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直掛雲帆濟滄海
第九十一章 何夕與太子
太子嘆息一聲,說道:「何弟今日朝廷上的事情,我也是無奈。不過,有一點,我與父皇看法一樣,你在朝廷之上,幾乎寸步難行。唯獨在外能建功立業。放心,你還年輕,在外面好好歷練幾年,我一定會將你調回來了。畢竟,你是父皇要留給我的人。」
而何夕就是最大的變數。
太子之所以眾望所歸。其實也代表著太子代表著這個時代最多人的期盼。這個期盼是什麼?是亂世經武,盛世修文。將大明朝廷從武人橫行的非正常狀態,轉換為文人士大夫的秉政的正常狀態,大家安享受太平就是了。
事已如此,也只能隨遇而安。
因為何夕要改變世界,要變法,需要對世界最根本的解釋權。這個解釋權在儒臣手裡。
然後,就是儒臣了。
甚至可以說,如果天下有一個萬一之時,真正願意為太子拚死的,也就是這些儒臣了。
為什麼?因為太子代表正統,正統在儒臣這裏幾乎是信仰。他們並不是為了太子朱標這個人,而是太子繼承這個制度。為了這個制度,很多人寧肯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朱元璋一錘定音,說道;「這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不https://www.hetubook.com.com過,武勛方面也就這樣了。
太子雖然對儒臣也不是信服,但是本質上,他也是討厭變數的。
從文華殿到東宮,距離並不是太遠的。
何夕出了殿門,卻有一個小太監在這裏等候多時了。說道:「何大人,太子殿下有請。」
似乎雙方的一切都回到了當初和諧地步。太子又與何夕說了一些閑話。比如朱雄英的事情,都是家長里短的事情。等談的差不多了。太子才讓何夕告辭。
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何夕也知道自己離開南京,乃至於大明,已經是定局了。
何夕見了太子,就要行禮。被太子攔住了。說道:「今日,只說家事,不用說這些虛禮?安慶如何?」
何夕此刻才慢慢反應過來。其實,這未必沒有太子的原因。
時間一長,何夕與太子之間的關係有些微妙。
太子有時候會想,父皇是覺得我多不堪,才預先留下輔臣,而輔臣權力太大的話,我又置於何地?
何夕心中一愣,暗道這一段時間忙糊塗了。居然忘記了這麼重要的事https://m.hetubook.com.com情。說道:「還沒有。」
太子有些高興,說道:「哦。那讓孤取一個吧。」
就印證了太子的想法。
一方面,太子與何夕之間關係親密。特別是有安慶公主在其中調和,再加上朱雄英,時常在兩家走動。私人關係是很好的。
另外一方面,也是政見上。
兩人年紀相差不大,是一代人。
何夕出了東宮,回想自己與太子說的每一句話,一時間總覺得有一些地方有些不對勁的事情。至於哪裡,一時間想不明白。
何夕心中暗道:「還好不叫遠道。我豈不是要找一個叫綿綿的兒媳婦才行。綿綿思遠道嗎。兒子啊兒子,將來你的名字不好,可不要怨我啊?」何夕心中嘀咕,面上卻說道:「好名字,好名字。」
支持太子的人。有這麼幾撥人。武將之中,朱元璋的嫡系,徐達,湯和等老將。當然了這些老將一般不會發表意見。但是對大明襲統問題,還是希望歸於正統的。再有就是武將之中,年輕一輩,沐英,藍玉等。這些人要麼是因為馬皇后,要麼是太子自己的姻親。
今日還算好,沒有什麼突發事件。不至於要增加一個晚朝。
何夕https://www.hetubook.com.com出現這一些日子,太子已經總結了一個結論。凡是何夕所過之處,都是要做出或多或少的改變。雖然說,太子對於何夕對什麼事情都能挑出問題,並且向更好的方向改變的能力與眼光。表示很讚賞。
何夕說道:「臣願意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其實,歷史上朱元璋在太子死後。就猶豫過,是傳子,還是傳孫?
何夕心中明鏡似的。今日午朝上的事情,太子是要與何夕做一些溝通的。
一方面是感情上的。朱元璋對何夕的看重,讓太子有些不舒服。太子也看出來了。這何夕是朱元璋的重點培養對象。而以何夕的年齡,等何夕當政的時候,正好與太子上位的時間差不多。
台閣就是唐宋丞相所在,太子這是向何夕承諾,他期待何夕當丞相的那一天。
「好。」太子說道:「我等著你登台閣的那一天。」
最後,才是權力上的。
其實,今日劉三吾出來給何夕一下,並不奇怪。奇怪的是朱元璋就准了。
而何夕最大的敵人是誰?
但是變法卻需要一個讓人信服的理論。用以凝聚人心。
無他,對太子來說,保證自己繼位才是最重要的。對他來說,什麼都按部就班地來。不m.hetubook.com.com要弄什麼幺蛾子,是最好的。
另外一方面,彼此雙方都感受到分歧。
而何夕自己知道,他在朱元璋眼中的價值,就是變法。他可不敢有一絲懈怠,還真不能安安分分,蕭規曹隨。
始終是這些儒臣。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太子也很高興,他慢慢沉思。似乎想到了什麼。隨即又搖搖頭,覺得不妥當。一時間,很難決斷。好一陣子,才說道:「就叫遠思吧。何弟,智謀深遠,目及千百年之後,我希望我這個外甥能如你一樣,而韓退之,有言:必望審察而遠思之。也是君子行事之法。你覺得如何?」
何夕心中暗嘆。他其實不想與太子鬧翻的。因為,就太子為人來說,的確是一個好長兄。對何夕也很照顧。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江湖最開的原意就是指官場,指的是宦海沉浮。後來才引申到其他地方。
這個時候,何夕豈能有什麼異議。說道:「犬子有太子大兄賜名,不勝榮幸之至。」
何夕說道:「謝太子大兄關心,安慶一切安好。母子平安。」
朱元璋固然要讓何夕變法。但也從來沒有想過動搖太子之位。將何夕扔到外面,也有不想激化雙方矛盾的意思。
因為武勛https://m.hetubook•com.com這邊是朱元璋的基本盤。只要朱元璋不死,這方面不可能讓太子接手的。
何夕說道:「臣明白。我年少輕狂,在京師,伏低做小,不是我的本性。在地方可以大展拳腳,正合我心意。以我的本意,不經歷州郡,無以登台閣,這才是朝廷用人正理。」
但是這些事情匯合在一起,就讓太子微微皺眉。覺得何夕太不穩重了。或者太驕傲了。似乎天下就你一個明白人。就不能安安分分,蕭規曹隨?
就是以劉三吾一副死諫勁頭,讓朱元璋改變了想法,從太子的兒子里選太孫。
太子說道:「孩子取名字嗎?」
但是名正言順,這其中邏輯是誰的?其實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正地說也對,反著說也對。角度不同,詮釋的方向不同,都是可以的。社會學是沒有絕對真理的。
太子不討厭何夕,但是太子最大支持者,卻對何夕水火不容。太子的處境就很尷尬了。
午朝之中,爪哇的事情,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並不代表僅僅有這一件事情。商議完這一件事情,又商議了好幾件事情,才放人離開。有朱元璋的勤奮,才有了大明朝廷的高速運轉,幾乎並沒有政務積壓。
太子並沒有在正式場合見何夕。而是在後花園一個,涼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