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天崩地坼回龍御
第七十二章 申國公的心動
但是往前幾年,那些眼高於頂的皇子,會這麼客氣對陸仲亨嗎?根本不可能。
申國公嘆息一聲,說道:「也是。」
首先,鄧家不比陸家,他老子雖然是國公,但是人已經不在了。世界就是這麼現實,人走茶涼。國公也好,皇帝也好,都是一樣的。就是朱元璋也要為自己身後事擔憂。
一兩萬兩,不值當。十幾萬兩,需要利弊權衡。如果一百萬兩,那就需要考慮後果有多嚴重了。有沒有辦法規避風險。
長春都司農業基礎很薄弱的,一年只能收一季。秋收就是整個長春唯一的糧食產出。一旦動兵,這一切都不會有了。
兩人並不在一座城池之中。也算是給彼此留一些空間而已。畢竟兩個大佬,距離太近,也會有太多摩擦。
因為秋收。
申國公有些不敢相信的看著身邊的管家,說道:「這是真的,區區一個小鹽商,不到半年賺了萬兩白銀。」
於是細細問了一遍,才知道是因為什麼?
是以,與何夕在很多事情上,公事公辦,既不得罪,也不親近。
但是長春秋收不取管,即便沒有收糧食也有糧食吃,這是一件好事嗎?
其次,陸仲亨也付出了代價。最大的代價和*圖*書,就是陸家不在中原了。陸仲亨死後,陸家也不會在中原。這個代價,到底是值得不值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鄧鎮也要斟酌其中的代價。
申國公一直在北平城中居住。今後這一座城池,要永遠是北平城了。
鄧鎮雖然是二代,但是父親耳提面授之下,不敢說英傑,但決計不是庸才。有些事情是很明白的。對於將來風暴,也是有預感的。這一點,幾乎是所有頂層政治人物的共識了。
只是這個所圖何處?何夕還不知道。於是陪他演戲。兩個人商議了一個上午,將需要兩個人對接的工作清理完了。何夕內心之中也有一些判斷了。
就是因為從後方運輸糧食這一件事情。
面對申國公的拜訪,何夕其實也很迷茫。不知道申國公來意如何,不過不管怎麼說,人都已經來了。還能不見嗎?
申國公在自己是書房找了一些東西,隨即出來,說道:「備車,去香河。」
這就形成了一個很無奈的局面。
有時候,利弊需要權衡,那是利益不夠大。而今區區一個小鹽商,一年下來就能賺幾萬兩,甚至北京城工地上還有很多缺口。申國公就要考慮,他如果m•hetubook.com•com參与進去,能搞多少錢?
從後方運輸的糧食,是用勞役賦稅的方式徵收的,或者是以鹽引的方式支付的。也就是說,不管多少錢,多少成本。與當地的糧價是脫鉤的。我哪怕用一萬兩銀子,運輸過來一萬石糧食。這裏糧食是三錢,也必須要運輸。
就拿日後的九邊來說,是的,整體來說,九邊都不是什麼太好的糧食產地,但如果說,這些地方都不產糧食,也是完全不對的。不信去看氣候分界線。
不要看陸家完全遠走海外了。但其實,人家在海外,有錢,有人,甚至有私軍。在實力上,不在南洋諸王之下,甚至南洋諸王必須誠心實意地叫延安侯一聲陸叔叔。
申國公搖搖頭說道:「如果他準備動手,我就不說了。他偏偏沒有想在今年秋天動手,這事情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不,找你商議一下,總不能朝廷問起來,我們什麼都說不出來嗎?」
申國公鄧鎮嘆息一聲,說道:「都說何夕能點石成金。我之前還不相信。而今相信了。」
否則,朱元璋也不會將北疆之重給申國公鄧鎮。畢竟鄧鎮並沒有什麼可觀的戰績證明自己。
站https://m•hetubook•com•com隊的代價。
鄧鎮並不管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鄧鎮很清楚他要做的,就是穩,不出頭。最少朱元璋在一日,他就老老實實當孫子一日。
何夕說道:「燕王愛惜部眾,也算是好事。這一件事情,就不用我們操心了,直接上報朝廷便是了,讓他們父子之間慢慢商議就行了。」
所以申國公要見何夕,也需要出北平城。
讓邊疆的養兵成本越來越高,高到大明財政崩潰。
如果真有大仗要打,朱元璋決計不會讓他來坐鎮這裏的。
何夕說道:「哦,都準備好了?而今也到了秋高之日,是要動手嗎?」
只是,而今申國公需要重新衡量這一件事情了。
這些地方是能種糧食的,甚至而今很多衛所都是自給自足的。為什麼後來都必須從後方運輸糧食?
為了這一件事情,興師動眾。有些不好說,於是申國公很自然找了一些公事,需要與何夕當面說的事情,這上面的輕重緩急,就要看申國公的意願了。輕重緩急,都在一言之間。
何夕這一段時間的經歷都放在北京城上了。對燕王的事情就不怎麼關心了,聽申國公這麼說,也來了興趣。
隨即,申國公又搞出其他和*圖*書幾件事情與何夕商議。
何夕不知道,燕王是不是看到了這一點。不過,這不重要。
從這就能看出陸家的實力變化。
他沒有說明白,但是申國公鄧鎮已經明白了。他陷入沉思之中。
其實鄧鎮並不懷疑何夕賺錢的能力,也不懷疑他願意下場的話,能分一杯羹,而且是很大一杯羹。就好像開海這一件事情上,誰賺得最多?延安侯陸仲亨。
之前他一直覺得是小錢,而今看來,似乎不是。
何夕立即猜到了申國公另有所圖。
管家說道:「小的一開始,也不相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一件事情,都傳開了。」
不同的是,這一場風暴會有多大。
沒錯,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但是最上層的一些人,其實已經品出來味道了。只是沒有人敢亂說。畢竟人家父子之間,說不定忽然和好了。中間搞事情的人,下場就不會好了。
何夕慢慢的忖過味來了。這些事情,是需要他們兩個協商的嗎?當然需要。但是也可以說不需要,公文往來也是可以的。畢竟,而今整個北方邊疆的戰略形態,都是比較安穩的。
什麼代價?
他與何夕走得https://www.hetubook.com.com近,自然就是在變法一派中了。而將來太子登基之後,他的日子恐怕不好過。
只是鄧鎮要想得更多。
邊疆越缺糧食,朝廷越徵調糧食,當地糧食種植能力就越被壓制被消弱,於是,朝廷就需要付出更多有形的無形的成本,去想辦法搞到更多的糧食。
就是在日本戰場塵埃漸定的時候,大明對長春戰場的支持,越來越多了。不說別的,糧食是絕對不缺乏的。這一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長春都司這些人,哪怕一年都沒有收成,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管家說道:「老爺,是不是——」
申國公一擺手,說道:「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你下去辦事吧。」
於是,在何府會客廳。何夕與申國公寒暄幾句,坐定之後,申國公說道:「何大人,我這一次來是為了燕王北伐的事情。」
而當地倉庫體系腐敗,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從官府搞出來的私糧,要比這裏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便宜太多了。當地種糧食不值錢。甚至賠本。
不是,不知道何夕能帶他賺錢,而是政治上的風險與經濟上的利益要權衡利弊。
有人覺得,不過是新舊交替。算什麼大事。有人覺得免不得了要掀起幾場大案。
當然了,這也有利弊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