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王業興替,天下歸一
第06章 時代變了
但從下屬的轉述之中,她也可以想象得到,在抵達此地意圖發難的眾人爭相上台之中,仲長統所拿出的表現的確如她所期待的那樣,何止是未曾墮了她的威名,也讓他的這出慷慨陳詞足以被以一種勳章一般的方式出現在建安五年的樂平月報一月刊上。
若非有人搶先一步將這位勤勉進取于平定天下大業的大司馬推向逆臣賊子的方向,將那赤氣貫紫宮的天象牽扯到她的身上,她又何必非要在此刻推行出《昌言》!
蔡昭姬再清楚不過了。
只怕還有另外一件勢必會令長安震蕩、令天下驚動的大事。
他本人又該當何去何從?
是啊,他們腳下所踩著的是一片何其地大物博,人才輩出之地。
養父的聲音一出,頓時打斷了劉協的思緒。
或許,這枚傳國玉璽不該被他尋機送到長安去,交到劉虞的手中。
他忽然覺得心中有些酸楚,又將目光重新轉了回去。
見養父還在後廚做晚飯,他連忙跑回了自己的房間,將玉璽塞在了被褥之中,在外形上完全看不出其中有任何的異常之處,這才大大地鬆了口氣。
從他們抵達洛陽的十月到眼下的十二月初,因洛陽招工的安排幾乎落實到了每一個抵達長安的民眾,劉協的養父已在此地尋到了個務工的工作。
大概不能吧。
「你怕嗎?」喬琰認真地問道。
在並沒有一個更能證明其可行性的方案能被提出前,不試一試就說其存有謬誤,實在是個最可笑不過的質疑緣由。
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1
「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仲長統不才,得君侯之命,而今以粗言陋語拋磚引玉,靜待諸位各抒己見、各展所長,以興我朝。」
可問題來了。
「唯有君侯執掌大權,在方今困厄之間掙扎的黎庶才有活命之望,都說民心思漢,卻或許更是民心思安。」
洛陽的民眾里大多不是光和七年的那一批了,昔年的洛陽太學也早已不復存在,倒是這因為城外這出盛事而爭相交談的場面還和當年如出一轍。
從理法與親緣的關係他好像都應該選擇後者,但當他一度紮根在這片土地上,以一個黔首的身份而活的時候,他卻下意識地想要朝著另外的一個方向挪動腳步。
中平六年,楊修結束了為祖父的守孝后是先來到洛陽的,以他這身份要與當時還是皇子的劉協有上個數面之緣並不是難事。
蔡昭姬說道:「我想親眼見到君侯走到這個位置上,就算這並非漢臣該當有的叛逆之想,但位置便在那裡了。時至不迎,反受其殃,自古以來便是真理。」
大概沒有了。
「君侯曾經所掌控的并州乃是天下皆知的邊陲荒涼之地,而今卻已天下十三州,九州在手。」
方才驚鴻一瞥間看到的那個少年人,分明和劉協有幾分相似!
這是唯有喬琰能做到的。
連在此道上有著天然優勢的台氏都尚且如此,其他人何敢對他再做出什麼辯駁。
「也對,像是這等大事,月報上總是會做出刊載的,就是不知道還能不能趕得上十二月刊了。」
劉協剛想到這裏,忽覺另有一道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置身於這等境地之中,喬琰已沒有了再往後退去的後路,只因希望將她打落塵埃置於死地的人,必定會在她稍有鬆懈的情形下緊追不放。
多年間劈柴販售的經歷讓他在干起力氣活上無疑是一把好手,也很快拿到了按照他所說「轉正」的工資。
精通天文命理之說的上洛台氏意圖憑藉hetubook.com.com著易理的鑽研和淵源,對著仲長統發起對其「人事為先」論斷的譴責,卻在仲長統這兩句輕描淡寫的反駁中看到了一個尤為特殊的信號。
劉協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手捧著這塊宣告正統的傳國玉璽就站在這條裂縫的中央。
玉璽要送到何處去?
那麼誰也無法判斷,與種拂有著同樣相似身份的人,會不會原本還意圖站在他的對立面,卻反而變成了支持他言論的例證。
此番仲長統駁斥各方質疑所在之地,乃是距離長安數百里之遙的洛陽,且不說天子所在之處距離他仍有些遙遠,就說那本也可以趕赴此地的皇子劉揚生怕暴露了自己言辭不精的事實,最終還是選擇了讓種拂等人前去。
這些曾經被他們認為是愚民的存在,已隨著喬琰數年間的引領開化,成為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也成為了仲長統這本《昌言》能夠賴以生髮的土地。
那居然是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象,背上坐著一隻嚙鐵獸。
所以距離如今,正是還有兩年!
