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今天我仍不知道親爹是朱元璋

作者:木蘭竹
今天我仍不知道親爹是朱元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150章 重建海上絲綢之路

第150章 重建海上絲綢之路

廖永忠身為水軍,和倭寇多次作戰。
陳標把罵人的話咽下。
時代的局限性。
陳標捏住二弟的腮幫子。
其他道德感最高的儒臣也紛紛點頭同意。非儒臣就更不必說。
為了達到和氣生財的目的,為了不用兵戈解決高麗和倭國之患,陳標奏請開商港,建軍港,在北方組建一支主要以遠程火炮為攻擊手段的新式水軍。
高麗如今還好,只要中原王朝沒有改朝換代,基本還很聽話。沒有被倭國殖民,高麗國民思想還沒扭曲。
朱元璋流傳後世的白話文聖旨中,就有直接指揮沿海百姓操刀子砍倭寇。可見朱元璋對倭寇的痛恨。
陳標鬆開越來越老練,但也越來越不尊敬他這個大哥的二弟的腮幫子,道:「總之,為了能好好做生意,一支強力的水軍至關重要。海外諸國皆蠻夷,如草原部落一樣。若水軍不夠強大,他們就不會和我們做生意,而是劫掠了。」
但朱元璋的見識確實沒有這麼高,他想不到;朱元璋麾下能臣無數,從豪強世家到寒門貴子應有盡有,他們也想不到。
劉基白了宋濂一眼,沒好氣道:「你怎麼憂國憂民還憂到別的國家身上?別的國家的百姓過得好不好,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他們的君王英明,自然知道如何達成太子口中的『雙贏』,利用從大明賺取的錢,輕徭薄賦,改善百姓生活;如果他們君王昏庸,只知享樂,那他們的百姓便知道該換一個君王了。」
比如有許多史學家,都寫論文聲稱倭寇不是日本https://m.hetubook.com.com人,都是國人假扮。倭患是內亂,倭國清白無暇。
倭島這地方,打又不好打,耗費非常大;打下來也沒法佔領,佔領了開發費用比利益高。純粹噁心人的地方。若明朝因為打倭寇被北方草原部落趁虛而入,那就是亡國的危機。
陳樉立刻告饒:「我的意思是,大哥和廖將軍開個玩笑。」
陳標十分饞廖永忠,所以委婉詢問洪武皇帝,廖伯伯的弟弟有沒有空來海津鎮,指導北平守軍在海津鎮建立北方水軍。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備倭兵」,指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沿海都司衛所。在北方草原民族沒有進攻的時候,沿海都司衛所就是最慘烈的戰場前線。
沒這事,朱元璋還會忘記把陳標身份告訴廖永忠。
倭島內亂,一些貴族派人劫掠華夏商船、侵擾華夏海岸,為他們爭霸倭島獲取資源;一些貴族在爭霸中落敗,失去了地盤,就乾脆在海島上駐紮,成為專職海盜,以供養他們的奢侈生活。
陳標的出海之策確實是雙贏——做生意,只要不是強買強賣,那就說明對方也認為有利可圖,怎麼不是雙贏?
宋濂道:「那百姓愚昧,不知換呢?」
這個時空有陳標。他帶著千年後的鍵盤政治家智慧而來,將進行新的嘗試。
高麗和倭國都是不打不聽話的小弟。但一時的毆打,換了一代人,他們立刻又抖了起來。
因為朱元璋出身貧寒百姓,知道國家打仗老百姓有多苦。功在當代和-圖-書利在千秋很有遠見,但朱元璋生於亂世結束亂世,做不到對雙眼能看到的百姓的痛苦視若無睹。
朱元璋在北伐摧毀元朝官僚架構之後,就不再大肆興兵,只在北邊邊鎮和沿海建立衛所,以防守代替進攻,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至於他們的王公貴族是為了自己利益還是為了百姓的利益做生意,那是他們自己國家的人該考慮的事……
陳樉補充道:「就像是倭寇。」
另一份摺子,陳標除了簡單闡述與海外做生意,進口糧食和增加稅收對農民的好處之外,著重闡述了大明與高麗貴族、倭國貴族做生意,與高麗和倭國上層利益綁定,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倒向大明,甚至主動出兵幫大明剿滅殘元和倭寇的策略。
反正不會比倭患伴隨明朝始末來得更差。
後世多罵朱元璋「小家子氣」、「沒海洋思維」、「看不起別的國家」、「自大傲慢」,卻不知道洪武年間朱元璋在停止北伐之後,主要資源都投入了海岸線,對倭患十分重視。
陳標吹噓了一下自己的偉光正,奮筆疾書,讓洪武皇帝同意他在海津鎮建商港和水軍基地。
當然,朱元璋其實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倭寇。比如陳標提出的從軍事和經濟方面雙重下手。
陳標知道,應天的人估計挺鄙視行商,一聽見商業就皺眉頭。所以他寫了兩份摺子。
和氣生財。大明又不是昂撒強盜。就算陳標想,大明的士林官宦也絕對不會同意。這就是泱泱華夏幾千年文明積攢的道德觀和*圖*書
