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錯進錯出(下)
劉世讓即刻請見,自請率馬邑騎兵北上相援,卻被李靖拒絕,大軍早早安營紮寨。
六月七日,晨,多雲,無風。
頡利可汗畢竟也是久經沙場,很清楚自己雖然在兵力上依舊佔據了優勢,但也只有在兵力上有優勢,士氣低迷、糧草不濟、人困馬乏,自己很難在裝備精良的唐軍衝擊下穩住陣腳。
但問題在於,李善、張士貴完全一頭霧水……頡利可汗無意間忽略了一個事實,雙方信息資源的不平等。
迅捷北上,騎兵急襲,正是疾如風,侵略如火,動如雷霆。
李善深深的感覺到了後悔,早知道應該手下留情……但也不能怪我啊,誰讓欲谷設那廝非要一次又一次的撞到我手上?!
如悶雷一般的馬蹄聲響起,兩支騎兵如狂龍一般向北席捲而去……並不算遠的距離,即使突厥斥候回報,突厥大軍也難以展開隊列。
所以,頡利可汗在臨行前,親自率兵進逼,壓制城內唐軍,這才從容撤兵。
「劉世讓。」
「領三千騎兵為右路軍,和-圖-書並并州騎兵副總管張寶相、朔州騎兵副總管何流、代縣令李楷、朔州司馬秦武通。」
很快,車陣四周已然沒突厥斥候敢於靠近,李靖轉頭吩咐,紅色的大旗揮舞,車陣散開,左右兩支騎兵從陣內馳出。
大軍出塞,徐徐而行,安營紮寨,步步為營,此為徐如林。
頡利可汗知道雁門關出兵了,但李善、張士貴是不知道的……他們都以為,八天了,存糧吃盡,戰馬斬殺大半,至今無援,想必那位永康縣公是決意不肯來援了。
城頭上,張士貴、李善、薛萬均、溫邦等人無不面露絕望之色,他們沒想到,頡利可汗這麼頭鐵,遭遇了昨日那樣的慘敗,今日居然還要繼續攻城。
大軍出塞,是不可能瞞過突厥斥候的查探的,但李靖先以緩行相惑,再遮蔽戰場,突然騎兵急襲,在近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發動一場光明正大的偷襲。
蘇定方和李善之間的關係毋庸多言,為什麼會出言相勸?
但問題是,人馬過萬,無邊無https://m.hetubook•com.com際,城頭上的張士貴、李善哪裡分辨的出來,在他們的視線內,天地間還是滿滿當當的胡人兵馬。
李靖在心裏想,此戰必勝,只可惜提前出兵,未必能有一場大捷。
龐大的車陣正在緩緩前行,李靖手持單筒望遠鏡站在高高的木車上細看,幾百輕騎四散原野,襲殺敢於靠近探查的突厥斥候。
李靖本就在朔州任職多年,精心選擇行軍路線,刻意的選擇安營紮寨的地點,為的就是讓精騎能迅捷趕至顧集鎮依舊能保留大部分的戰力、馬力。
李靖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判斷,此人深通兵法奧妙,假以時日,當不在自己之下。
事實上天才蒙蒙亮,奚族、拔野古、仆骨、同羅、回紇等部落就已經陸續撤兵,頡利可汗親率本部數萬人馬斷後。
這場戰事從李善巡視顧集鎮意外被困,到頡利可汗意外得知李善的行蹤,再到現在……一切都在錯進錯出的狀態下進行。
正所謂《孫子兵法》所云:故其疾如風www•hetubook•com•com,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李靖眼角餘光掃了掃坐下左側下首位的那個青年,昨日劉世讓憤然,讓他沒想到的是,居然是蘇定方出言相勸。
更何況,那位邯鄲王在朝中根基深厚,此後只怕還有些麻煩。
「鐵勒諸部西撤,突厥缺食少糧,久攻顧集鎮不克,士氣大落,必有內憂。」李靖放聲道:「即刻游騎撲殺突厥斥候,拔營北上,車陣緩行,再使騎兵急行邀擊。」
「在。」
從職權上來說,朔州隸屬代州總管府轄制,兩位屬官來見是理所應當,但李靖心裏很清楚,劉世讓和李善的關係……是整個代地除了蘇定方、李楷之外最深的,此來目的不問可知。
周圍安靜片刻后,張士貴、薛萬徹大小將校紛紛拜倒,「願隨殿下戰死陣中!」
在正面衝擊上,突厥騎兵是無法和唐軍精騎相提並論的。
也就是被勸住了,不然以劉世讓的性子,很難說會不會說出什麼樣的難聽話來……在很多人看來,李https://m•hetubook.com.com靖赴任代州總管就是來摘桃子的,卻偏偏坐視突厥大軍圍攻顧集鎮。
「與其坐視胡人破城,還不如戰死陣中!」
但李善錯了,這是一個奇妙的誤會。
正如那個青年所說,真有撼山之難啊!
現在頡利可汗實在是怕了,整整八日,他不得不承認城內這支唐軍的頑強和難纏。
大帳內的李靖面無表情的看著分坐在兩側的部將,視線在朔州長史劉世讓、朔州司馬秦武通兩人身上打了個轉。
「領三千騎兵為左路軍,並左武衛將軍薛萬均、左武衛中郎將蘇定方、朔州司兵參軍張仲堅。」
「末將在。」
「取孤馬槊來!」
「張公瑾!」
這種兵法運用的手段本就是李靖最擅長的,大量斥候的回報,讓李靖確定了戰略,雖然因為種種因素導致了提前出兵,但大的方略卻沒有更改。
所以,頡利可汗選擇了第二日撤兵。
而李善、張士貴很清楚,如果突厥再攻城,十成十是守不住了,但頡利可汗並不清楚城內守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李善現在完hetubook.com.com全沒有一旦生還去找李靖麻煩的念頭,因為麻煩找上了他自己。
昨日大軍出雁門關,徐徐而行,半途中劉世讓、秦武通疾馳而至。
一番話下來,帳內鬨然應聲,李靖看了眼蘇定方,並不意外對方並沒有驚訝的神色。
城頭上的李善面色慘白,卻昂首道:「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頡利可汗之所以斷後,甚至進逼顧集鎮,無非是為了震懾城內守軍……如果撤兵的步伐被城內守軍纏住,一旦唐軍斥候探明,趕來的唐軍騎兵很可能會追上自己。
撲殺斥候,遮蔽戰場,乃是難知如陰。
「王君昊!」
昨日斥候回報雁門關出兵,頡利可汗已然決意退兵,但當時已近黃昏,在剛剛遭遇一場讓士氣降至谷底的慘敗之後選擇退兵,一旦被對方斥候發現,唐軍遣派騎兵來襲,很可能建制大亂,撤兵會演化成一場潰敗。
突厥十余萬大軍圍攻顧集鎮多日不克,糧草供應不足,士氣衰落,看似依舊龐大,但實則已是強弩之末。
誰知道對方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出兵纏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