或許留給他的時間已並不太多了。
若只是因為衛仲道所表現出的態度頗佳,便決定未來的伴侶,那也未免太低看于昭姬了。
她甚至還有這個閒情逸緻親自繪製了建安五年壓勝錢的圖案,在此時和昭姬將明年正月刊上的其他內容商定完成,又轉入閑聊之中的時候,從書案上的紙張中取出,遞交到了她的手中。
在這視線交匯的那一刻,劉協只覺在對方的眼中透露出的並不是得勝后的傲然,而是一句雷霆震動之言——
當然趕不上。
數年間被放在這樣一個落筆如動刀的位置上,讓此刻站在喬琰面前的女子于沉靜的文人氣質之餘,還有幾分掩飾不住的銳利風姿。
也讓這一言驚起千重浪的舉動,在這位一戰成名的少年天才手中,發揮出了遠比《昌言》的言辭本身更為驚人的結果。
他朝著台上又看了一眼,見那少年人已並不在此地,大約是回去尋喬琰復命去了,便也並未繼續停留,和禰衡交流了兩句便也隨之回返洛陽城去了。
一種讓楊修直覺有些過界的處境。
今日的仲長統在鼎中觀中慷慨陳詞。
在周遭的叫好聲和各種交頭接耳的聲響里,這些前來此地圍觀這出辯論產生一個結果的好事之人,已相繼朝著洛陽的城郊和城中折返,唯獨劉協還因為心中的驚悸被滯留在原地,讓他看起來像是個紮根在逆流之間的頑石。
「身無青綸之命,竊取龍章之服」的世家子弟除卻敗壞世道綱常之外沒有一點作用,如何能與他評說治世之言?
那所謂的四年籌備計劃,分明是她為持續四年的旱災而準備的,又哪裡是因為這篡位謀漢的舉動才劃定的時間界限。
「我為何要怕!」蔡昭姬斬釘截鐵地回道。
「說句實話吧,」蔡昭姬微微一頓,「在仲長公理的昌言現世之前,我曾經以為君侯要效仿昔年高祖斬蛇起義之說圖謀天命,但如今看來,君侯所要的是民心歸於沛公后的那一句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但不知為何,因今日的種種,劉協已在心中打消了一個想法。
光祿大夫種拂今日出現在這和仲長統當面對峙的高台上,已代表著長安朝廷收復各州的進度固然喜人,在朝廷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的跡象卻也已越發明顯。
不過……
還有什麼能比平定天下后風調雨順,更能令國家初創之時局勢安定呢?
「昔年君侯連推行印刷之術
和*圖*書都需要遲疑不定,甚至不能讓我提前將與之相關的消息給透露出風聲來,如今卻已將其徹底變成了我等傳播意志的橋樑。」
但此刻居處於這洛陽中心的,已不是當年還能對喬琰這個後起之秀召之即來的漢靈帝,而是喬琰了。
他本以為也不過是去求證一二自己心中所想,卻完全沒想到他會先拿到了玉璽,而後聽到了這樣一番過招拆招。
他們若是想要憑藉著以偏概全的說法和在望氣占候之學上的地位,對仲長統的言論做出駁斥,那麼也必須面對著民眾對於意圖掀翻他們認知之人的怒火!
被他當即指出的杜陵黃氏,或許因為其分家而出的酒泉黃氏在涼州行豪強割據之事而被喬琰追責,在其中顯得有些特殊,卻絕不是唯一要被以此種方式質疑的存在。
「今年元月的鶴銜獨活草,是君侯想要表達自己對於下屬能夠長壽的美好祝願,不知今年這個又是什麼?」
在將她身上所遭到的質疑揮退出去的同時,她又何嘗不是在給自己引來另外的一批敵人。
蔡昭姬:「……」
他……
她比別人的運氣要好嗎?
