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大步前進
恰恰相反,他們一方面小心翼翼地開始培育這些天賜的稻種,努力擴大它們的數量,同時進一步研究它們的性狀;另一方面,則繼續把它作為母本與他們之前培育的海水稻品種進行雜交,期望能夠找到更高產、更抗病、更抗倒伏、更適合機械化生產或者是更適合在「糧食工廠」里培育的品種。
不過,這個方向卻比城際地下鐵有前途得多。
讓左騰欣慰的是,事實證明他對於「人類頻繁得到神明恩賜之後就會變得不思進取」的擔憂並沒有變成現實,也許人類當中的確有很多人會樂於坐享其成,但同樣也有許多人會持續不斷地追求進步和真理。
理想狀態下,未來的公路、鐵路和航路上將不再有人類駕駛的交通工具,而完全由人工智慧替代,各種各樣的違章問題將不會存在,甚至都不必考慮行人、盜匪的問題,所有車輛都將嚴格按照自己的路徑行動,即便是出了事故,也不過是經濟損失而不會造成傷亡。
而華夏的人們也因此而
和圖書相信,在眾多龍君之外,這片古老的土地也被更多神明庇佑著,只是因為某些原因,祂們並沒有顯聖而已。
隨著聖城計劃的推進,未來地球糧食生產的模式大概只會有三種模式,第一種當然是左騰期望看到的「糧食工廠」或者說是「室內糧食農場」的模式,也就是在最有限的土地內,建設多層的廠房,通過水培、人工光源和高度自動化的方式,以工業生產的方式種植大量糧食。
雖然讓很多經濟學家都感到不可思議,但在這場看似不切實際,好大喜功的全球化的「大躍進」當中,人類的潛力正在逐漸被釋放出來,經濟也迅速從危機中走出,全球都進入了空前的繁榮當中。
當然,這些同樣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實現的目標,但前期可以先用人力操控過渡,這些人將會承受比聖城內的人更大的風險,也將獲得更多的報酬。
第二種方式則是在聖城周圍的區域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高科技
和*圖*書人員有高科技人員的工作,但沒有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崗位也同樣大量出現。
一些人曾經擔憂的「急速城市化」帶來的失業問題和治安問題只在那些工業水平過於落後,完全沒有辦法承擔產業轉移的國家和地區出現,但左騰很快就製造出了可以用肉眼判斷一個人是否虔誠祈禱的聖徽,讓這些地方的人專門從事「祈禱者」的工作,讓發達國家和那些具有較高工業化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全力去擴大產能。
雖然科學研究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天賜靈感」的情況,但這一次中國發現海水稻的過程也實在是太過於「天賜」,發現的植株的各種性狀和表現完全不像野生的,倒像是實驗室里意外流失出去的,幾乎不需要再做什麼改良和雜交就可以直接拿來推廣,這讓人們不得不把它們的出現歸結到神明身上。
事實上,只要能夠解決能源問題,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水、肥和空間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蟲害、污染、浪費,因為室
和-圖-書內甚至可以控制人工溫度和濕度,一年四熟都不是問題。
第三種方式則是純粹的工業化生產。
前者的成本太高,而且,現在全人類要完成的工作已經太多,根本就騰不出手來再搞這麼大的工程。
基於相同的考慮,未來在聖城周圍所有的土地都將使用自動化農用機械進行,從播種到收穫,絕大多數需要在聖城之外進行的工作都將交給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開發的進度應該能夠滿足需求了,沒必要揠苗助長。
事實上,現有的自動駕駛技術其實都已經可以滿足自動卡車的需要,只要把它們運用的範圍限定在城市之外,再排除所有人類駕駛的車輛,或者是限定它們在特定的車道行駛就行。
左騰事實上已經創造出了「人工智慧」,也就是超凡計算機們,不過,他並沒有把它們投入民用的想法。
比如多個國家正在進行的人工合成澱粉和人工合成蛋白質的研究。
這種手段並不是他的突發奇想,技術上早已經實現,只是因為成www.hetubook.com.com本問題而沒有推廣普及。
在華夏,與農業關係最深刻的神明就是神農氏,因此,雖然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但因為也沒有得到任何額外的神諭,人們最終乾脆地把這種海水稻命名為「神農」。
左騰讓人們全部進入各個受月水母保護的城市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讓他們可以躲開可能來自太空的突然襲擊,並不是說他們就真的完全不能離開月水母庇護的範圍。
左騰很清楚這兩個項目未來不久就將獲得成功,唯一的問題就是成本和口感,但能源問題未來將逐漸依靠在神力加持下的核電解決,而口感問題就更不是問題了,拿來做飼料和工業原料就行了。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並不會中斷,只不過正在研究更安全的模式,比如城際地下鐵,或者是自動駕駛技術。
而後者的問題則是此時的人工智慧還沒有達到左騰那個時空的水平,雖然已經有許多高科技公司已經在這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但還沒有可以馬上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投入商業運行的產品。
神農稻的出現並沒有讓中國的農業專家們停下研究的腳步,開始走上向神明祈求恩賜的歧路。
人們只需要在出了事故之後趕到事發地點進行清理和處理就行,暴露在外的風險將大大降低。
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聯合議會的推動下,努力地解決著這些遠大目標實現過程中的無數個細小的環節,沒有人知道還需要多久,不過,正確的方向被指出,技術壁壘和限制被打破,全世界的知識和資源都被統一調配往同一個方向努力,所有人都相信,解決它們不過是時間問題。
世界面臨的最大困難事實上是工業產能的嚴重不足,尤其是高科技產能的嚴重不足,還有就是對於世界糧食總產量下降可能帶來的飢荒的擔憂,但大規模自然災害在神明們的庇護下幾乎從地球絕跡,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農業人口大規模進入城市而帶來的糧食減產,而發達國家被迫在能源利用和糧食浪費上做出改變,也極大地緩解了糧食危機出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