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日衝天盪層雲
第五十一章 南洋戰爭
鄭和下西洋,說耗費巨大,但並非不賺錢的。那問題來,安南是屬於海外,還是屬於海內?
緬甸的熱帶雨林有多恐怖,遠征軍野人山的下場,已經說明了很多事情。
何夕的崛起,本質上也是文官的崛起。
這其實也是支撐大明內部商業繁華的重要支撐。
既然南京確定了大打,那麼大明整個工作方向都向西南轉移。
而這樣一來,這個總督雲貴之人,就必須知道工業體系該如何建立,天下間,有比黃子澄更有經驗的人嗎?
只是路還沒有修好,前線已經大破麓川,再破緬甸阿瓦王朝。
何夕安排一部尚書,已經算是不錯了。
在何夕看來,打緬甸,其實就是打後勤,只要能讓數萬大軍,從雲南安安穩穩的走到緬甸,其中非戰爭折損率不是太高,這一場大戰,就贏定了。
說實話,安南這邊已經開打了,緬甸哪裡何夕本意是不想動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兩面開戰,兵家大忌,奈何有幾個方面的原因,讓何夕不得不動。
他們在大明境內採購,立即派上優先序列。大明境內大商人,可以輕慢一個外藩,但決計不敢輕慢一個親王。
但是大部分文官依舊認可何夕的改革。
而今,雖然說勛貴依舊掌兵。但是軍事行動之中,武將在前總領兵馬,文官坐鎮在後,主持後勤,而軍隊內部又有一系列監督程序。讓軍隊不至於失去控制。
逼反倒是很容易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但是在開戰之前的會議上,何夕就說過,大明是不準備將這些國家完全吞併的。畢竟,歷史上安南打了二十多年最好有棄地的下場,何夕也要深以為戒。
而緬甸在面對英國的時候,也不是毫無反抗之力。
因為沒有這個概念,更多是因為大明駐守的將官與太監橫徵暴斂。比大明各處都需要用錢。永樂幾次北伐,遷都等等,不知道需要多少錢。這固然有朱元璋留下的底子,但是也有很多錢是從海外來的。
而另外一方向,也就是緬甸方向,也需要大軍進軍。
特別是安南打的這麼順利。
且不說,黃子澄與他的交情,更不要說,何夕本身就有擴散工業區的想法,在西南修建一個工業基地,大明對緬甸乃至於印度都會了震懾力。
前者是正規軍決戰,後者是漫長的治安戰。
這也是必然的。
不說別的。就是商業貿易上的事情,之前暹羅這些非朱姓外藩,在大明朝,根本沒有人正經看一眼,簡直是當做域外野人。
朱雄英忽然提出了黃子澄,理由也很明確。
先說安南戰事。
於是後勤方面一確定。
即便,很多文官士大夫恨何夕入骨,對於何夕在軍事上的一些改革,依然是非常支持。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何夕限制了武將的權力。
沒有一條好路,穿越熱帶雨林進入緬甸,https://m•hetubook.com•com那純粹是不要命了。
如果單單從陞官履歷來說,也不算差。但是對於何夕當初的班底,黃子澄而今的際遇,難免有一些黯然了。
勛貴們一旦與讀書人講規矩,講規則,那就決定了他們會被吃得死死的。雖然說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奈何道理就是他們制定的。
畢竟。後勤物資從南京運輸到雲南的距離,幾乎等於昆明將後勤組織運輸到印度的距離。也就是說,當昆明工業體系成熟之後,大明攻伐印度時機也成熟了。
何夕對黃子澄也算是重用,讓他擔任學部尚書,負責南京以及南方很多學校的建設。一方面是黃子澄的確是有這個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黃子澄在南京朝廷的時候,畢竟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南北戰爭之中,黃子澄幾乎沒有什麼功勞。總不能讓黃子澄一躍而起,居眾人之上吧。
而清中期的時候,十全老人就在緬甸折戟沉沙。
當國王姓朱之後,整個局面就發生了變化。
東南亞的地形地貌密林遍布,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想要打下來,完完全全的控制,實在是一件難以半島的事情。這也是大明放棄安南的原因。
真弄急了,將事情搞大,官府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的。
這對藩國本地人,也是一件大好事情。
如此大勝,幾乎直接打到了緬甸核心地帶,已經是曼德勒為中心的平原地帶。
他更多在後勤www.hetubook.com.com上調整。
畢竟,這年頭,不要說別人了。就是大明,民族主義也沒有完全覺醒。更不要說安南也有不少的漢人。他們對於大明的統治,並不是不可以接受。