不過此刻,這些謀划也好、爭鋒也罷的東西,都還被藏匿在暗潮湧動之中。
這突如其來的打岔讓蔡昭姬意識到,那新一年的壓勝錢圖案背後還有的深意,以喬琰的脾氣大概是不會再說出來了,若非如此,她也不會忽然轉移了話題。
若他只是個普通人,只是萬千從外地湧入洛陽的民眾中的一員便好了。
可他並不是。
「我都全須全尾地回來了,哪裡能遇上什麼事。」劉協語氣從容地回道:「就是那仲長公理的有些話我沒聽懂,大概還要等樂平月報上的消息來解惑了。」
從喬琰得到的這基本談妥的消息來看,衛仲道顯然是並未猶豫地接受了這個條件。
向來只有沒有被發掘出的人才,沒有缺少人才的時候!
他們又如何能在此刻阻攔仲長統將其言論宣揚廣大呢?
「不錯,兩年足夠了!」
「再者說來,十二月已是年尾,今年無論是揚州的數場戰事、徐州的收復還是交州的倒戈這些交戰,還是自今年春耕到秋收期間的種種民生災厄,都該當在這最後一份月刊上做出總結,忽然調整內容,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那今日的喬琰又為何不能說出這樣的一句承諾——
衛仲道出自河東衛氏,卻因考慮到昭姬的前景而選擇入贅,光是這一點上就讓蔡邕深覺自己得一良婿了。
不是的,當然不是!
他的圖讖秘緯之說,與其再用來將何種天象與人事聯繫在一起,還不如就此前往靈台報道,將其用在對天文現象的記錄觀測之上算了。
「希望明年我們都能有著和象的表皮一樣厚的臉皮,以及和嚙鐵獸一樣的進攻性吧。」
「唯有君侯有此等魄力儘快吞併餘下四州,令這天下疆土非但不會為周遭的外鄰所覬覦,令四方蠻夷不敢妄動。」
他那養父一聽這話就笑了出來,「早說了儘快將你送去進學,現在倒是知道差在何處了。」
她只是比誰都明白人盡其才的道理罷了。
這便是為何她要讓衛仲道再等上兩年。
這份原本是他為逃避災劫才締結的父子關係,在這數年間的陪伴里早成了難以抹消的羈絆真情。
「也唯有君侯……已將不拘一格啟用人才表現在行動之間,而這不拘一格何止是不拘於身份,更是性別。」
這樣他就可以成為被喬琰推動著尋找自然規律,與天時博弈的和圖書眾人中的一員。
《昌言》之中對於天子取賢用士之道,對皇子皇孫的教養之說,上位者若對其有所質疑評說,倒也能與之對峙。
昭姬一見到上頭的圖案便笑了出來。
她作為坐觀局勢變化的一方並不需要這麼著急。
在行於那洛陽南城門之外長街上的時候,楊修不免覺出幾分印象交疊的恍惚。
那站在台上的少年好像因為他這有些特殊的舉動將目光朝著他投了過來。
劉協獃獃地望著台上,只覺自己放在心口的那塊玉璽好像並不是因其乃是個燙手山芋,才在此刻燒灼得令人煩躁,而是因為另外一種沸騰之意從他自己的心中升騰而起,牽連著那塊突如其來到手的玉璽一併也在燃燒。
喬琰在說個真話還是假話,她都與對方相識這麼多年了又怎麼會看不出來。
而他能掀起的,又何止是從天人感應到人定勝天的序幕呢?
今日的種拂、鄭渾等人可以因為仲長統的言辭被迫閉嘴,明日他們卻也可以倒向與喬琰對抗之人的方向,讓她遭到各方的圍剿。
劉協一抬頭就對上了養父不加掩飾的擔憂神情。
「知我者莫若昭姬也。」喬琰將手中的昌言放了下來,接話回道。
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他都必須儘快想個明白。
在民眾的日益覺醒之中,被他們所期許著的是將他們放在眼中的君主,而不是一個「天子」。
禰衡忍不住在旁吐槽道:「這欲言又止的樣子可一點都不像你楊德祖會做出來的事情。」
今日的蔡昭姬在她的面前說出了天下未定,何以家為。
反正樂平月報的發行最遲也不會超過每月的十號,倘若月報的內容都經由了提前的編纂,以防在印刷刻板期間出現什麼耽擱,沒能將仲長統在洛陽的表現儘快寫到月報上,也不是什麼說不通的情況。
至於滎陽鄭氏的鄭渾也不必多說了。
可實在對不起他當年的一敗!
