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第一氏族

作者:我是蓬蒿人
第一氏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國戰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們是(上)

第五卷 國戰

第一百六十三章 我們是(上)

在北胡集結重兵圍攻汴梁,兵臨城下的時候,城中青壯在趙七月的親自號召下,大批大批或上城助戰或直接從軍入伍。
率軍來到萬勝城前,范子清舉目眺望,但見城頭甲士林立,防備森嚴。
回到校場隊列前,范子清執旗而立。
「不勝不還,不死不休!」
趙玉潔覺得這個世道荒誕無比,天下百姓已經無可救藥,但對范子清而言,他反而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好漢。
他也同樣為同袍擋過刀,同樣救過很多同伴的性命。
保住了皇朝的中原心臟。
趙七月站直身,環顧眾將士,接著道:「從乾符十三年開始,汴梁就一直在全力防守,北胡來了我們便戰,北胡退了我們也不能追擊。
趙七月微笑頷首。
「范將軍,天下大亂、世道混沌之時,正是大丈夫精忠報國、建功立業之際,望你一如既往奮勇殺敵,施展平生抱負,留英名于青史。」
經年累月,他們聽得最多的,都是同袍臨死的慘嚎、咆哮、怒吼,看得最多的,是血肉橫飛的恐怖場景,是一具具面目全非的屍體,是血流漂櫓的慘烈戰場。
如若不然,汴梁軍早已出動。
「你們要是在天有靈,接下來幾天可要睜大眼睛,好好看著了,看我滅了這股北胡蠻賊,看我重新站上城頭!」
在汴梁這座血火煉獄般的城池內外,范子清見到的每個人,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豪傑,都是他敬仰佩服的熱血好漢。
「乾符十二年,北胡南侵,家國蒙難,無數百姓妻離子散,死於非命,無數王師將士血染邊關,埋骨沙場,江河淪陷,社稷陸沉,萬馬齊喑,舉國惶然,國將不國;
終於,他們一起徹底擊敗了北胡的進攻,讓對方撤軍而去。
「不勝和圖書不還,不死不休!」
那一戰,數日間,近萬將士戰死太半,最後只活下來八百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尤其當世界紛繁複雜、充滿矛盾時,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可能有雲泥之別。
乾符十三年,他從這裏被陳安之救走時,萬勝城已是殘破不堪,許多將士的屍體剛剛收斂,來不及挖坑掩埋,只能一把火草草燒了了事。
也當死不旋踵!
……
百余甲士無不如此。
主將也沒退。
他抬起頭,雙目凌厲的盯著城頭,一字字道:「齊將軍,兄弟們,我,別部校尉范子清,帶著一百多兄弟回來了!
回到了昔日近萬同袍戰死的地方。
范子清拔刀出鞘,伸出左手,割開手掌,握成拳頭,讓鮮血滴落,滴在這處曾經被同袍鮮血染紅的土地上。
汴梁軍,包括軍中的陳氏、蔣氏子弟,還有諸多將士,需要建功立業。
他要收復這座城池,他要為當年的同伴報仇,他要在這座城池裡,給當年的兄弟們建立一座豐碑!
在他身後,百余名甲士一起下馬,匯聚在一起,無聲的跟著他向前。
「現在,本宮命令你們,命令十五萬驍勇,全軍出擊!去主動尋找北胡大軍,去主動進攻北胡大軍,去主動殲滅一切你們看到的北胡蠻賊!
他身後的百余甲士站定。
沒有人退。
同袍都已成了飛灰,再也看不到他們留下的痕迹。
保住了大齊的東京。
他們保住了汴梁。
他看到已經是王極境中期強者的皇后,高居點將台,眉宇如山雙眸如劍,用看國之脊樑的目光看著他們,用飽含欽佩與鬥志的口吻,鏗鏘有力道:
他們風華正茂,他們戰意堅決,他們為了保護家和_圖_書園,甘願以命相搏。
因為一年前孔嚴華的死,皇帝對趙七月十分不滿,始終不肯讓汴梁軍出戰建功,還試圖將汴梁駐軍分散派往別鎮。
現如今,萬勝城被北胡將士修繕得比之前更加厚實、高峻,彷彿一座不可登臨不可跨越的雄山。
他要把戰死者的名字都刻在豐碑上,讓世人都記住他們當年血戰的功績,讓天下齊人都知道,那近萬條好漢,都是為了保家衛國而慷慨赴死的英雄!
而後,范子清摘下兜鍪,朝著落日餘暉下的萬勝城,單膝下跪。
「將士們,大齊的脊樑們,今日,我們終於等到了今日,等到了我們兵強馬壯、戰力卓絕的今日!
那是最艱難最黑暗的歲月,每天都有無數熟悉的身影,再也站不起來,每戰之後都有許多熟悉的面孔,再也不可能見到。
宋治雖然忌憚趙七月,但國戰還沒分出明顯勝負,他還不至於妨害大局,不供應汴梁軍的糧餉。
說到這裏,趙七月俯身而拜,莊重到近乎虔誠。
有了乾符十三年的教訓,這回汴樑上下空前團結,加之汴梁這幾年的處境、作用,讓陳詢等人有了據理力爭的口實,宋治分化趙七月麾下兵馬、駕空趙七月的意圖未能實現。
這回出征,其實是趙七月、陳詢等人縱覽形勢,密切商議,在得到趙寧的支持后,自作主張的行為。
而今日,城頭不見當年同袍,能看見的,都是敵人。
戰死在這裏,范子清沒有怨言。
他跟絕大部分人一樣,戰死了。
那是最好的歲月。
可他沒有死,在他精疲力竭的時候,總有同樣體力不支的同伴,為他分擔敵軍的兇猛攻勢,在他倒在地上的時候,總有同袍及時把他拉起。