這個時候,乘勝追擊自然是所有人期盼。
而歷史上,安南降而復叛,固然是有安南本土利益集團與大明利益分配不均,但還遠遠不能上升到民族矛盾上的。
人家也沒有犯錯。
東南亞的戰事,自然是狂飆突進的狀態。
而且何夕也洞察到朱雄英對黃子澄或許有別的想法。不過,何夕並不在意。
但是這封王就藩。對於當初貴族來說,不過是新的王族而已,甚至這個王族勢力越強大,對他們本地貴族來說,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是的,在何夕管理之下,武將的權力依然很大,特別是勛貴與資本的結合。甚至產生出一個與傳統文官對立的階級。
何夕很明白,以大明而今的軍力橫掃中南半島上的所有國家都不是什麼問題的。但是要掃平中南半島上的反明勢力,卻是很難辦的。
所謂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當然了,將來他們有沒有什麼想法,那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雲貴道路難行,一切物資從中原通過雲貴到雲南,都已經很費事了。如果再從雲南到前線,後勤路線何止千里之遙。
明初的大將們,大多都是驕兵悍將。
這對何夕就藩印度是有好處的。
前文說過,緬甸之戰,其實只有兩三個m.hetubook.com.com團在前線輪換的打。他們打的是什麼?其實就是一條從昆明到緬甸大路。不被山洪草木遮掩的大路。
但是如果在雲南建立一套工業體系,就地補給,不就容易多了嗎?還可以加快雲南與中原道路的建設。
但是,而今的緬甸自己分崩離析,一分為三不說。文明程度也很低,根本不是大明的對手。
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官們反對的並不是勛貴掌兵,而是勛貴們從來不願意安置規則形式。
不說別人,黃子澄回來了,楊士奇怎麼辦?
只是這個總督西南的人選,朱雄英提出了一個讓何夕意外的人選。那就是黃子澄。
須知,跟隨在大軍後面的商人,可是賺得盆滿缽滿的。畢竟,軍隊之中,大部分士兵拿到了錢,幾乎是立即揮霍一空。而且不用說別的,任何商品在明軍佔領之前,與明軍佔領之後,就是兩個價格。
第二,也是緬甸之戰的具體形式發展。
何夕不去管戰場上怎麼打。無他,戰場上的優勢太過明顯了。以至於,何夕覺得,誰打了敗仗。根本不用來見他了。
雖然說緬甸也是一個文明古國,上古時候就有了,甚至還有佛祖傳道的傳說。但是緬甸真正發展起來,其實在明後期。明末的時候,李定國殘部都能壓著緬甸打。
何夕對這個人選也不好反對。
這一套體制之下,軍隊失控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
當然了,自古以來,先民們來往,也已經勘探出一條緬甸與雲南之間貿易的和_圖_書古道,畢竟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從漢代就有記載了,所謂之茶馬古道,當然了,這一條路與茶馬古道並不盡相同,與抗戰時的滇緬公路有很多地方相同。
而今這就讓大多數讀書人滿意了。
原因很簡單,洪武年間武將們簡直是肆無忌憚,根本不將文官當人看。文官見到了武將,是遙遙拜倒在煙塵之中,連平等對話的空間都沒有。
鐵鉉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總督,兩廣南洋,已經前線後勤。也就是說,只要沿著,南海打的戰事後勤,全部由鐵鉉來管。
他們參与不到安南之戰中,難道還參与不到緬甸之戰中。
不過,何夕也需要派一個總督西南的人選過去。
甚至他們也知道大明的封藩政策,願意迎逢一位皇室成員作為新的國王。
升龍城本來就不行。在拒絕投降之後,城中的貴族果斷的將胡家父子給殺。將人頭送過來,說要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緬甸戰場上,不管日軍,還是盟軍一方,都吐槽過當地的道路。幾乎當年修的,當年就被熱帶雨林給吞沒了。
也就將敵人給孤立了。大明打擊的,不過是各國國王,與各國國王的嫡系勢力,而不是所有人。
而派一個皇室成員作為安南王,對大部分安南人來說,這並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第一,安南之戰,消耗不大,收穫非常大。讓很多人都紅了眼睛,包括並不限於,沒有上戰場的勛貴們,還有很多沒有插手安南之戰的商人們。
這讓張明覺得很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