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嫡長子

作者:皇家雇傭貓
大明嫡長子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百六十四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第七百六十四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可……」
「王先生,你呢去給戶部派個任務,讓他們梳理一下大明朝每年賦稅之中人頭稅是多少。這樣你我君臣好有個數。」
至於王鏊則在考慮路引的事,他說道:「陛下,臣昨日收到蘇州知府關延卿所呈的奏疏,他上疏言蘇州賦稅事,其有兩大難,一者,蘇州稅賦頗重,百姓不堪其負,二者,近年來出海經商已為一時風潮,各村各鄉幾乎都有外出為工、甚至出海不歸的。」
朱厚照努力了半天,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他的意思,舊制度不合適么,舊人當然也不合適。
不過皇帝的神色倒是仍然輕鬆。
「是!」
「那將來又要怎麼辦?」
人丁一旦不再徵稅,那麼生育的動力一下子就提高了,自然的楊廷和所提及的移民困境也能逐步得到緩解。
換句話說,人頭稅不適合收了,也不太好收。
實際上是從明朝中後期便開始逐步演化形成的。
朱厚照還真沒和他客氣,「先生還是合適的,這個變局不會那麼快,貿易量也不會一夜之間就膨脹到天上去。但將來么……反正那時你已廉頗老矣了。」
朱厚照站在奉天門處,眼前已一切平常,但腦海里一直有當日文武百官,神情激蕩的場景。
身邊兩個重臣和-圖-書,跟著他說話,「在陛下勵精圖治之下,大明疆土已恢復鼎盛,地多,人倒顯得不足。幾年以來,河套需要移民,四川人口不過三百萬,也需要移民,遼東要屯墾,同樣需要移民,再加上新疆以及陛下今日說的台灣,哪裡有那麼多的人喲。」
台灣在這個時期人口較少,而且主要是當地高山族,歷史上,明朝中期開始,倭患逐漸嚴重,福建省多山、導致人多地少,朝廷呢有昏庸無道,百姓民不聊生,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福建省很多百姓開始移居台灣。
「去吧。」朱厚照摸了摸鼻子,臨走前再吩咐,「挑個時間,你們自己可以再議議朕說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件事。」
現在朱厚照的理解,大明處在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人口和貨物的自由流通,於是逐步放鬆管制,但這樣一來會造成各地稅賦徵收難度加大,最終不可避免的導致稅糧下降。
大明朝的海軍,迄今為止還沒有打過什麼海戰呢。
「會很快的,很快楊閣老就會感悟到。」朱厚照也不急,主要急也沒用,他循循善誘著,「譬如說這商業、產業規模年年擴大,將來有日,一年是幾千萬兩上下的貿易量,你說和_圖_書朝廷要怎麼辦?關了?那怕是要天下大亂,不關?不關要怎麼規範和引導發展呢?當中出現問題,朝廷要如何既保證他繼續欣欣向榮,同時還不讓問題惡化,這整治的力度是大是小?該以什麼策略應對,這些在古書中都是沒有答案的,只能我們自己摸索。
其實這都屬於『政策更易要跟得上社會發展』的範疇。
楊廷和和王鏊微微一怔,皇帝這番話里倒是暗藏玄機。
「其他的事容后在議,你心中憂慮朕是知道的,但朕已有打算,放心吧。」
既然收不到稅,那麼再順勢取消,這才是絲滑的操作。
朱厚照覺得應該要給他們逐步灌輸這種觀念了,今天便開了個頭吧,他思量著說道:「這幾年以來,想必兩位閣老都能感受到,我們君臣所面對的形勢已與先輩們完全不同,可以稱之為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即人丁稅根本就不好征了。
不過這是跨度很長的政策轉換和社會轉換,需要潤物細無聲的逐步做到位。
朱厚照背著手,「這樣不好嗎?百姓都有了生計。」
中國之所以在清朝的時候人口大爆炸,主要的、公認的原因有兩條,一個是紅薯、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的引入,提高了糧食上限。
