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帝王喃語,安南內附
「你聽到了吧,安南大捷,殺敵三十幾萬,我估摸著張輔用不了多久就會橫掃清化,活捉胡氏父子,你當年對待安南還是太軟弱了啊,總一味和平,換來的不是和平,是挑釁,是踐踏,是侵略……」
「其實殺人有時候真的解決不了問題,你老人家當年殺了那麼多人,破了那麼多家,結果呢,到頭來當孫子的倒霉啊,被古今、公子盯上了,公子就是李善長的兒子李祺,你當年顧慮親情沒殺他,不過現在你也應該見到他了……」
徐王妃深深點頭,在朱允炆登基之初,許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守成且軟弱的君主,可現在看,朱允炆不僅守成,還很可能開疆拓土了,這可是比肩太祖的功勞啊!
梁默、陶容跪地,不等張輔發問,就從袖子里拿出了一道文書,高舉過頭頂,然後清了清嗓子,一臉莊重地喊道:「我安南百姓聯名上書,願舉安南以重歸中國,還請大帥轉奏大明天子,以行恩准!」
張輔正在與顏寶、冉忠等人商議如何搭建安南治理班子,突然聽聞遠處傳來一陣聒雜訊。
張輔看向梁默、陶容,咬牙道:「這是你們兩人故意脅迫百姓而來吧?想要獻媚朝廷,以求封賞?」
徐王妃拉著朱棣的胳膊,輕聲道:「王爺可不要再有其他心思,有時間還是多陪下孫子的好,瞻基現在都可以背五律了,可是聰穎的很。」
沐晟差點暈倒,商人再不堪,也不會挖人墳去啊。
朱允炆自言自語,與朱元璋交談著。只不過朱元璋很明顯沒上來給朱允炆打個招呼,連陣風都意思一下。
朱允炆原本想m.hetubook•com•com要大開酒宴好好慶賀下,可陳迪非要說這種事需要先告訴老朱,所謂的「告宗廟,知社稷」,不得不在大冬天去了宗廟,和老朱嘮嗑。
張輔抬頭看向走進來的沐晟,沐晟一時也摸不著頭腦,安排人去查探。
不過如此之多的人前來,怕是想鬧事啊,眼下正是招撫階段,可不能出現太大問題,以免影響後續接管。
張輔厲聲道。
朱允炆說了許久,直至腿有些麻才站起身:「你的重孫朱文奎,我打算在元旦的時候冊封為太子了,小是小了點,但是他跑不掉了,早給晚給的事。你放心吧,我會創造一個盛世,他會延續一個盛世,江山不朽,對得起你當年的歲月……」
朱允炆坐在老朱的牌位下面,趕走了所有內侍與禮儀官員,有一搭沒一搭地與朱元璋說著話。
張輔見狀,不由沉默起來。
陶容心裏說:信你才有鬼,若你們不打算佔領安南,大明水師也該回去了,怎麼可能天天在海邊晃悠,不就是在找哪裡適合打造深水港嗎?
還有那可怕的水師船隊,算了,幸好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哪怕他日史書評價,那會加一句:安南自請歸附。
徐王妃看著沉默的朱棣,笑著問道:「張輔在安南大勝,這是好事,王爺緣何還不高興了?」
徐王妃有些不高興了,有些委屈地說:「給你說孫兒聰穎,你倒說起侄兒厲害,到底是侄兒親,還是孫兒親?」
畢竟,你情我願的事,怎麼能說強迫呢?
「你沒有解決廣西與雲南邊患,把問題丟給了我,現在我www.hetubook.com.com解決了,不過安南國要從藩屬國名單上除名了,我打算在那裡設置交趾郡,什麼安南不安南,那就是咱們大明的一個郡,安什麼南去。」
「說起來,你也算是雄才大略,頂天立地的一位英雄了,雖然後世許多人詬病你殺人的事,但你放心,屬於你的功勞,誰都奪不走,這大明江山的子民會記得你為他們做過多少實事,打下多少疆土,護他們多少日夜安眠。」
朱允炆抬頭看著朱元璋的畫像,繼續說道:「眼下就要進入建文四年了,你也走了四年多了,許多事都沒告訴你,主要是我膽小,怕你託夢揍我,你的那些成法制度,我可是修改了不少,比如一條鞭法……」
燕王府。
「那怎還沉默如此?」
走出宗廟,朱允炆看著碧藍的天空,沐浴著暖陽,回頭看了一眼殿內朱元璋的畫像,畫像之下的桌案上擺滿了祭品。
憑藉著一點地盤,想要從處處設防的江北一帶打到南京去,沒個幾年是不可能的。而二炮局的神機炮如此厲害,真遇到了,還不是一個死無全屍?
張輔有些吃驚,起身看著梁默、陶容兩人。
原是周遭苦難,荊棘求生,幸賴天朝弔民伐罪,清除凶頑。百姓鼓舞,萬民仰望,願歸華夏,重拾漢族衣冠,慣用天朝禮儀,蛻去蠻夷之容,永歸聖人教化,豈不幸哉……
張輔眼神一寒,連忙起身:「兩千餘人?是軍士不守軍令,騷擾百姓,還是商人挖了他們祖墳,招惹了民怨?」
安南百姓誠請內附,恩求大明天子表!
