何止是賈詡在喬琰那裡沒有得到重用,就連賈詡的兒子賈穆在并州的職位也充滿著玩鬧的意味。
這便是個和稀泥的答案了。
喬琰竟可算是幫了他一把,將這個想要收入囊中的謀士推到了他的身邊!
賈誼為人所排擠,明明政論絕佳,卻只得了個長沙王太傅的位置。
這也無疑是一出震懾之舉!
若沒有那下中兩策,而是直接聽到這四個字,董卓只怕當場就要懷疑賈詡是被喬琰派過來的卧底,氣惱之下將人趕出去。
可賈詡眼下的情況不一樣啊!
賈詡又道:「那袁紹四世三公之家,又有鄴城朝廷為依託,若是想要給喬琰製造麻煩,可要比相國容易得多吧?」
是戰還是繼續轉移陣地,又或者是從何處再拉攏到一個援軍來,總得有個人來給他出出主意。
閻行想都不想地回道:「不必什麼偏將!相國若真願意替韓將軍報仇,我願為馬前卒一盡心力。」
三四日後,從涼州又傳來了新的消息。
在他徵調回涼州余部的時候,這些人隨軍還是給他帶來了幾匹西涼好馬的。
董卓當即拍了板,「就聽先生的,據守三輔之餘,告知袁紹涼州戰況,讓他來替我們做刀。」
董卓自覺這話說的也算穩妥。
此外,他也太缺武將了。
這個時候他就開始羡慕何進了。
賈詡繼續說道:「中策,聯合荊州牧劉表,擊退孫堅與朱儁,借道荊州直取揚州。袁術與廬江太守相鬥正酣,陸康尊奉西面天子,可為相國之援,袁術久攻廬江不下https://m•hetubook.com•com,正是兵力疲敝之時,若能合相國與劉表之力破袁術奪揚州,定都秣陵,未嘗不是取生之道。」
他因為喬琰對涼州豪族的辣手態度而選擇倒戈,也同樣很真實!
「漢陽楊氏?」他擰著眉頭聽著對方自報家門。
他董卓所把控的長安城裡,反對他的人更不在少數。
倘若他沒記錯的話,袁紹這傢伙在喬琰這裏吃虧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萬一他對此有了什麼心理陰影而不敢出手怎麼辦?
董卓點了點頭。
「如上位者殺豪族如屠豬狗,斷親遠只憑小錯,便是步步謹慎,處事慎微之人,也終有大難臨頭之日。縱我身死長安,我兒效力於她麾下,承我忠義節烈之名,又有何用?不如從相國處博一出路!」
更何況,哪怕是一個「楊」,在涼州也有漢陽楊氏與酒泉楊氏,因為韓遂的緣故殺掉前者,反而會讓她得到另一方的擁躉。
賈詡在董卓的指示下落了座,平復了一番情緒后,方才說道:「相國如今最憂慮之事,莫過於喬琰即將進取長安。她已拒絕了驃騎將軍之位,與之講和實無可能。相國大約也不願與天子同死——此舉雖是令對手征戰無功,卻也讓東邊那位做夢都該笑醒了。」
再或者,這人哪怕加上了這種煊赫的家世,如今還手握天子,折騰出來的舉動也讓喬琰可以輕鬆地見招拆招,又該怎麼辦?
頂多就是給他在長安選個風水寶地下葬而已。
也或許是因為他自己的兒子早逝,這會兒瞧見個橫眉冷對不是朝著他來,而是朝著喬琰去的年輕人,更是怎麼看怎麼喜歡。
按照此人所說,喬琰在以麴氏子弟平定了湟中,徹底將韓遂的影響力從金城地界上抹去后,便意圖徹底掃平涼州的後患。
【一年已至,軍糧何在?正欲長安救駕,速還。】
他朝著段煨問道:「你說,真就沒有個辦法讓他為我出謀劃策了嗎?若他肯為我效力,我起碼也能給他個尚書令的位置。若我沒記錯的話,你昨日還跟我說過,那賈詡的祖輩里出過一個賈誼,他總該想實現祖輩未盡之心愿吧。」
還是稍微收斂著一些來說更好。
閻行此子還年少,有不小的成長空間。
他自打被喬琰打到了洛陽門口那會兒開始就覺得自己諸事不順,如今可算是有一件稱心如意的事情了!