以如今的生產力,大明的地糧食產出不夠吃,那就去海外。
而倭國太遠了,不好管理。
劉基甩袖子:「那就是他們活該。他們自己都不想為了過好日子而努力,難道還要我們大明為他們做主?」
明朝文獻記載用詞非常精準,倭寇倭奴、海寇海賊,都是指不同的人群。而倭寇擾邊,是海亂的根源,才有為倭寇里裡應外合為非作歹的「海賊海寇」。
即使倭國礦產很多,但挖礦是一件苦差事,總不能把大明百姓運到異國他鄉去為大明挖礦?沒有這麼坑百姓的。
陳標道:「哦,大明,我說錯了。」
華國近現代一窮二白的時候,就用過衣服、牙刷、蘋果抵債換工業品;到了現代,糧食、木材、礦石等純資源出口國過得也很滋潤。
宋濂想一想,點頭嘆氣:「說得也是。我沒意見。」
當打下閩廣,和張士誠簽訂暫時停戰協約后,廖永忠有大半時間都是在和倭寇打仗,少數時間和與倭寇勾連的元朝其他軍閥殘餘勢力打仗。
後世有一段時間流行反思思潮,不僅營銷號,文科領域的學者們也喜歡「解構推翻歷史」「反思國民劣根性」,甚囂塵上。
提起倭寇,廖永忠忍不住磨牙:「倭寇……若不是倭島太遠,我真想把水軍開過去,把倭島踏平!」
但倭國從古至今、從誕生之初,就是完完全全的……
一份摺子,陳標詳細闡述了海外貿易對大明的好處,如何用高附加值的商品大量換取礦石、糧食、木材等會耗費本國資源的低和圖書附加值商品,這樣不剝削自己百姓也能增強國力,養得起一支雄兵。
洪武元年,倭患就已經非常嚴重。
高麗與大明相連,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國,就像是如今的雲南和北疆等地一樣。
朱元璋立刻就把廖永忠送來,讓陳標隨意使喚。
朱元璋曾經派使臣去質問倭國天皇和將軍,倭國將軍砍了大明使臣的頭。
不征之國的意思是,除非對方先動手,否則大明不會對其出兵。
「和我們只會做生意的大萌有什麼關係!」陳標理直氣壯。
飛速趕到北平覲見太子的廖永忠疑惑:「大萌?什麼大萌?」
人雖然脾氣大,但很清醒。
所以大明待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可以像對待雲南、北疆等藩國一樣,慢慢開發其潛力,將其從藩國慢慢變成中央直屬的領土。
高麗人現在從上到下都對自己依附中原王朝一事很認可,這一點只要大明強盛起來,就不難做到。
廖永忠更加疑惑。兩個讀音完全不同的字,怎麼還能說錯?
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開始,將世界上還未出現的血腥大航海,改成以大明主導的和和氣氣做生意海上絲綢之路,這是大功勞一件啊。
宋濂有些猶豫:「我們與海外做生意,用絲綢瓷器換他們的糧食?這的確是好主意。但海外諸國王公貴族會不會為了大量購入此等奢華品,加倍壓榨平民?」
只要他擁有足夠多的商品、商道和護航船,就能通過正當貿易方式持續不斷的購買糧食。
陳樉老氣橫秋道:「大哥剛忙完春耕,又去海津鎮m.hetubook.com.com勘察地形,規劃商港,忙得思維有些混亂,哎喲……」
我華夏做生意向來講究雙贏,堂堂正正。我們賣給你們手工業品和奢侈品,你們賣給我們糧食和礦產,和平的外貿交易就能達到彌補自身糧食缺陷的目的,何須做那等惡劣小人?
以朱元璋的脾氣,對倭國自然恨之入骨。但他卻忍住了,沒有出兵,只在海岸修築抵抗倭寇的堡壘,併為阻攔後世子孫主動出擊,將倭島列為不征之國之一。
他們的論據是,《明嘉靖實錄》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當然,其實還有更便捷的方法。只是陳標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不能接受這樣的方法。
陳標還是沒有放棄讓北平自給自足。
那為什麼朱元璋不但不打,還不準後世皇帝打?
這就如草原民族劫掠邊疆,然後出現了帶路的、投靠的、趁火打劫的中原人。
這些史學家,不乏名校教授。
要讓商人們安安心心做生意,就像是開邊市一樣,需要強有力的軍隊保護。所以籌備新式海軍,沒毛病!
朱元璋拿著陳標送來的兩封摺子,左看右看,然後召集心腹:「我認為標兒此計非常合適!」
但是此話前後語境是,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組織了一次大規模擾邊,沿海都司衛所損失慘重。倭寇被打退後,許多奸民趁機興風作浪,假借倭寇的名義劫掠,「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讓倭國的天皇和將軍自己組織挖礦種田,將礦和糧食賣給大明,這才是細水長流。
倭患在元末就已經開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