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公務員

作者:名劍山莊
大明公務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山中初聞新鳥啼 第四十五章 遊牧與定居

第二卷 山中初聞新鳥啼

第四十五章 遊牧與定居

再加上曹國公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並不代表曹國公府沒有自己的利益了。曹國公畢竟是武勛,他手下有一大幫將領。他也必須維護武勛們的集體利益,這與對朱元璋的忠誠並無多少衝突。
雖然說曹國公是朱元璋的嫡系,甚至在很多地方上與何夕交善。但是他對何夕得出這個結論,依然是非常不滿意。
何夕也知道這個問題必須解釋清楚。
這可不是明中後期,文官們是依靠皇帝才有一點點與武勛制衡的權力。
何夕說道:「曹國公,當年元兵所過一片白地,荼毒生靈,所過之處,慘不忍睹,衣冠填于溝壑,百姓遺骨滿川。此仇不可報。且不滅殘元,則為大明之患。只有滅此朝食,才能讓邊疆萬里息兵。」
如此一個大難題,就這樣解決了。讓朱元璋感到錯愕。
朱元璋讓何夕來國子監,就是這個用意,而今何夕上台,朱元璋豈能不捧場了。
歷史上,朱元璋草率地下了決定。而今朱元璋知道更多了,反而心思不定。
其實何夕也知道,自己說得有些偏頗,放在後世考試是要扣分的,不過這不重要,很多概念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解釋。都是組建補和*圖*書充豐|滿起來的。
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而且即便是朱元璋也未必願意停下對外戰事,畢竟這些武勛集團不對外作戰,恐怕也不會安分起來。再者何夕也不是反對對外擴張。
朱元璋其實早就聽出了何夕的用意。他其實將草原當做案例,將他後世分析方法,一點點透露出來。比如生產力這個概念,如果脫離實際因素,直接說的話,很多人都不明白。而今娓娓道來,反而能讓信服。
最少以而今大明的國力,在草原上維繫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不成問題,他就不相信了,這麼長時間,還不能將草原上改造好了。
而且在歷史上,朱元璋從來沒有注意過摸南草原與大明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是的,漠南一帶,作為草原,是水草豐盛之處。但是開墾的話,也就豐州灘一帶,也就是東勝衛以及河套一帶,有種植的可能,其他地方都不大行。
要知道,洪武年間,以整個武勛集團來論,那是一個朱元璋都要掂量再三大集團。雖然其中有很多派系,也有朱元璋分而治之的企圖。但是對外征戰,是他們集團的利益所在。
朱元璋首先感受到的這種決和*圖*書策的氛圍。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這幾個方向,第一,草原上不單純推行遊牧制度,雖然我也知道在草原上種糧食,事倍功半,但是元代的史料之中,也表元朝的時候,漠北行省之中,有些地方也是可以種植糧食,作為遊牧的補充。比如礦業,據我所知,草原上有很多鹽湖,還有一些金銀銅鐵之礦。都可以為生民之計,第二,畜牧業也未必一定要遊牧,可以將遊牧變為定牧。這裏面有沒有這種可能?我想是有。第三,那就是從草原招募士卒。草原雖然廣大,不過當中國一郡,全盛之際,也不過五百萬之眾。只需每年從專蒙古徵召士卒,征戰四方。讓這些將士將來定居邊疆各處。為中國守邊。草原又何足為中國患?」
朱元璋如此一說,其他人也只能紛紛應和。
他先將招牌打起來再說。
朱元璋問道;「你們後世,就是這樣決策的嗎?」
草原上長治久安,也是朱元璋心中一直思索的問題,其實,朱元璋手中早就有解決方案了。就是建立大寧都司,開平衛,東勝衛,等二十多個衛所。這也是原本歷史上朱元璋所做的布置。後來被不肖子孫和_圖_書全部放棄的漠南衛所。
朱元璋的馬車之中,何夕小心翼翼地在一邊陪坐。
類似的大決策,朱元璋都是思量再三,反覆斟酌,然後下決定的。下了決定之後,也懷疑自己是不出錯了。總之很傷腦筋,而今一場會,就明明白白了。讓朱元璋倍感輕鬆。
因為如果按照何夕所言,直接否定了大明與蒙古戰事的意義。既然與蒙古作戰是毫無意義的。那麼武勛們的功勛也就是毫無意義了。李文忠其實也是這幾年在南京,之前他與徐達分別北上,掌管北平戰事。
凡事都要順勢而為之。
到了這裏,朱元璋親臨彝倫堂也算是落下帷幕了。
「只是有些事情,必須弄明白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不然非但長治久安之策不可得。大明將士血戰所得,也只能白白放棄。」
所以,朱元璋才脫出這個問題本身,反而關注于這種解決事務的方法。
「從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遊牧之勢,其實也在日益見衰。這裏我生造一個詞,就是生產力。指的就是人們的物質生產能力,也就是產出食物,衣物,馬車,鐵器的能力。在蒙古之前,草原上的大多是遊牧,而在成吉思汗一統蒙古和-圖-書之後,草原部落遊牧的範圍明顯的縮小了。這是因為在此之前,游牧民族生產力不足,單純依靠遊牧。而在成吉思汗之時,有大量的農奴俘獲進草原之中。有了額外的生產力補充,讓他們對遊牧依靠減少,從而縮小了遊牧的範圍。」
雖然,而今一戰是徐達主持的。但是下一次對蒙古的戰爭,就未必是徐達了。很可能是他。
不過,他們也覺得朱元璋雖然有些過譽,但是並不太過分,最少今日之後,大明對草原上的總政策已經很清晰了。雖然其中也有很多困難,最簡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溝通草原的驛道,元代在草原上有豐富的驛道體系,但是而今都不在了。重新修建並維持需要很多物資。而且要持續投入。在元朝的時候,元朝視塞外為根本,對塞北投入,不遺餘力,以至於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但是而今不一樣,大明還需要對蒙古維持這麼大的財政投入,有需要嗎?即便有需要,有那麼多錢嗎?
「方才丁顯所言,其實也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今日如果他真否定與殘元的戰爭,今後即便朱元璋護著他,何夕今後在朝廷上也不好過了。
「現在問題已經很明https://www.hetubook•com•com白了。同樣的一片土地,如果能夠耕種,那麼就能負擔起朝廷官員,駐軍,那麼一片地方就能是朝廷的土地。而草原上,因為遊牧的原因,飄忽不定,即便佔據草場,也只能為酋長所有,不能為朝廷所治,於是,朝廷強勢,一時降服,一旦有事,猶如野草重生。」
正因為歷史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朱元璋內心之中一直有些猶豫。
「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才能真正治理好草原。」
「如此說來,何大人是覺得蒙古是不能為朝廷所統治的,只能用羈絆之策?那麼朝廷會何必費這麼大的功夫去征伐啊?」曹國公語氣淡然,問出一個問題。
這隻是執行方面的問題。不能說,何夕總方略有什麼問題。
「好。」朱元璋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大明草原之策定矣。丁顯所言,不過術也,何卿所言,方是根本大道。朕今日才知道,什麼是國士無雙。」
不過,這樣一場會開過之後,朱元璋已經下定決心了。不知道面對的困難,草率下決定,那是莽撞,但是並不能因為知道遇見什麼困難,就放棄了。那叫怯弱。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