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公務員

作者:名劍山莊
大明公務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孤身欲掃萬山雪 第三十二章 善後

第四卷 孤身欲掃萬山雪

第三十二章 善後

至於不靠近邊境,也是擔心這裏面有些人逃走。或者勾引蒙古人入寇。
這區區幾千人分開安置在南京周圍,這些人將來只能成為南京百姓,不會翻出什麼浪花來。
雖然東北河道沒有經過修整,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那也比陸上,人扛馬馱得好太多了。
而這裏,就好像是大明伸入東北平原的一隻手。
以此為根基,追亡逐北,滅此朝食,還有困難嗎?
不過,蒸煮晾曬,這過程也太麻煩了。其實大部分城牆,都沒有這樣做過。也只有軍事要塞,才會這樣地處理,最有名的就是赫連勃勃的天下第一城,統萬城。
馮勝雖然知道何夕的用意了,但不準備直接說出來,他說道;「放心,北方的糧食也不是全部靠海運的。一部分還靠河運,更不要說魏國公在北平的時候,力行屯田,北平用兵之餘,也節省了幾十萬石糧食,足夠安置了。放心便是了。」
馮勝說道;「關於你怎麼守住這裏?」
何夕立即說道:「國公說得對,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北方哪裡有能養活這麼多人的糧食啊?」
用幾十萬俘虜要做的事情。只有挖一條連通遼河與松花江運河了。
何夕將何和*圖*書馮勝迎入城堡之中,自然不用多提了。
不會太結實,時間長了。也就會崩塌。
所以,馮勝不大反對,何夕將這一座城堡留下來了。馮勝說道;「按理說,你是遼東巡撫,這裡是遼東管轄,戰守之權在你,我不該多問嗎,但干係重大,我多嘴一句。這裏你準備怎麼守?」
之所以對修城牆的土,進行蒸煮晾曬,就是對土進行殺活,將裏面的生物,細菌全部滅殺掉。成為純粹的死土。這樣的土夯實之後。能堅持幾百年上千年。因為城牆內部並沒有微生物活動。能一直保持原有的形態。
因為下面是松花江啊。松花江,是發源於長白山,一路先向西北流,然後繞一個大圈往東北流,匯入黑龍江之中出海。而遼東是遼河水系,兩邊是不相交的。
如果說沒有知道韃子王廷在什麼地方,馮勝對這一件事情,或許會嚴厲壓制下去。因為長春堡位置不大好。有些太突出了。與大明遼河上的港口,有一百多里之距離。而即便大明在遼河上的城堡。也是一個突出部。
這一次征戰,何夕最大的功勞,就是糧食運到了前線。而何夕之所以能做到。不就是www.hetubook.com.com因為河運的。而且僅僅是用一些小船來運。一旦運河開通,大船直接進入遼河,今後這裡是誰的天下。還用說嗎?
馮勝沉吟片刻,反覆思量,說道:「這運河能修通嗎?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只有沒有常識的人,才會有這個想法。
何夕說道;「是。」隨即從城牆上指著下面。說道:「國公請看,下面碼頭就在城牆腳上。只要水路連通。這座城池就永遠不會線陷落,而今的韃子早就不知道怎麼打水戰了。」
馮勝心中一轉,暗道;「這也是一個問題。」
他是在大隊人馬幾乎全部撤走的情況下,帶著三千余騎來到了長春堡。在他之後,已經沒有大軍了。
相信何夕能處理好這一件事情的。
想讓馮勝點頭,何夕自己的計劃就要靠譜。
至於這幾十萬百姓,安置在北方也是理所應當。且不說,這些人適應不適應南方的生活。單單才從而今南北人口而論,南方是遠遠多於北方的。北方也有大片的空地。安置在北方理所當然。
馮勝知道何夕在眼饞這一批人手,畢竟北方處處都缺人。馮勝說道;「所有將領以及家眷,大抵三千人到五千人。hetubook.com.com這些人全部送到南京,在南京附屬某縣之中分開安置。當然了,朝廷不會虧待他們的。而這些百姓,在北方安置。只是,大原則離邊境遠一點比較好。」
唯一的問題,大概是距離邊境不夠近吧。
何夕明知道馮勝是有意為之,但也忍不住了,說道;「國公,何必捨近求遠,安排在遼東就行。我有信心能安置好他們。而且現在有一件事情,正好需要這些人來辦。也算是物盡其用。」
何夕是沒有常識的人嗎?馮勝知道,何夕不是。那麼這裏面必然有問題。馮勝心中一轉,說道;「你想挖一條運河了?」
相傳遺迹現在還有。
而且何夕的能力。馮勝已經見識過了。他覺得,如果何夕保住了這裏,那麼大軍從這裏出發,將會有最好的待遇。
大明開戰之前,料敵從寬。但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收穫。一下子俘獲這麼多人丁。當時前線將領們想著,能俘獲五六萬人口,就足夠了。哪裡想到一下子多了十倍。
馮勝就是這樣的。
太危險了。
馮勝本來想說,這裏哪裡有水師啊。
馮勝經驗何等老練,一眼就看出來,這長春堡,可不像是虛架子。雖然很多地方和-圖-書是急就章,比如這土雖然是深挖的。但是依然是地表土,沒有經過蒸煮晾曬等流程。
馮勝說道;「別拍馬屁。直接說吧。」
何夕說道;「國公英明。我正有此意。只要挖通遼河與松花江,遼東船隻直接進入松花江流域,國公今後要多少糧草就有多少糧草,要打多遠,就能打多遠,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不過,馮勝對何夕的能力,還是比較相信的。
南京,而今絕對是天下繁華所在。不說別的。南京附近的百姓,連續十幾年免賦稅,比其他地方要富裕得多。足夠撐起南京城的繁華。而且南京是朱元璋的老根據地的。大多都是朱元璋的死忠。
出征在前,撤退在後,是名將之風範。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
即便遼河上,有千萬艘船,也不能到松花江之中的。而用馬車,有人力抬到松花江里的這些小船,即便是運糧都有問題。更不要說。作戰了。
歷史上,這些人就安插在河北地區。最後成為漢人。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何夕說道;「大人英明。此地我不準備放棄了。」
但是馮勝已經在醞釀下一次戰事了。雖然他不知道,是從大寧出發好。還是從遼東出發好的。但是如和-圖-書果長春堡存在。從遼東出發,出發地就向北躍出了兩三百里。
馮勝說道:「怎麼,你不準備撤了?」
是的。這是馮勝唯一的答案。
如果遇見了韃子圍攻,根本就是孤立無援的情況。
但是,那些沒有經過這種程序的土。時間長了,內部微生物的活動,就足以鬆動城牆。在某一天讓他轟然倒塌。
馮勝怦然心動。
不說別的。東北地區即便水走向,他是知道的。大明的水師一進入松花江流域,面對沒有水師的殘元。直接掌控制河權,在東北這樣水道密布的地方,就等於掌握一張交通網路。
何夕一愣,苦笑道:「國公目光如炬。」
這些年大明對受降俘虜,已經有經驗了。
幾十萬張嘴不好安置。不過,馮勝隨即一想。立即知道何夕是什麼意思了。因為遼東而今就有足夠的糧食,而且春暖花開之時,遼東與江南的貿易繼續展開,也有足夠得多的糧食來安置這些人。
不過,馮勝先將自己的責任洗了大半。接著問出了最關鍵的一句話。那就是怎麼守?
但是這個時間長了,是以幾十年為單位的。
何夕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國公,不知道納哈出帶來的這些人,國公準備如何安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