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公務員

作者:名劍山莊
大明公務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山中初聞新鳥啼 第十九章 重修元史之議

第二卷 山中初聞新鳥啼

第十九章 重修元史之議

經筵這一套,就不怎麼提。
方孝孺更明白,何夕這個人不能硬壓。硬壓只會有反作用。那隻能用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將何夕的學說融入儒學之中。
是的,在劉三吾看來,何夕是小問題。
方孝孺品著妻子送上來的劣茶,說道:「劉大人的心思太急了。」
朱元璋見狀,微微笑道:「有什麼想法?」
但是並不支持何夕這樣大動干戈。覺得只要抽一些翰林,重新修訂便是了。
何夕接過來一看,這些奏疏全部是關於重修元史的奏疏。
就在何夕精心準備經筵的時候。安慶公主已經到了常州。南京到常州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而天寧寺只要在常州府中,就不可能找不到,安慶公主心念皇后,行色匆匆。幾乎是馬不停蹄,等天寧寺的大和尚們要接公主鑾駕的時候,還是蒙的。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道:「報紙的事情,現在還不是時候,將來再說。不過,你說不方便的地方,朕給你一個方便。」
朱元璋笑道:「你如果以為這一件事情,就已經結束了,那就太小看某些人了。」朱元璋隨即讓徐正將一疊奏疏拿過來。說道:「你看看。」
子學,經學,理學,氣學,https://www.hetubook.com.com心學,永嘉之學,已經太多了。不在乎再多。
沒有朱元璋的支持,何夕一個小輩,縱然有些才華。但也無礙大局,說句不好聽的。自古以來天才太多。但是天才能不能見用,卻是另外一個問題。漢之賈誼,才華絕世,但也只能病死長沙。
方孝孺說道:「如果,你是來說這一件事情,就可以走了。老師身後之名,不是靠弄虛作假來維繫的。老師在的時候,也常常感嘆元史修得不靜,而今有人願意彌補,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方孝孺根本沒有正面回答劉三吾,說道:「劉先生看過,何夕的講稿嗎?」
最大的問題是朱元璋。
朱元璋說道:「朕好久沒有開經筵了。」
既然有朱元璋的傾向,不能用行政力量誅少正卯。那就用另外的辦法,儒家有極致的包容性,在這一點上,方孝孺從來不覺得儒家會輸。最差的結果,不過是儒門之中又多了一派而已。
正如方孝孺所言,儒門數千年正統。很難因為一個人撼動。特別是數千年來,諸子百家融入儒家之中,而今更是三教合一,佛教,道教,融入儒家和*圖*書之中,將來還有人引天主教,回回教入儒門之中。
何夕一看,這奏疏是翰林院劉三吾所寫。
方孝孺說道:「在我看來,何夕才華驚世,發前人所未發,寫前人所未寫。乃是開拓之才。只是年輕氣盛,自以為是。自絕於儒門之外。不過,他年紀大了也就好些了。根本不必擔憂。」
這一本奏疏,真是過河拆橋,上樹抽梯之典範。來了一個移花接木,將何夕的提議全部笑納,但是何夕想要的東西,一樣也沒有。文人的腸子都轉了不知道多少個圈。
有覺得朝廷已經修過元史了。乃是宋濂主筆,各家名士參与。談不上盡善盡美。但如果而今朝廷出爾反爾,恐怕不好。
這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其實,方孝孺也知道,不是劉三吾的心思急。而是劉三吾不能理解,朱元璋對何夕的看重。他日日在朱元璋面前,雖然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但是舉手投足之間一些親密,方孝孺也是能看出來的。
朱元璋說道:「不僅僅是開經筵,還是你主講。到時候,翰林院,禮部,很多人都會來,我給你搭檯子,不過,最後結果如何,就看你了。如果你成功了,自然沒有什麼。但和_圖_書是如果你失敗了——」
劉三吾說道:「略微看了看。」
當然了,方孝孺消極應付,並不代表,方孝孺什麼都不做了。其實方孝孺私下裡收集何夕所有學說。為的就是學透了,揉碎了。嫁接在儒家的體系之中。就好像其他各類學說一樣。
方孝孺說道:「劉大人是何必啊?何夕如此後輩,應該好好扶持。難道我儒門數千年正統,會因為一人撼動。」
何夕說道:「我們那個時候有報紙。將文章上報,就能廣而告之。而今這幾十封奏疏,我是不是要寫幾十封奏疏論戰?」
劉三吾說道:「即便在這裏,我們也是光明正大。我只問你,你難道不在乎宋老夫子的身後名。《元史》可是宋老夫子修的。」
何夕說道:「兒臣明白輕重。」
何夕覺得,這大概是原本修元史那幫人的徒子徒孫。宋濂豁達,方孝孺也算君子。對重修元史能看得開。但是並不是每一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即便他們能做到,他的子嗣弟子卻未必能放下來了。
幾十封奏疏,何夕好一陣子才看完了。
特別是那一次何夕給了他一個軟釘子之後。
還有一些hetubook.com.com支持重修元史。
何夕試探地問道:「陛下的意思是,開經筵?」
劉三吾微微皺眉,說道:「方希古,你到底是什麼意思。何夕所有言行,哪裡有半點儒門弟子的樣子,滿口都是功利之心,不畏天命,不尊先賢。哪裡僅僅是年輕氣盛?」
一下子明白了。這是給翰林院爭奪權力啊。
不能眼睜睜看著何夕踩著他們上位。
何夕一一翻看。
何夕深吸一口氣,內心之中苦笑:「一關又一關,一事又一事,一旦開頭,事情就會繼續下去。不過,」何夕內心之中,有一絲絲興奮。特別是之前在國子監一場講課,讓他成為大明新晉史學大家。如果這一次再次力壓群雄。拿大明朝廷之中,他的一席之地,就不可動搖了。
朱元璋的態度變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何夕說道:「有些不方便。」
所謂開經筵,就是給皇帝上課。明中后形成了制度。但是朱元璋這裏一切都草創。也沒有具體的規矩。當年,宋濂剛剛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是好好的上過一段時間課。
何夕說道:「兒臣有父皇點撥,如果再冥頑不靈,豈不是榆木腦袋了。」
有很多意見。
劉三吾不再說話,看著方孝和圖書孺,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我沒有想到,今日方希古是這個態度。」他仰頭看天,說道:「今日我算是白來,告辭。」
劉三吾說道:「好吧,《元史》還是小事。但是陛下之心,卻是難以捉摸。」
有一本奏疏,很有意思。支持何夕的意見。只是做出小小的修訂,認為,重修元史這一件事情,應該掛在翰林院門下。
朱元璋有些奇怪,說道:「怎麼不方便?」
只是後來朱元璋事務繁忙,再加上看到一些他之前沒有想到的局面,對儒家也有了新的理解。漸漸地疏遠了。
朱元璋說道:「那好。你回去準備的。挑一個好時間。讓你們御前論戰。」
隨即劉三吾甩手就走了。
不過,這一次事關重大。朱元璋也有意預留一些時間給何夕,也是給那幫文臣。所以,這一場經筵的準備時間,是比較漫長的。
所以,劉三吾這才冒險來見方孝孺。就是因為方孝孺是天子近臣。在朱元璋身邊行走。最能窺探朱元璋的心意。
「不錯。」乾清宮之中,朱元璋召見何夕,誇獎道:「你算是明白其中三昧了。」
何夕說道:「陛下的意思是?」
方孝孺說道:「有什麼事情,大可在朝廷上說,不必在此談。」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