見喬琰臉上露出了幾分真摯的喜悅之色,昭姬又道:「但這也不能算是好事將近,我還給他留下了另外的一道考驗。我說,他若是真心求親的話,便再等上我兩年。若是不能接受這條件,那便是我與他有緣無分。」
誰能與之辯駁一二?
喬琰既覺這一字一句之間的袒露心跡讓人無比動容,又實在不免在聽到最後一句的時候有些哭笑不得。
「我曾見君侯在兩年前寫過一個四年的籌備計劃,所以……」
可劉協早已失蹤四年了,他若真出現在了洛陽,也得知了君侯對他的搜尋,也該當直接出現在他們的面前才對,而不是像此刻一般,就好像是這圍觀群眾之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很快消失在了楊修的視線之中。
距離如今雖已有六年之久,但楊修既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又並非臉盲之人,還能清楚地記得彼時劉協的面貌。
時代變了。
蔡昭姬的姐姐蔡貞姬曾經因婚姻的緣故被迫放棄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在蔡邕立足於樂平將他們夫妻二人接來后,也越發深刻地意識到了不能因庇護之恩便輕易擇婿的道理。
可一旦要進,在這個已然位極人臣位置的大司馬官職之前,她還能進到哪一步呢?
為了破除這氣象說辭的影響,他們好像已經處在了一種太過微妙的處境之中。
冥冥之中好像也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他在此時,在這個旱災后水井乾涸的時候重新接到這枚傳國玉璽,很可能也是一種另類的暗示。
除非,她能用更快的速度讓更多的人理解昌言的內涵,憑藉著和*圖*書其中的治世之道讓更多民眾因此成為她的擁躉。
應當是他看錯了才對。
比起關注這個疑似劉協卻大概率不是他的存在,倒不如想想,在今日仲長統對各方的辯駁得勝后,他要如何配合君侯將其宣揚出去。
這人定勝天的理論早已隨著這兩年間喬琰以身作則地與民眾一道對抗蝗災,變成了一種何其深入人心的存在。
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
或者說,正如喬琰突如其來地對著河西四郡的酒泉黃氏動手,以至於還讓其變成了仲長統駁斥杜陵黃氏的針對打擊那樣,不能順應時代而前的世家註定會被拋棄。
因循守舊之輩,在仲長統的面前得到了一句堪稱一針見血的回復。
「小安,出來吃飯了!」
仲長統的那一番言論可以橫空出世,其餘的種種時代巨變也可能在他猝不及防之間快速到來。
但生怕自己這個面臨兩難抉擇的模樣會讓和他相處多年的養父看出破綻來,劉協還是埋頭扒了兩口飯,以便讓自己將作為大漢天子的頭腦轉回到一個樵夫貧戶之家的孩子所該有的樣子。
她如今的種種籌備都已行到了尾聲,在一處處引爆的連鎖反應中本就是摧枯拉朽之態。
而後便是洛陽種氏。
不對,可能不應當叫做樵夫貧戶。
可在蔡昭姬說出此話的時候她卻陡然意識到,這也未嘗不能是她給自己界定的時間!
但不得不說,他這等表現讓他在蔡邕那裡的過關變得容易了許多。
他或許該當問的是,能跟上喬琰腳步的到底有幾家呢?
只是……
就算那位荒唐至極的漢靈帝能對喬琰給出并州牧的位置,也因為一時之置氣將馬倫放在太史令的位置上,他卻絕不可能讓昭姬、任鴻、姚嫦這一個個女子都各有一展抱負的場所,甚至讓這天下間更多的女子有當家做主的機會。
或許唯獨還能對仲長統做出質疑的,也便是天子和其後嗣了。
喬琰問道:「為何是兩年呢?」
按照養父所說,就算他們不參与到洛陽周遭田地的劃分上,而是選擇依靠著務工為生,也足以讓他們在洛陽長住。若是劉協決定了的話,他們在年前便能將還留在漢中地界上的養母給接過來。
又有印刷術的發展始終在將另外一批人從原本的泥沙之中打撈上來,讓世家再不是一種不可被替代的存在。
楊修並不知道喬琰對於劉協的額外安排,在完成了一番自我說服之後,便將他方才疑似看到了劉協的情況給拋在腦後了。
可這種界限難道該當怪罪于喬琰嗎?
能寫出昌言是他的本事,能將喬琰交付到他手中的那些消息發揮到此等地步,便更是他的本事!
