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公務員

作者:名劍山莊
大明公務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孤身欲掃萬山雪 第一百章 瀋陽鋼鐵

第四卷 孤身欲掃萬山雪

第一百章 瀋陽鋼鐵

朱元璋說道:「睡覺的地方有什麼大不了,朕什麼地方不能睡。今天朕還有一個地方要去。」
其實如果何夕當時知道。他連三個月都不會讓磨的,只是他事情多,交代下來基本方法。就沒有關注,等他再次關注的時候,工匠們已經磨了三個月了。
削鐵如泥,在這裏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現實的精準描述。
何夕近乎無限量的資源供應他們試錯。
鋼鐵的冷卻是需要時間的。
何夕說道;「太慢了。你不看這麼淺,其實是連續不斷鑽了三個月了。」
何夕一聽,說道:「陛下煤礦那邊的情況更惡劣,陛下萬金之軀——」
怎麼能做出這些事情來。
而今大明的甲胄泛濫。火器生產翻倍。這都是國力的成倍增長。以至於哪怕何夕拉來的東拼西湊的軍隊,在裝備上完全壓倒了李成桂最精銳的高麗軍隊。
錯得多了。正確的自然也來了。
畢竟,這個時代科研成本並不高。比起,後世動輒數以億萬計的科研經費,這些工匠花費的不過一些材料與工錢,與時間成本而已。在何夕看來,這都不是事。
何夕對燕王說道:「這就是一門火炮。之前的火炮都用鑄造之法,質量在我看來,其實並不是很好。而這是一整塊鋼,我就想過。從這裏直接挖出來炮膛。這火炮一定會好用很多。只是可惜了。我低估了這個辦法難度,只有這個半成品。」
車床的刀具,與傳統意義上的刀具不一樣的。其實就是一小塊合金鋼。但是,這年頭https://m.hetubook.com.com去哪裡找合金鋼。何夕只能將硬度最高的鋼作為刀具。但是這些刀具,用來加工鐵,還勉強。加工鋼,根本不大可能。
哪裡會有什麼創新。
原本通紅地,鮮艷的。流動的鋼水,也在模具之中凝固成各種規格的鋼鐵。從紅色變成了黝黑之色。當然了。看上去不紅了。並不代表不熱了。這個時候,如果那個傻子,想要用手去摸一下,手就可以不要了。
在何夕研究高爐的時候,大部分工匠都不識字的。而且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想將自己的技術泄露出去。
「陛下,陛下。」何夕小聲說道:「這裏沒有什麼好看了。要不要去下一個地方。」
這裡有一張張車床。這也是何夕提出的概念,由工匠們完成的了。提出概念容易,但是想要完成車床並不容易。最重要的依然是軸承。還有齒輪。才能更好地移動刀具。
朱元璋手裡捏著一塊刀具,也就是一個四方體鐵塊。而燕王更是眼睛都直了。他靠近何夕說道:「何夕這裡能生產火器嗎?」
遇見問題之後,何夕如當初研究高爐一樣。將工匠們聚集起來。商談方案。工匠們能在何夕的面前暢所欲言。不受任何約束。而且這幾年來,工匠的素質也有了很多改變。
何夕在前面走了幾步。來到一個車床前面,這個車床上固定著一個圓形的鐵柱。被好卡得死死的。圓柱之中,已經有一個整齊的凹陷了。
更不要說很多大明m.hetubook•com.com官員,腦袋之中根本就沒有要創新這一根弦。他們只想維持如今的局面,最好一直到天荒地老。而沒有想過改變什麼。連理學思想之中,更多主靜,覺得世界上靜態的,而不是相反。
當然了,這裏的車床都還很簡陋。下面是厚重鐵基,上面是縱橫機械。用人在一頭拚命地搖著手柄,或者踩著滾輪。才能帶動刀具的運動。而刀具在鐵坯上,更是擦出靚麗的火光。鐵屑飛出。好像被點燃一樣,落在地面上,才能看清楚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是大明的實力在變強。
至於想了些什麼?朱元璋一時間也不做到。
朱元璋只覺得呼吸急促起來。
一想到從北京到南京之間,數日之內,數萬兵馬就能到達。
只是誰都不知道,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去煤礦。連何夕也不知道,煤礦雖然重要,但也不是一天也等不了的。
如果沒有這裏。
這才能加工出來。
這裏還沒有命名,如果有的話。因為瀋陽機械廠。
只是太淺了。
燕王說道:「這怎麼不做了?」
而今卻不一樣了。
萬萬沒有想到。瀋陽鐵廠已經超過了太平鐵廠。成為技術最高的鐵廠。這一爐就能生產出好幾噸鋼水。
他們讀書雖然不多。但是懂實驗,懂數學。也懂何夕當初講一些冶金的原理。一些即便機械知識。他們在何夕的支持之下。迸發出很多新想法。
