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重日中天爭上下
第一百四十九章 葉沈的決策
救援洛陽,穩定住他們的黃河防線。
黃河其實到了廣武山以東,就變成了地上懸河。而且黃河在廣武山以西,河道並不是太寬的。特別是在孟津等地,在枯水期,河道也不過一兩里寬,其中還有大量的灘涂與沙洲。
也就是黃河洛陽段水道,就為北軍所有了,這在戰略上有太大的優勢了。
不過,四川多山,更不要說牽扯到從雲南將雲南軍給撤出來,或許這些將領還能有一點用處。
至於,其他方向來救援洛陽,根本不用多說了。
在他們最自傲的軍事上,他們也過時了。之前好幾個大將在前線折戟沉沙,見辱于無名之輩。將他們開國武勛踩在泥地里摩擦。
而且,一旦北京一統天下,可以預見的是,已經進行的軍事改革,還會進行。甚至更加深入。他們這些人是沒有絲毫地位可言的。韓國公一脈所謂的影響力,對北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只是派誰過去啊?
朱允炆說道:「馮勝在京師沒有子嗣。」
所以,用兵洛陽,是北京的決策。
但是不能因為不相信這些人就不用人了。
傅友德有幾個選擇,第一圍魏救趙。北上攻北京,一路破軍殺將,打到北京城下,
https://m•hetubook.com.com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不大可能實現。畢竟,之前南軍全盛的時候都不行。而今就行了嗎?第三,也是黃河的地理因素。
但是而今,他們的下場,並不比讓朱元璋殺了好。
第二種選擇,就是能拿捏住的人。
勝負之數,根本不在一城一地,而在南軍的主力,只要拿下南軍主力,天下傳檄可定。好吧,就算不能傳檄可定,剩下的邊邊角角也好打多了。
但是因為之前的事情,朱允炆對任何人都沒有多少信任了。
朱允炆是毫無辦法的。
很多人都要離開權力中心,甚至要進行清算。但是清算到那一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馮勝,即便北京打下來之後,馮勝依然會是大明國公。或許實權會被削掉很多。但是馮家的地位,一定會保留的。
是周王。
朱允炆思來想去,也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就是安排絕對忠於自己的人。這種如果有能力也就罷,沒有能力也行。無非是自己多操點心。丁顯就是其中的典型。
另外,就是韓國公一脈的崛https://m.hetubook.com.com起,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後的。他並不是洪武朝原本的政治結構之中的。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是得了朱允炆的恩惠。
從孟津到廣武山這數百里河面,葉沈已經摸清楚了。
而北京如果贏了,對南京的勢力一定會進行清洗的。
朱允炆這裏理由簡直無懈可擊。
畢竟,黃河太不穩定了。是相當的隱患。別的不說,葉沈狠下心來,在傅友德大軍在黃河之中的時候,決河放水,讓傅友德大軍連人帶船擱淺到黃河裡,那就是難看多了。
為了兩軍會師,絕山西之心。
原因有很多,第一,這裏乃是沁水匯入黃河的地方。葉沈在沁水之中造了大量船隻,當然了,都是小船。但是大小是相對的。這些船隻如果在海上,連小舢板都算不上。但是黃河之中本來就容納不了大船。
雖然說,很多人做大事的時候,是不顧忌家小的。但是有家小牽制,總是比沒有家小牽制要好一點吧。而且馮勝的女婿不是一般人。
要加以安撫。
也就說,只要拿下廣武山,就能將廣武山以西黃河河道納入掌控之中。而北軍的物資,可以從沁水轉運黃河一線。
但是在葉m•hetubook.com•com沈看來,屬於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但區區虛名能有什麼用處啊?
歷史上,朱元璋為了以防後患,將這些人都殺了。
畢竟洛陽在歷史上打過太多的戰事了,從東邊救援洛陽的路線,或者說進攻洛陽的路線,根本不用說。無非是虎牢關而已。
而廣武山與虎牢關相距不遠。只要廣武山在手,葉沈能讓傅友德過來嗎?
這也是朱允炆不想用馮勝的原因。
這是葉沈最後的決定。
之所以選擇這裏。
這也是朱允炆信任他們的原因。
畢竟,馮勝這麼多年,幾乎不參与朝政,將家中子弟早早打發到雲南去。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立場。
韓國公李祺在朝中一支有很大分量,有一群老將支持,作為軍中的反對派,是朱允炆用來制衡傅友德的棋子。只是這個棋子一度沒有用。但依然不能否定李祺的地位。
畢竟好看嗎?
兩軍會師,鉗形攻勢。兵力優勢,這都是糊弄上面的人。但是葉沈的心思很簡單,一子雙征。你如果不來救援,那麼我老老實實的打洛陽,反正洛陽一下,潼關不守,山西孤懸。形勢有利於我。
朱允炆想來想去,說道:「就韓國公吧。」
所以這些人被從權力中樞https://m•hetubook.com•com趕走了。
這裡有太多的名場面了。
估計,這也是朱元璋最後放過他們的原因,有些人還活著,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死了。
不可能走黃河水運。
傅友德一定會想到力挽狂瀾的。
而李祺就不一樣了。
攻洛陽是為了什麼?
之所以用李祺,一方面是因為漢中總兵官,乃是李景隆與韓國公一脈爭奪,然後拿下來了。李景隆做下如此好大事。自然證明了當初韓國公一脈是正確的。
各方面急如星火,不管好也罷,壞也罷,都是要安置的。
就在南京為西北驚變做出調整的時候。黃河之戰,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了。
宋晟也好,李景隆也好。朱允炆覺得他對這些人不可謂不信任,但是最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很可憐。
李祺與背後的將領,已經過時了。
不管怎麼說,進攻這裏,後方的物資就能源源不斷的通過水運進入前線,有利於前線鏖戰。
否則打到了現在,這些將領依舊在京師。一開始是被排擠。後來是很多人發現,這些人只剩下當初的虛名了。
從廣武山以東,作為地上懸河,葉沈是不敢在這裏用兵的。畢竟,黃河一扒開,多少勝利果實都沒有了。
甚至可以說是火力偵查,可m.hetubook.com.com以渡河的地方,都派人進攻過了。
最後選擇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乃是廣武山一線。
歸根結底,而今的朱允炆對任何人都不信任了。
一旦馮勝在前線生出什麼心思來?
第二,就是參与洛陽之戰。
這一是後世修鐵路的時候想法差不多,後世京廣鐵路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就在廣武山附近。就是這樣考慮的。而且葉沈雖然攻洛陽的。但是葉沈用心其實並不在洛陽。
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非常之人,來力挽狂瀾。這樣的人必須有非常之事權。畢竟如果能以往昔之成法挽回局面,事情也不會發展到了這個地步。
但是怎麼來救援啊?
這些將領不能說不能打仗,如果不能打仗,也不會是開國功臣。奈何大明立國之後,朝廷對於軍隊與將領要求不一樣了。之前那種亂知道打打殺殺,不知道朝廷法度是不行了。
但是他這些年一支在琢磨傅友德。他不覺得傅友德能承受這樣的局面。
也就是說,這些人在南京政權倒下之後,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未來可言的。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即便是眼前幾個人,按理說乃是他的心腹,但是他也不相信。
此話一出,下面的人誰也說不出來其他話了。
第二,就是制水權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