「你就當是最後的童心吧。」喬琰又旋即接了一句。
聽到喬琰這麼說,被調到洛陽來的蔡昭姬笑了笑,「我看君侯是非要將有些驚世之言放到下一年之初來。」
想到今日為了盯梢劉協成功拿到玉璽,又做出一番隨後的安排,加上那鼎中觀的附近也沒有一處能讓她悄無聲息出現的地方,只能錯過了仲長統在那裡的表現,她也不免覺得有點遺憾。
不過這位已接連將四人堵塞到啞口無言的少年,倒並不像是他所給人的恃才放曠初印象一般,在這得手之後還要對這些被他以言辭壓服的世家子弟、長輩做出什麼趁勝追擊之事,而是在四下逡巡之間並未發覺有人要與他上前對峙后開口說道:
種拂的確不算那等德不配位的存在,但其先輩任職的履歷恰恰證明了仲長統所說之言誠有一番紮實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事實論據,並不因其年少、並未真正在官場之中任職,就不能對其置喙點評。
楊修皺了皺眉頭,回道:「我好像看到了個熟人,但是不能確定是不是認錯了。或許是我眼花了吧。」
數年間唯恐被人發覺身份的警惕,讓他下意識地低下了頭來,不再站定於原地,而是隨著人群一道朝著外頭走去。
天子未必真有天命所鍾,民眾也未必再如螻蟻一般庸庸碌碌。
蔡昭姬回道:「不錯,衛仲道都將誠意說到這個地步了,我又何必拒絕呢?當然,此事也不全然是因為誠意。」
而這種不遜色于將士的披堅執銳氣度,在她出言回話之間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霍驃騎昔日有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如今無論是鮮卑還是匈奴都非君侯對手,更是或臣服或殲滅,這話便已暫時不必說了,那便得換一種說法了——天下未平,何以家為。」
進到……非王即君。
沒等蔡昭姬對這句別有深意的話做出何種反應,她便已又聽到喬琰說道:「我聽說,你和你父親都已接受了河東衛氏的求親?」
「你在看什麼?」禰衡朝著楊修問道。
在這方今的時局之下,絕沒有任何東西能影響到她參与到這場驚天的變革之中!
「我今日看你遲遲不回來,還有些擔心是那頭的人聚集得太多,以至於出現了什麼意外。後來想想,這等大場面需要的時間久一些也算尋常。」養父一邊將菜夾到了劉協的碗中一邊說道。「沒遇上什麼麻煩吧?」
這少年人站定台上,縱然在字字句句之間都沒有何種高深莫測的言語,卻已將一條條向他發出挑釁的路都給堵死了。
楊修望著與當年相差無幾,只多了幾分風雨摧折之態的城門洛陽二字,忽然流露出了幾分嘆息之意。
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民眾追隨著的不是風雅陳詞,而是能讓他們填飽肚子活命的救星。
這已不是那個非要對著身家履歷論資排輩的時代,不是盛名在外的名士便需有人為其讓道的時代。
如喬琰此刻麾下人才濟濟的狀態,就連這年歲不大的少年都在這辯駁場合中展現出了這等非同一般的能力,當真只是因為——
一端是正於那《昌言》種種言辭刻畫間有騰飛之象的新時代,一端是依然牽墜著舊日大漢的長安王庭。
楊修將自己發散得有些過分的神思重新收了回來,回道:「我只是在想,時代的變化里,能跟上君侯腳步的到底有幾人。」
「天下之眾,逾越千戶,但使一戶之地能出一丁壯,便有千萬人之多,倘十人之中有一人識字,也有百萬人之眾,再十人之中有一人可成才,也有十萬人之多,然天下官吏之位並無如此之眾。」
但不論是否人人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他總不會讓自己掉隊的,否則——
他連忙收拾了一番神情走到了房外,見外頭的飯桌上已放上了菜飯,便努力讓自己做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也便是在楊修一番心緒複雜中,劉協已經懷揣著玉璽安然無恙地回到了自己所住的地方。
今日發生的種種,沒有一樣是在他離開家門之前有預料的,說出去只怕都沒人相信能有如此之離奇。
就算是趕得上,喬琰也要讓它趕不上。
他坐在床沿陷入了沉思。
他雖以一種讓大多數人都無法猜到的方式擺脫了自己的身份困境,也大可以像是個最尋常的農夫樵夫一般平平凡凡地結束一輩子,卻因這玉璽的存在而不得不記起,他身上還負擔著一份與尋常人大不相同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