造炮,自然要用最高的鋼材。也就是說。刀具的鋼材硬度與炮鋼的硬度相差無幾,也和-圖-書就弄出而今的局面。很是尷尬。估計磨上三年,或許能磨出來。
何夕在冶鐵鑄造技術上,也是一個門外漢。並不懂多少。只是他知道一些大概的概念。他能指點工匠研究。這僅僅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其實並不是這一點。
之前,朱元璋聽何夕說什麼鐵路。他從未覺得不可能。鐵多貴啊。怎麼能鋪成路。即便真能鋪成路。難道沒有百姓去偷嗎?而今朱元璋真看到了鐵路的希望。
甲胄集中使用,威力巨大。
作為帝王,太清楚鋼鐵是什麼?鋼鐵就是力量。自從洪武十四年,大明對外打的戰爭,或者說何夕主持對外戰爭。都很輕鬆寫意。是何夕謀略出眾,千百年來第一個嗎?
何夕說道:「陛下謬讚。」說到這裏,何夕微微一頓。說道:「陛下,要不我們回瀋陽吧。這裏實在沒有能住的地方。只有瀋陽才有。」
但僅僅這一點的改變。有產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燕王所言倒是不錯。
但是,在此之前並不是這樣的。
在何夕看來,這裏面有很多問題。
朱元璋說得也對,不提何夕所謂的先見之明。單單何夕能平等的對待工匠。就是其他官員很難做到的。因為何夕是從內心深處,並不覺得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即便有些官員強行學習何夕的風格。但是人不傻子,對很多事情最為敏感不過了。特別是,面對掌控自己生死大權的上司。誰真能做到暢所欲言啊?
朱元璋說道:「就去看煤礦。」
太平鐵廠在江南,根基深厚。和*圖*書技術底蘊也是有的。為什麼在哪裡並沒有什麼技術創新。而到了遼陽才不過幾日的功夫,技術就已經日新月異到這個地步了?
不就是小心謹慎不敢出錯。
而是何夕能夠給工匠們足夠的經費支持。與尊重。
朱元璋這才如夢初醒。說道:「哦。好吧,去下一個地方。」
幾十台水輪機根本生產不出來。
在這一段時間,朱元璋一直看著這些鋼鐵。或者說,他眼睛在看,但是心思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而今即便如此。水輪機的產量依然上不去。
朱元璋一聲令下,所有人不敢不從。
最多伸進去一手的距離,根本不足以塞入火藥與炮彈。
但是即便如此,換刀具的頻率也太快了一些。幾乎一會兒工夫,就要換上一塊。
如果沒有這樣壓倒性的優勢,以李成桂這樣的人怎麼會倒戈啊?
好在如水輪機一樣。不需要太高的硬度。
朱元璋說道:「何夕,是誰的功勞,就是誰的功勞,朕還能奪臣子之功不成?這些成就,也只有你能做到。別人是萬萬做不來的。」
燕王說道:「何弟,無須過謙。有你,才有這裏的一切。我想你一定要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一直被何夕看重的工匠團體中。老工匠已經很少了。大多都是有一手絕活的。在技術上。別人做不到,只要他能辦到的那一種。但是在理論上已經不行了。這些老工匠只能承擔一些執行的任務。真正給何夕最大幫助的,其實是以葛天工為首的工理學院出身的工匠。
何夕還沒有說完,和_圖_書就被朱元璋打斷了。朱元璋說道:「朕自由計較,你聽命就是了。時間不早了,快些去,今夜朕要在煤礦住。」
何夕才有機會喊停。
朱元璋以為這已經是極限。
二來就是動力不行。用人力,即便是輪流上。加工一個零件,也需要好長時間。當然了,即便如此,車床加工出來的零件有著遠超其餘方式的精準性。在何夕看來慢。但在別人看來,已經是非常快了。
原因也正在於何夕。
他已經在這裏愣了好一陣子了。
燕王伸手去炮膛之中一摸,感覺好像鏡面一樣。
何夕說道:「自然能生產。來看這裏。」
一來是刀具不行。
何夕說道:「什麼地方?」
畢竟一個人如果不|穿甲胄,只有一柄利刃,面對十個人。很難活下來。但是一個人如果有甲胄護體。面對十個人。很容易殺出來。如果一兩百人甲騎列陣而戰,數千步卒都能衝出來。
當然了,對此何夕不會居功,他說道:「此事全賴陛下聖明。我不過是做了一點小事而已。」
別的不說。唐太宗李世民以玄甲騎破數十萬大軍。而所謂玄甲騎也不過數千編製而已。
何夕將這裏情況一五一十地講述給朱元璋聽了。
朱元璋離開這裏。離開這裏熱氣騰騰的環境之後,似乎才清醒過來了一些。
還沒有等朱元璋從這種情緒之中脫離出來,何夕請朱元璋參觀的另外一個地點已經到了。
畢竟震撼到極點,反而不知道自己想什麼了。大腦一片空白。
不是。
更是有了太多寶貴的數據,為將來打下了基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