「大和-圖-書齊能堅持到今天,是你們用鮮血與性命拼來的,是你們用忠義奮勇殺出來的,你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的脊樑!你們的父母妻兒,無不是大齊的英雄!
盛裝在身的趙七月,在將軍旗交給范子清時,出言勉勵。
從萬勝城退走時,范子清都不知道主將的名字,只知道對方姓齊。
「沒有你們的犧牲,就不會有能讓大齊天下看到耀眼希望的今天!」
「不勝不還,不死不休!」
這麼近距離目睹「天顏」,又被對方如此看重,范子清激動得滿面通紅,情不自禁脫口而出:「願為大齊盡忠,願為皇後效死!」
萬千將士將胸甲轟擊得砰砰作響,這聲音匯聚成洪流潮浪,遠傳何止十里,這些個大齊好漢無不是雙目如狼,氣勢如虎,意志如鐵,嘶聲大吼:
那在最後一戰之前,曾經站在城樓上,背對著絢爛秋陽光輝的主將,舉刀高吼著跟他們說,都給我站直了腰握緊了刀,血戰不退!
乾符十三年秋,汴梁只有皇后的三萬扈從軍,雖戰力不俗,到底兵少將寡,難以有所作為。
「眾將士,本宮將與你們一同出征,此戰,不勝不還,不死不休!」
翌日,范子清率部匯同友軍,在陳安之的帶領下,作為左路軍直取萬勝城。
當年從萬勝城被救走的八百壯士,還能走路的,眼下都在這裏了。
「保家衛國,死不旋踵!」
范子清下了馬,隻身向前。
……
他們知道範子清等人跪的是誰,他們知道這一跪意味著什麼,他們沒有說話,只是一起向萬勝城行注目禮。
在經年的激戰中,他們活到了最後。
「將士們,此戰必盡全力,此戰必競全功!去收復萬勝城,去收復匡城縣,去收復酸棗縣,去把你們和-圖-書的手足同胞、鄉親父老,從北胡的鐵騎下解救出來!
校場上萬千將士,包括范子清在內,紛紛再度以拳擊胸,齊聲大吼三聲:「保家衛國,死不旋踵!」
范子清轉過身,高舉軍旗,向著萬千將士與自己的部曲,大喝:「大齊威武!」
「我,趙七月,在此拜謝諸位!」
萬千鐵甲在身、肅立如林,飽經血火戰陣、生死搏殺的將士,無不以拳擊胸,齊聲大吼:「威武!威武!威武!」
「這樣的戰爭,不是屬於英雄好漢的戰爭。真正的精銳之師,就該出動出擊,我們要敵軍敗,他們就得敗,我們要敵軍亡,他們就得亡!
他跟這些人一樣,每一次戰鬥,都做好了再也看不到敵軍撤退的準備,每一回倒下,都沒報希望自己還能站起來。
凡此種種,才讓汴梁沒有被攻陷。
「保家衛國,死不旋踵!」
之前也見過趙七月,不過距離都很遠,范子清都是呆在城頭、地面,仰望對方在半空與北胡大修行者作戰。
而今,三年過去了,百戰餘生的范子清,已經不是當初的御氣境校尉,他成了統領一營將士的元神境主將。
一時間,金戈豪烈之氣直衝鬥牛。
「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在中原大地,重塑了一座新的長城,擋住了北胡鐵騎的洶湧攻勢!是你們,不惜拋家舍業、離妻別母,提刀披甲,不斷趕赴血肉模糊的戰場,才讓汴梁成為北胡不可逾越之地!
而現在,他們將再度開赴戰場,帶著戰死同袍的意志,肩負天下齊人的希望,去奪回那些被胡人侵佔的城池,去光復大齊的大好河山。
在汴梁作戰數年,今日,范子清終於近距離見到了他心目中,最是品德高潔、英勇無畏的巾幗英雄——皇後趙七月。
m.hetubook.com.com那些歲月里,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可以活下來,所有將士全都是靠著意志在支撐、在拼殺。
百余甲士沉默著,同時單膝下跪。
在他們身後,五萬將士看著這異常的一幕,卻沒有一個人出聲。
他們曾經背靠著背,跟入侵而來的北胡蠻賊血戰不屈,一次次擊潰對方的進犯,他們曾經相互扶持滿身傷痕的,在死人堆里屹立不倒。
而每當他們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只要看看身邊戰死的、還在戰鬥的同伴,看看在陣前親自作戰不逼矢石的皇后,他們便又有了咬牙繼續戰鬥的力量。
而今,汴梁大軍誓師出征,范子清作為這幾年作戰英勇、戰功突出的代表人物,已經是獨領一營的元神境主將,得以登上點將台,在萬眾矚目中,被趙七月親自授旗。
他帶著五萬同袍,回到了萬勝城!
范子清望著那些北胡甲士,恍惚間,彷彿看到了昔日自己在守城時,身邊那些同樣嚴陣以待的同袍。
舉目所見,都是大齊的大好兒郎,是大齊天下最好的英雄好漢。
後來北胡大軍渡河南下,數個節度使的藩鎮被攻陷、兵馬被打散,靠著陳安之、蔣飛燕等人率領精騎,四處救援、接應、聚攏殘軍,這才讓汴梁北面西面的齊軍,一股一股匯聚到汴梁城。
能跟眼前這些英雄好漢並肩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建功留名青史,縱使是戰死在沙場,范子清也會甘之如飴。
「縱然我們的手足兄弟死傷無數,也只能看著他們全軍而退,無論我們心中有多少悲憤,都只能等待他們下一次進攻。
五十步后,范子清站定。
現如今,范子清已是真正理解了那句「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一年多來,汴梁一直在養精蓄銳、恢復生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