第二個原因m.hetubook.com.com,就是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這個改革數雍正推行的力度較大,不過其來源卻不是雍正。
王鏊和楊廷和都不甚懂皇帝的用意,「陛下說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微臣倒覺得,似乎也沒有那麼大的變化。」
「臣這便去戶部,將陛下的口諭傳了吧。」
王鏊怔怔的說:「照皇上這般說來,老臣卻要越發的無法勝任內閣首揆一職了。」
這件事,得有人去琢磨啊。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咱們天天嘲笑刻舟求劍的楚人,可不要回頭自己當了楚人。」
楊廷和這番話說得有些『開心』,根本沒有一點憂愁,這一切都是國力強大,國家擴張的表現。
所謂丁銀也就是人頭稅,是中央王朝的主要稅收之一。
「將來不是還有事務官嗎?」
那取消的這個內生動力就開始逐步增大了。
王、楊兩人心中忽然明朗,原來皇帝的這個子也落下了。
從大陸向海洋,逐漸延伸勢力範圍的關鍵在於你的軍事力量投射,在這個過程中,島嶼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機器生產不存在,主要靠人的時代,人口多真的是資源。
所謂聽話聽音,朱厚照知道王鏊要說的,就是路引的事。
這涉及到稅制,也就是攤丁入畝,簡而言之就是和*圖*書把人頭稅取消,全部併到田裡面去。
更不是雍正一拍腦袋想到了這個絕妙的主意。
二十年後,不管疆域擴充到什麼地步,都不必在擔心沒有人了。
中原漢人要與外面的人打交道,要在農桑之外,推動棉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要推動科學進步,以便提升航海和造船技術,使我們在海上更加從容。這一切的一切都與這千年間發生的事情不一樣。
這麼一說,其實還真有點任重而道遠的感覺。
「朕治國這幾年也算是小有經驗,對人收稅,則民間隱匿人口,對地收稅,則民間隱匿莊田。不過說到底還是對地收稅比較好,至少無地的人不必交稅,你們說是不是?」
明朝後期的稅收體制逐步瓦解,暫且不論,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本應是新生的王朝,也很難收到人丁稅,大部分還是土地稅。官方所統計的丁口只有兩千多萬,實際上後來估計至少有四千多萬(丁口,不是人口)。
唉,王鏊不由得搖了搖頭,他有些理解當年楊一清的心情了,說是首揆,管束百官,但實際上朝廷的主要方向都是皇帝在把控,這一步棋走的,天子今日要不說,他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到。而如果說楊一清是有些無力的話,他則是略帶愧疚,總覺得沒能為君分憂。
hetubook.com.com朱厚照的腦海里有一張圖,太平洋西岸或者說東北亞其實沒什麼搞頭,朝鮮在什麼時代都沒有存在感,日本也很難起來。
他那日下令認海為疆,其所依據就是大明海軍以及正在籌備中的海軍學院,為了支撐萬裏海疆的守衛能力,進一步加強海軍整備已是不容質疑之事。
不過正德在位,福建百姓這幾年的生活早已得到了改善,貿易的開展、紅薯等新作物的推廣,使得當地人鮮少有想移民台灣的。
這一點朝野早有共識,朱厚照也早就命令梅可甲在台灣、呂宋等地興建軍港,建立城鎮。
「可丁銀難收啊。」
這反倒讓海軍向南走的計劃有些受阻。
朕就說這路引,商業總是要流通的,控制著人,生意做不起來,朝廷的賦稅就增長不了,這難道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嗎?以往大明的制度都是為農桑量身定做,以後則要考慮商業,除非咱們自己停了海貿,讓商業蕭條,東南各城一片荒涼,否則有些法度就得改。可怎麼改?這個問題,千年來並無答案,又怎麼不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呢?」
他心中盤算著,時機合適的話要將大明水師派往南洋經受考驗。
景暘,成化十二年生於揚州儀征,正德三年高中進士,正德十一年奉上意出海,帝贊其為大明之博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