但凡李儒還在他的身邊,那些為了跟隨劉協才來到長安的大臣,對他的舉措有什麼異議之時,他還能有張會說話的嘴將其反駁回去。
董卓聞言這才作罷。
他實在是很想聽聽賈詡會拿出什麼上策來。
所以他只能跟相對來說偏向于儒將的段煨諮詢一二。
尤其是那「又有何用」四字里的譴責意味,讓誰都聽不出,讓喬琰憑藉韓遂的書信為發難理由拔掉一些豪族刺頭,居然是他的建議。
韓遂是先被斬斷了臂膀困守于金城,他的手下不想跟著他一起死,才會落了和圖書這個下場。
可他剛想問為何這隻是個中策,又聽賈詡說道:「然荊州劉表,昔年可單騎入荊州,氣量非等閑,卧榻之側有此人在,與喬琰在側又有何異?且長江天險看護秣陵,卻也阻斷了北上之路,揚、交二州民又不足,往後南北之爭必定勢窮,故而此為中策。」
這手握大漢帝王的福利,他是沒有享受到多少,滅亡卻已在眼前了。
董卓滿意了。
倘若在此期間她能給這些站在她同一方的人帶來足夠的利益,那麼這份威懾的效力還可能更長。
只要他肯為董卓用心謀划,在這個手握劉協的局勢下翻盤,他就是取代李儒的謀士第一人,自當高居廟堂。
董卓面上閃過深思之色,只聽得賈詡的聲音在殿中迴響,「袁紹原本或許會覺得,喬琰領并州之軍,在涼州人生地不熟,進軍速度必然極慢,哪怕先有高平為據點,要拿下馬騰韓遂也非一年半載之功,屆時他必已依託天子之命壯大己身了。」
牛輔這個女婿,偶爾腦子是不好使了一點,但好歹是有些武力的。
大家都是莽夫,怎麼何進就可以擁有一批筆杆子文臣簇擁在身邊,他就得是眼下這麼個狀態。
段煨本已打算折返郿縣戍守,又被董卓當半個謀士抓著問起了問題:「你說,喬琰是真不怕殺豪族太多引發反噬?」
董卓朝著閻行的方向走出了幾步。
董卓連忙回道:「先生若有話教我,我必當洗耳恭聽。」
董卓怔楞了片刻,「先生說得是,此舉不可輕為。」
他說,反正你們的口才也不太好,與其思考這個,還不如多拿點腦子在考慮問題上,起碼不要想出私鑄小錢這種操作。
段煨的這個決定顯然沒錯,聽聞段煨此言,董卓嘆了口氣,回道:「因家人之故不能效忠於我,也是無奈之舉。這不能怪賈文和。」
就算他在長安的處境有些尷尬和狼狽,但也要比早前征討西涼,處處為人所掣肘的情況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董卓無法不在心中激動。
袁紹收到了涼州的消息,剛聽著手下謀士審配建議,不要急於給喬琰找麻煩,一面容易給人留下話柄,一面也讓董卓漁翁得利,就聽有人來報,喬琰著人給他送了一封信。
這個建議,聽起來也很有誘惑力啊……
其他豪族的情況如何尚未可知,身在隴縣的楊氏立時遭到了清算之禍。
為了表現對這小將的器重,聽聞他所騎乘的馬匹在從涼州前來長安的路上受了點傷,可能會影響隨後的臨戰發揮,他當即就命人從他的馬廄里挑選出一匹上好的送與閻行。
若就這麼擦肩而過,著實是不甘心。
董卓便趁勢問道:「若真要出兵,你可願在我麾下擔任一偏將,替你先主討個公道?」
當然,有些想法就不要試了。
讓父子二人同時擔任假佐,是要貶低那個做父親的,還是要挖苦那個當兒子的?
但別管這個舉動是否短視,反正喬琰是并州牧又https://m.hetubook.com.com不是涼州牧,何必顧及這些。
在馬騰馬超投效於她,麴義麴演為之效力,蓋勛重新執掌漢陽,高平城扼守中央的情況下,她要進行多線出擊的作戰,更沒有一點壓力!
董卓很難不在賈詡這句話中想到,他其實處境比韓遂還危險。
下策和中策,在賈詡的侃侃而談中,讓董卓已聽得入神。
「現在涼州已平,袁紹可不願意看到這樣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同尋常之人成功救駕。有韓遂之死的例子在前,也難保下一個被送人頭的,就會是您董相國了。屆時喬并州不費吹灰之力入主長安,奉天子之命東進,袁紹危矣!」
這聽起來也不失為良策啊?
段煨沒說的是,賈詡在後頭還補了一句話。
這位涼州出身的智謀之士朝著他行了一禮后說道:「未知相國可願聽我之諫?」
但當董卓見到他的時候,他幾乎已經奄奄一息,只剩下了小半口氣。
這還真不算是看不起董卓,而是個大實話。
賈詡目光沉沉:「先祖之名傳及三代,已無傳唱之言,幸有賈長沙九世孫任武威太守,自此有武威賈氏,然到我之時又已過數代,不復興盛之名。詡為有志之士,心存報國之餘,也望振興家族,本以為喬并州乃是奉詔承運之人,故而為之謀划,但眼下所見似是不然!」
相國啊!您若真這麼做了,可就不是施恩,而是結仇了!
他乍聽平靜的語氣下,藏著幾分不難為人所察覺的激憤。
所以她思量再三,決定再補一刀。
所以——
見董卓露出了個洗耳恭聽的神情,賈詡繼續說道:「下策,以聯合益州牧劉焉拱衛天子為名,趁勢霸佔漢中,一面扼守隴右與三輔進攻益州要衝,一面以天子之名吞併劉焉勢力,直到全據益州。益州險塞沃土,其中羌人雖稱蠻夷,卻與涼州羌民同屬善戰之人,相國若要拉攏,該當駕輕就熟才是。待兵精糧足之時,再圖謀還擊就是。」
董卓將此言消化下去后,遲疑問道:「若真如先生所言,這好像並不是下策?」
段煨目瞪口呆。
這也讓他更需要一位有遠見卓識的謀臣來替他謀划,在面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幾路進攻長安面前,他到底應當如何自處。
段煨理解董卓這種迫切的心情,回道:「我再嘗試著說服一二吧。」
哪怕她到如今也還沒到二十歲!
董卓驚喜起身問道:「先生怎改變了主意?」
但這話跟董卓說,大概會真讓他把賈詡砍了。
而在目送閻行離開后,他便轉頭跟段煨又問起了賈詡的情況。
這也是能隨便按兵不動的嗎?
或許要讓賈詡想通此事也不難!難的不過是保全他的妻兒罷了。
賈詡篤定回道:「不,這確實是下策!益州之地,兵尚難出,何況是天子政令!若天子之詔不能傳遍四野,皇室恩德限於一州之地,相國的奉天子令不臣之舉,就是個笑話。」
只是董卓安排人手的時候,心中不免考慮起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