朱允炆走了,不久之後,宮廷宴慶https://m.hetubook.com.com,百官也收到了節慶消息,下午不需要繼續坐堂,成群結隊前往秦淮河。
到時候,自己一定會被啟用,出征草原吧?
「不過古今還沒找到,這個人不找出來,遲早還是會出問題的,不過你也別擔心,沒有了爪牙的他,已沒有辦法威脅皇室,頂多也就是在底下製造點麻煩,這點小麻煩就不需要你出來收拾他們了,我自己會搞定的……」
陶容猛地一跪!
朱棣見房中並無其他人,便嘆了一口氣:「你也知我曾有心問鼎,認為父親看錯了人,不應該將帝位隔代傳給建文皇帝,可現在看來,我這個侄子的本事可不小啊,他不僅懂得文治,還懂得武功,張輔打下安南,一旦安南內附,這就是開疆拓土之功啊,有如此功勞,父親定會欣慰。說到底,我還是不如父親,他看人看得准啊。」
梁默、陶容連忙喊道:「我等冤枉啊。」
朱棣端起茶碗,吹了一口熱氣:「你看了文書吧,神機炮直接損傷安南軍士十余萬,如此戰績,可以說是驚世駭俗。試想下,若當初真的起兵,那我們的下場將是怎樣?當初朱允炆處處用勢,處處壓我,是真正留了情面的啊。」
「什麼?」
朱棣擺了擺手,一臉嚴肅地說:「本王並非是不高興,張輔大破多邦城,安南戰事已定,活捉胡季犛父子只是時間問題,這是我朝國之大事,自是振奮不已。」
徐王妃臉色有些蒼白,想想當初都后怕。如果朱棣執意造反,不說面對新軍之策這一大殺招,就是真正控制了北平,又能如何?
不久之後,楊榮走了進來,稟告道:和*圖*書「稟兩位大帥,城內聚集了兩千余安南士紳與耆老,打算叩見大帥。」
「你會不會問我要成為什麼樣的帝王?呵呵,我可超越不了你,但有些你沒有做到的事,我還是需要去做的,北元就由我來收拾吧,馬哈木也好,阿魯台也好,遲早還是會鬧事的,我會給他們一個永遠都無法忘記的震撼,讓他們徹底徹底臣服,讓漠北、漠南,成為大明的養馬、牧羊地……」
與其借沒有陳氏之後長期接管安南,形成事實上的控制,再將其併入中國,還不如順水推舟,讓其主動併入中國。
「當真是冤枉?」
文章的最後還加了句——「耆老兩千,具表一文,恩求天子,開恩萬民!」
張輔將文書打開,迎面就是一行大字:
張輔深深被這一篇文書給震住了,再不久之前,張輔還發布了尋找陳氏之後的文書,雖然只是做做樣子,可一些流程還是少不得,誰成想,陳氏之後沒冒出來,這群人先一步請求內附大明了。
朱棣相信自己不會被埋沒,因為瓦剌與韃靼還在,他們在,大明的敵人就在,哪怕馬哈木臣服了,但他的野心也會促使他尋機與大明開戰!
沒關係,這一次是張輔的舞台,下一次就是自己的舞台!
陶容心頭一震,清楚事不能退,只要喊道:「此舉乃是耆老所願,若大帥不信,只需找任一人問詢,就知此事為安南百姓心愿,我等不過是代為呈報罷了。我等是降臣,又怎麼敢在王師之下脅迫百姓?」
朱棣哈哈大笑,連聲歉意。
「怎麼回事?」
沐晟冷著臉,對張輔耳語一句。
張輔皺了皺眉,讓其進來。
張輔聽
和*圖*書
到這裏,臉色好看一些,揮手讓兩人站起來,嚴肅地說:「讓安南內附?你們怕是多想了,王師南下,只是為了弔民伐罪,剷除暴虐胡氏父子,而非為佔據安南之國。一旦找到陳氏之後,當助其復國。王師已傳檄文于安南,只要陳氏復國,王師便會班師。」朱棣品了一口茶,起身說:「眼下要進入建文四年了,他將打造屬於他的盛世,無愧於父親的重託!」
文書內容更是開篇明義:
「大帥,檄文百姓都看過。可陳氏一族都被胡氏屠戮一空,世間再無陳氏皇族,安南百姓不願再過苦日子,現在懇請歸附,不正是順理成章之事?要知道,五百年前我們是一家人啊!現在百姓們想要回家,大帥也要阻攔嗎?還請大帥收下文書,奏稟天子!」
朱允炆,我朱棣等著你的傳召,等著你拔刀出鞘,指向北方的那一天!
二炮局的經費問題暫不說,安南大捷的消息確實讓人振奮。
楊榮接文書接過,遞給了張輔。
楊榮剛想說話,外面就有人傳話:「安南梁默、陶容求見。」
朱棣拍了拍徐王妃的手,笑道:「放心吧,我心已定,不會再改了。只是我想不通的是,這個侄子的眼光是不是太犀利了,為何選一人都是奇才將才?張輔破格提拔,眼下立下不世之功,一戰足以封侯,那薛祿、袁岳、紀綱,也是厲害人物,聽說在此戰中表現絕佳……」
安南,升龍城。
「好好享受吧。」
安南自古隸屬於中國之地,本是中華天子之土,然被淪棄五百年,轉為蠻夷之地,即無中華禮儀之教,亦無大明福澤之樂。
徐王妃倒了一杯熱茶,輕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